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过半,鸿蒙智行几款新车依然是车圈流量新闻的主角。
日前,一组关于鸿蒙智行MPV的新鲜谍照已在网络流传——一款代号EHV的MPV测试车覆盖黑白伪装,但明显透露出鸿蒙智行的家族式设计语言,引发诸多猜测。而就在不久前,尚界H5小订订单迅速突破10万辆的消息也随着庆功海报一起刷屏汽车圈。
紧接着,鸿蒙系首款旅行车——享界S9T即将在9月16日正式上市,这款新车此前预售订单在24小时内破两万,市场期待值持续高涨。
这些片段共同演绎了鸿蒙智行目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景象,但与2026年的新车规划相比,似乎还是显得有些“小巫见大巫”了。经过官方证实的消息,2026年鸿蒙智行的新车数量有望冲击20款。
产品大年,近20款新车都有啥?
这会是一种什么概念?那就是相比目前产品数量实现近乎翻倍的增长。
这种产品投放速度属实惊人,如果将五个品牌单独区分来看则属于正常范围,但无论是从行业还是消费者心理来说,它们依然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而从细分品牌层面来看,鸿蒙五界也有着各自的侧重点。
问界品牌作为鸿蒙智行的“开朝元老”,将继续深化其产品线。有消息称赛力斯正与华为沟通,计划于2026年推出问界M9非凡大师版,这也是华为粉丝一直“翘首以盼”的一款车型。与此同时,问界M6的立项工作也会同步推进,或许是出于挽回问界M5失利的销量局面考虑。
目前,问界是鸿蒙智行当之无愧的销量支柱,仅8月份就交付4万辆,其中包括1万辆问界M9和2.15万辆问界M8,考虑到问界M9的均价超过50万元,这样的成绩足以让人艳羡,而它要做的便是巩固优势,争取“趁势而上”。
享界则继续尝试拓展新品类,继旅行车后,2026年或将推出一款硬派越野车型,丰富品牌产品类型。这一布局显然看准了中国市场近年来兴起的越野热潮,当然也是借北汽越野车这个优势项目拓展蓝海市场的大胆尝试。
智界的表现格外值得关注。据称其将在2026年迎来全面更新,S7与R7将采用新的内部代号,意味着这两款车型将全面升级,成为两个全新的项目。
此外,该品牌还将推出一款大型SUV(初步命名可能是智界R9),以及一款代号为EHV的MPV(初步命名可能是智界X9),奇瑞在今年“下定决心”给予智界更大的自主权和资源倾斜后,2026年是必须看到成果的一年。
最后是尊界品牌,据称其计划发布一款MPV和一款豪华旗舰SUV,后者定价将低于现款S800,以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这款全新SUV在产品定义上直接对标揽胜、劳斯莱斯等超豪华品牌,虽然目前尊界S800已经取得了成功,但对超豪华品牌而言,每一个小的舆论转折、产品与营销步骤的选择都至关重要,2026年也是相当关键的一年。
尚界品牌则将有两款主力新车规划,明年上半年推出一款大型SUV,下半年再推出一款轿车。
作为鸿蒙智行打入主流市场的关键品牌,尚界承担着走量的重任。首款车型尚界H5预售价仅为16.98万元起,也是鸿蒙智行首款预售价低于20万元车型,目前小订过10万。而且从目前的势头来看,只要最终售价合理、配置不掉链子,则已经基本锁定了胜局。
不造车的华为,比小米还可怕
曾经,华为“不造车”的战略选择曾经引发诸多质疑,但随着鸿蒙智行体系的成熟,人们才真正读懂这一战略背后的“阳谋”——被绑住一只手的华为,却依然能够将汽车圈搅得“天翻地覆“。
与小米亲自下场造车、打造单品爆款的模式不同,华为(也许是被迫)选择了一条更具平台化思维的道路。然而这样一来,它就不必局限于单一车企注定受限的产能、研发规模,反而能用“一年20款”的恐怖规模彻底改写市场规则。
而从深层次来看,这种差异本质上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商业哲学:小米延续了苹果式的垂直整合模式,追求对产品每个环节的掌控;华为则采用了类似谷歌安卓的生态模式,通过技术赋能构建产业联盟。
从目前来看,华为的方式拥有更高的上限——小米可以一年推出一款或两款新车,大定突破20万台,成为一枝独秀的超级爆品,但华为系可以一年推出20款车,其中有3款大定10万,5款大定2万台,8款大定1万台……
累计叠加,就会出现各个细分市场“被鸿蒙系包围”的终极现象。
不过,华为模式目前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也是其克服种种难题后所应得的收获。
对华为来说,不造车、只合作就注定面临着比自己造车更复杂的难题,包括其对产品定义、用户体验、销售渠道的介入程度,与车企合作的磨合能否顺利,这些问题在四界过去三年的成长中始终存在,能够克服并且形成统一的品牌效应,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25年前8个月,鸿蒙智行累计交付30.74万辆。如果保持现有交付水平,预计到10月,鸿蒙智行历史累计交付量将达到100万辆,这一增长速度在汽车行业发展史上堪称奇迹。更重要的是,目前的成绩还不是鸿蒙系“完全体”的表现,属于少有的“偏科高端产品”的品牌体系。
今年前8个月,问界M8与M9合计交付16万辆,随着后续享界、尊界的新产品进一步释放,其在高端市场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而其在中端、入门市场的表现,则要考验智界和尚界的市场表现。如果华为最终证明其在这两个领域也能取得与问界一样的成功,那么它所能达到的高度就真的只能用“恐怖”来形容了。
写在最后:
鸿蒙五界之外,华为的野心还存在更广泛的边界。与广汽合作的广汽华望明年将推出两款新车、与长安合作的阿维塔也在近期宣布战略升级,在2026年势必带来不少新产品。这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不仅使华为能够根据不同合作伙伴的特点,采取不同深度的合作模式,也能够最大化市场覆盖,让汽车圈“含华量”进一步提升。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华为既成了它想做的“博世、麦格纳”,通过向车企提供核心技术获取利润,又没有耽误实际意义上的“造车”,通过鸿蒙智行深度赋能的模式,确保了产品符合华为的标准和体验要求,也通过五界的“招牌”来进一步吸纳潜在技术合作伙伴,扩充合作边界。
目前来看,这一模式正在走向势不可挡的高光时刻,但从长期角度来看,华为入局汽车市场的故事才刚刚开篇,对这一模式成功与否的定论不应放在此时完成。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模式的出现,不仅关系到华为自身的业务发展,也将对整个汽车产业的演进方向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