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寻找A股甲骨文

IP属地 中国·北京 36氪财经 时间:2025-09-16 00:44:13


作者|范亮

编辑| 张帆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甲骨文FY26Q1(2025年6-8月)财报发布后,其市值暴涨。驱动因素在于,其披露的剩余履约义务(RPO)已高达4550亿美元,同比增长359%。根据市场消息,这主要来自与OpenAI签订的一份传闻中长达五年、价值3000亿美元的云计算合同。

这笔巨额的算力采购合同,又一次引燃了全球资本市场对算力产业链的信心,A股算力板块随后大幅上涨,并引发涨停潮,多家公司股价创新高。

那么,国内哪家企业最像甲骨文?


为何是甲骨文拿下了天价订单?

甲骨文的云业务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OCI)于2016年推出,相较于市场先行者入场较晚。为了实现差异化竞争,OCI从设计之初就将自身定位为“第二代云基础设施”明确瞄准了高性能计算(HPC)和大规模人工智能(AI)工作负载等高要求领域,其核心优势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具备高性价比。OCI在架构上进行了多项创新,其核心技术之一是“Off-box Network Virtualization”,即将原先预装在服务器的虚拟化软件剥离至独立的硬件中。国信证券的报告指出,这种设计避免了传统架构中虚拟化软件对服务器性能的占用,从而能够充分释放硬件性能并增强安全性。此外,甲骨文官网介绍其扁平、无超额订阅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也有效降低了网络延迟。在成本方面,OCI的计算和网络费用也比其他主流云厂商更具性价比。

二是全栈服务与多云战略。在服务层面,根据国泰海通,为与其强大的传统软件业务协同,甲骨文重写了旗下核心软件以适应云架构,致力于成为“全栈型”云服务商。OCI提供包括IaaS(计算、存储、网络)、PaaS(自治数据库等)和SaaS在内的全面服务组合。同时,OCI积极推行多云战略,提升了平台的开放性。客户可以将其数据库等优势服务直接部署在微软Azure、亚马逊AWS和谷歌Cloud的数据中心内,实现跨云协同。

三是在云厂商中相对独立的地位。谷歌、微软、亚马逊等云厂商既是算力的供应方,同时也是算力的需求方,这几家云厂商巨头均拥有自研的大模型,扩张云资本开支一方面是为了应对下游AI应用需求的爆发,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支撑自身AI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其云业务相对终端客户而言并不完全处于中立地位。

甲骨文则不同,其原有的企业级应用业务与下游客户重合度较低,且并未选择打造自研大模型,因此其与下游客户(如OpenAI)等并不存在利益冲突。这也是OpenAI在与微软深度合作的背景下,依然选择甲骨文提供云服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OCI凭借其低成本、低延迟、高性能和开放性的特点,精准地契合了当下AI厂商在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方面对基础设施的核心需求,这是其能够收获OpenAI订单的核心原因。


国内尚无完全对标的企业

甲骨文的业务模式是企业级软件与云服务的结合体。其近期估值飙升的核心驱动力,源于其在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领域的全面发力特别是与OpenAI的深度合作。

放眼国内市场,用友和金蝶虽在企业软件业务上与甲骨文相似,但并未大规模投入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提供大规模IaaS服务的能力,因此难以直接对标甲骨文当前的增长逻辑。

真正的对标企业,应聚焦于具备IaaS服务能力的云厂商。目前,中国IaaS市场主要由五类玩家构成:

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

ICT厂商:华为、中兴通讯、紫光股份。

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

独立云服务厂商:金山云、优刻得、青云科技。

传统IDC服务商:首都在线、光环新网、网宿科技。

从市场格局来看,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和三大运营商凭借深厚的行业积累、充裕的现金流以及大量的政企客户需求,在市场规模上占据绝对领先地位。然而,与甲骨文相比,这些巨头的云业务中立性相对较弱。

理论上,终端AI应用开发商为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可能会效仿OpenAI“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的策略,这为国内独立云厂商创造了生存空间。A股上市的优刻得、青云科技等公司也因此在营收规模相对较小的情况下,一度获得了较高的估值。

然而,这些独立云厂商同样无法完全对标甲骨文。其根本原因在于业务结构单一,缺乏像甲骨文那样能够持续提供稳定现金流的核心主业(如数据库软件),这直接制约了它们进行大规模资本开支和业务扩张的能力。

综合来看,未来云市场的格局很可能维持巨头吃肉,独立厂商喝汤的局面。但独立厂商能否“喝到汤”,关键取决于其后续的资本支出能力。因此,从投资角度看,布局资本开支能力强、已形成规模效应的大型云厂商是更为稳健的选择。


“卖铲人”可能更值得关注

除了直接投资云厂商,产业链上游的“卖铲人”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优质赛道。云基础设施的物理基础是数据中心,无论云市场的格局如何变化,终端云需求的爆发必然会带动云厂商增加资本开支,而这些开支主要流向数据中心相关的硬件设备

根据浙商证券,建设人工智能相关的数据中心,主要包括土建基础设施IT基础架构的建设。土建基础设施涵盖土建施工、制冷系统、供配电系统和电信运营等,为智算中心提供稳定可靠的物理环境;IT基础架构包括芯片设计制造、AI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

具体到投资成本的分布上,只聚焦到设备投资(不考虑土建、安装等非设备成本),根据国海证券统计,AI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主设备投资成本占比80%-90%,供配电系统、冷却系统、管理系统等配套设备成本占比10%-20%



图:数据中心设备开支构成 资料国海证券,36氪整理

1AI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

对主设备投资作进一步拆分综合市场消息,AI服务器在整体设备投资中的占比约60%-80%,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占比约10%-20%因此,AI服务器无疑是投建数据中心最受益的方向。

目前,国内已上市的AI服务器品牌商主要包括浪潮信息、紫光股份(新华三)、中科曙光、烽火通信等。AI服务器代工厂商主要包括工业富联、华勤技术等老牌消费电子OEM厂商。今年以来,浪潮信息等国内AI服务器品牌商受供应链波动等因素影响,股价表现在算力股中偏弱,而国内GPU产业的发展有望减轻AI服务器品牌商的供应链风险,对其估值有提振作用。

在网络设备方面,主要包括中兴通讯、锐捷网络、盛科通信、剑桥科技、紫光股份等参与者,存储设备则主要包括中兴通讯、联想、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等。

2、供配电系统

对配套设备进一步拆分,主要分为供配电系统、冷却系统、管理系统+基建三大类。

先来看占比最高的供配电系统,为保证数据中心供电的稳定性,需配套专门的电源系统。其中,UPS(不间断电源)不仅能稳定电流和电压,其内置的储能系统也可用于应急。技术方向上,正呈现出从UPS向HVDC演进的趋势,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UPS采用交流转直流方式输电,HVDC直接采用直流方式输电,效率更高。根据中金公司统计,目前,电源系统的参与者主要包括江海股份(被动元器件)、领益智造(结构件配套)、蔚蓝锂芯(储能)、麦格米特(电源)、奥海科技(电源)等公司。

此外,尽管UPS的储能系统可以应急,但柴油发电机组是数据中心必须配备的备用电源原因在于柴油发电机组具备高可靠性、一次性投资较少、启动快、供电平稳、受地理环境影响小、可全天候发电等优势。目前,国内柴油发电机主要包括潍柴重机、玉柴国际、新柴股份等企业。

3、冷却系统

除供配电系统外,数据中心散热是另一大核心关注方向。随着数据中心算力密度的提升,散热需求也随之增长,目前数据中心散热主要分为风冷和液冷两个方向,液冷有望成为主流散热方案。中金公司指出,预计2026年全球AI液冷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6亿美元,冷板式液冷有望率先规模落地。

从液冷散热的行业参与者看,主要包括产品零部件提供商、液冷服务器和液冷解决方案两大类。零部件代表厂商有英维克、飞荣达、申菱环境、思泉新材、硕贝德、捷邦科技等;液冷服务器厂商主要包括工业富联、浪潮信息、紫光股份、中科曙光等;液冷解决方案商则包括英维克、曙光数创、高澜股份、申菱环境等。

综合来看,甲骨文的成功,是其凭借前瞻的技术布局、精准的生态位选择(中立性)以及强大的传统业务支撑,在AI时代完成的一次华丽转身。对于中国市场,短期内很难出现一个完美对标甲骨文的单一企业。大型云厂商虽有规模优势,但面临中立性考验;独立云厂商虽具中立优势,却受制于资本实力。因此,对投资者而言,上游的“卖铲人”可能是业绩确定性更强的方向。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看法 。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我们无意为交易各方提供承销服务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资质或牌照方可从事的服务。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