谁说上市公司老板套现离场就一定是“割韭菜”?
最近,澳洋健康的一则公告彻底刷新了大家的认知——实控人沈学如,这位71岁的江苏企业家,不仅顺利“交棒”张家港国资套现21亿,也给了股民一个起飞的机会。
消息一出,股价应声而起,股民一片欢呼,甚至有人直呼:“感谢沈老板发钱!”
其实,不仅沈老板和股民获益,国资也不吃亏,堪称A股罕见“三方共赢”:老板功成身退,国资顺利扩编,股民终于回血。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被资本市场津津乐道的“完美交班”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智慧与运气。
沈学如的这场“退休计划”,可谓步步为棋、招招精准。
首先,他并没有选择传统的大宗减持或股权质押,而是巧妙运用“可交换债券”这一工具,早在2019–2020年间就低调变现约6亿元。
等到2021年,澳洋健康负债率高企、市场信心低迷时,他又果断出手,将亏损的化纤业务剥离给新加坡企业,保住了核心的医院资产。
这一系列操作之后,公司资产负债率从99%的高危水平逐步回落至92%,经营面企稳回升。
也正因如此,当2025年张家港国资宣布接盘时,市场不仅没有恐慌,反而视其为重大利好——国资入场,意味着更稳定的经营和更可靠的信用。
股价起飞,几乎是必然。
沈学如的创业史,本身就是一部苏南企业家的典型成长史。
1954年出生在张家港汤联村的他,只有小学学历,却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每一班车。
18岁时,他原本有机会参军,却被大队领导挽留,一路从生产队副队长做到大队副书记。
1981年,生产队制度取消,27岁的沈学如被调至当地毛纺厂担任副书记——看似是“降维”,实则是培养。
老书记很快退休,他顺利接棒,短短几年就把这家小厂做成了产值过亿的集团公司。
1996年,产权改革大潮来临,他果断贷款9000万元买下企业全部产权,这就是后来澳洋集团的前身。
化纤、金属物流、医疗健康——三大板块逐渐清晰,并于2007、2008年先后将澳洋科技、澳洋顺昌推上市。
那两年,他连续两年站在深交所敲钟台上,风头无两。
很多人只看到沈学如“套现21亿”的结果,却没看懂他背后的节奏感。
早在2011年,他就开始逐步减持澳洋顺昌(后更名为“蔚蓝锂芯”),累计套现约9亿元。
而对澳洋健康,他则选择了更温和的可交换债方式,逐步退出,避免对股价造成冲击。
更聪明的是,他在2021年果断剥离化纤板块,不仅甩掉了包袱,还为医院资产“洗了个澡”,轻装上阵。
这一系列动作,既保住了公司价值,也为国资接手铺平了道路。
换句话说,他从不是“突然想退休”,而是早在十年前就开始慢慢布局。
如果说这次控制权变更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一定是——几乎所有人都满意。
国资拿到了优质的医疗资产,优化了国有资本布局;
沈学如拿到了21亿退休金,光荣谢幕;
而最开心的,莫过于苦熬多年的股民。
有网友调侃:“沈老板这是把公司当儿子养,养大了再找个好人家嫁了。”
也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老板富了,国资接了,股民也回本了。”
难怪有人感叹:原来套现也可以这么体面。
回看沈学如的创业历程,不难发现:
他既没有高科技光环,也没有互联网基因,却能在中国经济转型的每个阶段都踩准节奏。
从乡镇干部到实业老板,从化纤巨头到医疗健康,他始终在“顺势而为”。
就连最后的退出,也选在了国资整合医疗资源、社会资本逐步淡出医院运营的大背景下。
这不是运气,而是战略。
他不是那种天天上头条的企业家,却是一位深谙政策、市场和人性的“实战派”。
也正是这种风格,让他能在71岁高龄时,依然能打出一手让人叫好的“退休局”。
沈学如的退休,不是一个企业家的谢幕,而是一个时代的注脚。
他从生产队走来,经历过乡镇企业的黄金年代,也拥抱过资本市场的浪潮,最后在国资整合中功成身退。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
真正的聪明人,不是永远不退出,而是知道何时退出、如何退出。
真正的成功,不是永远站在台上,而是能在掌声最响时从容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