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重庆银行迈入“万亿俱乐部”,个人银行业务却罕见亏损

IP属地 中国·北京 达摩财经 时间:2025-09-17 00:21:35


出品达摩财经

西南头部城商行之一重庆银行表现出强烈的规模进取心。

8月末,重庆银行(601963.SH)发布公告表示,截至7月31日,该行资产总额达到100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21亿元,增幅17.76%。重庆银行,提前实现了“十四五”万亿资产核心战略目标,成为全国首家万亿“A+H”股上市城商行。

今年上半年,重庆银行的业绩也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实现营业收入76.59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归母净利润31.9亿元,同比增长5.39%,两项关键指标增速均表现不俗。

重庆银行资产规模大幅增长,主要来自于信贷业务的扩张及金融投资资产的增配,其中,对公贷款的扩张最为明显。同时,重庆银行“强对公、弱零售”的业务结构短板也愈发突出,二者比例出现严重的失衡。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银行的个人银行业务亏损4270万元,去年同期的税前利润则为4.3亿元。自2020年以来,重庆银行个人银行业务亏损还是首次。

当区域银行的竞争由“规模至上”转向“质量取胜”之际,重庆银行要解决的问题还要不少。

服务国家战略,受益于成渝经济圈

重庆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不容小觑,仅今年上半年,该行的资产规模相比去年末就增长了14.8%,这个增幅在A股42家银行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江苏银行。

信贷业务投放和金融投资的力度加大是重庆银行是其规模扩张的主要推手。截至6月末,重庆银行贷款总额为5006.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63%;金融投资为4046.9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67.91亿元,增幅16.32%。

在金融投资中,证券投资规模3087亿元,同比暴增34.1%,成为资产扩张的重要驱动力。但证券投资的收益率上半年从3.78%降至3.02%,相对拉低了整体生息资产收益率。

重庆银行的资产结构变化亦反映了其战略重心和资源配置方向。

重庆银行之所以能够在信贷业务上大展身手,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等领域信贷支持不无关系。上半年,重庆银行向双城经济圈提供信贷支持近1400亿元。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速均超20%。

截至6月末,重庆银行公司贷款总额达到3776.38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近30%。与此同时,公司贷款的占比在该行得到进一步提升,达到75.73%,创出历史新高。

得益于对公贷款的增长,重庆银行上半年实现利息净收入58.63亿元,同比增长12.22%,该增速也创下了2021年以来的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净息差持续下行的大环境下,重庆银行的净息差出现了一定的回升,较年初回升了4个BP,是今年上半年仅有的7家息差回升的上市银行之一。

优化定价策略为重庆银行净息差回升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负债端,成本较低的短期限定期储蓄存款占比提升近5个百分点,成本较高的公营存款保险资金全部出清近70亿元,推动了该行存款成本的加速下行,上半年负债成本下降近30个BP,降幅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上半年末,重庆银行的净息差为1.39%,虽比去年末有所提升,但整体来看,仍低于A股上市银行1.53%的平均值。

零售转型,个人银行业务承压

2024年初,杨秀明刚上任重庆银行董事长的时候,曾部署2024年工作安排,将“推动零售普惠扩量提质”列为三项重点任务之一。

相比较来看,在对公业务大增的同时,零售业务反而呈现一种疲态。

个人贷款方面,增幅低于公司贷款,占比亦在下滑。今年上半年,零售贷款本金总额995.9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80亿元,增幅2.03%,零售贷款占比19.98%,较上年末下滑了2.29个百分点。

其中,除了个人消费贷款较上年末增长了36.1%至200.34亿元以外,个人按揭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均有所下滑,分别较上年末下滑了10.71亿元、0.18亿元、22.47亿元。

由此可见,国民消费水平整体下降以及国有大行、股份行的区域下沉策略,对重庆银行这种深耕地方的城商行来说仍有一定的影响。

今年上半年,重庆银行个人银行业务营业收入12.9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4.95亿元仅减少1.98亿元,其实相差并不大。

真正影响重庆银行上半年个人银行利润表现的,是该行信用减值损失的暴增。上半年,重庆银行入账的信用减值损失达19.15亿元,同比多出2.93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零售不良贷款的核销与拨备。

零售贷款不良率从去年末的2.71%升至3.01%,其中,个人按揭贷款、经营贷、信用卡透支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分别上升0.72、1.28、1.05个百分点。

而且,消费贷上半年新增的200亿规模从一定程度上为零售贷款的不良率起到了一定的稀释效应,如不考虑消费贷新增的影响,重庆银行的零售贷款不良率则会更加恶化。

杨秀明上任初期,对于零售业务曾提出“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战略,试图通过金融科技提升风控能力。但从目前效果看,零售贷款不良率不降反升,转型成效尚未显现。如何突破“重对公、轻零售”的路径依赖,构建差异化的零售服务体系,仍是其必须破解的难题。

•END•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