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百亿独角兽金晟新能赴港IPO,两年半亏超9亿,18亿短债压顶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尺度商业 时间:2025-09-14 16:11:46

文 | 张佳儒

在近年资本市场的造富赛道中,动力电池无疑是佼佼者,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二位,总市值分别超1.48万亿和9600亿,实控人在各大富豪榜单中名列前茅。

在动力电池产业链中,锂电池回收领域同样展现出强大的造富能力。其中,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 “金晟新能”),登上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其估值高达120 亿。广东李氏兄弟凭借在金晟新能的持股,实现数十亿财富。

金晟新能是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且是全球第一大的第三方锂电池回收再生企业。9月3日,金晟新能更新招股书,再次向港股上市发起冲刺。

与亮眼的行业地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下的金晟新能正深陷盈利与估值的双重困局之中。

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金晟新能累计亏损高达9.59亿元。估值出现缩水迹象,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上,金晟新能的估值降至73亿元。

更严峻的是资金压力。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金晟新能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3661万元,但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及其他贷款高达18亿元,“现金短债比”仅2%左右。

资金链紧张的现状,让金晟新能此次港股上市,成为关乎企业后续发展的关键一役。

“全球第二”两年半亏超9亿,金晟新能盈利难在哪儿?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破1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你想过吗?首批进入市场的车辆陆续迎来报废期,由此产生的退役动力电池都去哪里了?

金晟新能的业务模式给出了部分答案,公司专注于退役锂电池和锂电池生产废料的回收及再生利用,回收来的产品经化学处理等环节,产出碳酸锂、硫酸镍、硫酸钴等,这些产品最终会由下游客户重新制成锂电池。

2025上半年,金晟新能锂再生利用产品和镍再生利用产品的销售额占总收入的79%以上。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的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尽管头顶“全球第二”的光环,金晟新能的业绩表现却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金晟新能实现收入分别约为29.05亿元、28.92亿元、21.57亿元,持续下滑;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9.37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9.95亿元也出现下跌。

利润端的表现更为严峻。2022年,金晟新能实现盈利1.51亿元,2023年至2025上半年末,分别亏损4.71亿元、3.44亿元、1.44亿元,两年半亏损9.59亿元。



令人费解的是,从销量来看,金晟新能的核心产品并未出现下滑趋势。比如碳酸锂,销量从2022年的3633吨增长至2024年的10599吨。销量增、盈利降,金晟新能盈利难在哪儿?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产品定价机制与市场价格波动的错配。金晟新能的产品一般根据现行市价销售产品,而市场价格剧烈下降,形成“采购成本高、销售定价低”的尴尬局面,并直接传导至盈利端。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2年,国内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产生的碳酸锂的平均价格为35.86万元/吨,2024年已经降至6.41万元/吨。

按照金晟新能预计,国内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产生的碳酸锂、硫酸镍的市价在2025年继续下降,硫酸钴价格小幅增长。这意味着,公司仍要面临不小的业绩压力。

那么,金晟新能三大核心产品的市价未来能否重回历史高位,推动公司业绩实现爆发式增长?

招股书中,金晟新能预计,国内碳酸锂、硫酸镍、硫酸钴未来平均售价将以温和上涨为主,难以重现此前的高价位水平。

比如,金晟新能表示,国内碳酸锂的平均价格预计将由2025年的6.54万元/吨小幅上涨至2031年的7.36万元/吨,远不及2022年高位的42.69万元/吨。

为了扭转当前的盈利颓势,金晟新能采取或规划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以价格锁定机制促进销售,加快存货周转。同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价格和毛利率更高的电积镍及电积钴产品。

金晟新能还向上、下游锂电材料生产扩张,比如预计在2025年可以将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推向市场,建立锂电池再生利用的全链条、一体化生态体系。

现金紧张,短债18亿,急叩港股寻募资,估值波动明显

金晟新能战略清晰但执行挑战不小,技术门槛上,公司坦言“往绩期间并无生产任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品的性能有待市场检验。

在市场竞争维度,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蜂巢能源、孚能科技等国内主要电池厂商均已布局锂电池回收业务,这将持续考验金晟新能的差异化竞争能力。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金晟新能当前面临严峻的资本开支压力。

招股书显示,金晟新能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2 年末的 2.11 亿元,降低至 2024 年末的5304万元 ,2025 年上半年末进一步滑落至3661万元,7月底的数据是2420万元。

与此同时,金晟新能债务压力高企。截至2025年6月30日,金晟新能的计息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为21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及其他贷款为18亿元,“现金短债比”仅2%左右。

金晟新能在招股书中表示,如果不能及时还债,公司可能无法扩充业务,还可能被迫出售资产、寻求额外资本或寻求重组债务。

从外部融资渠道来看,金晟新能获取资金的路径主要有两类,一方面可继续向银行贷款,不过,产生的利息费用将加剧盈利压力。招股书显示,2024年,公司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利息高达6611万元,2025上半年的数据是4666万元。

另一方面,金晟新能可通过机构融资或港股IPO募资。当前,公司正全力推进港股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IPO募资效果与估值挂钩,估值不仅是发行价定价的核心基础,更直接影响潜在投资者的投资意愿。

然而,金晟新能近年估值表现并不稳定,甚至呈现增长停滞、下滑迹象。据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数据,公司在2024 年榜单中的估值为120亿元,然而 2025年榜单中,估值大幅下跌39%,降至73亿元。

从招股书披露的历次股权变动参考估值来看,2023年3月至2023年5月的多次股权转让中,金晟新能参考估值包括120亿元、102亿元。2024年11月的股权转让参考估值76亿元,这一估值与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上的73亿元较为接近。

2025年5月,金晟新能与江西东亮订立一份认购协议,这是公司所披露的最新一次股权变动。根据协议,江西东亮同意认购股份,认购代价参考公司投资前估值102亿元,相比2024年11月的76亿元估值出现大幅增长。

招股书显示,江西东亮由金晟新能创始人、控股股东李氏五兄弟各自持股20.00%,合计持股100%的公司。

也就是说,李氏五兄弟借助本次认购行为,推动了金晟新能参考估值的提升。

综合来看,2023 年3月至2025年5月的两年多时间里,金晟新能估值整体呈现停滞甚至下滑态势,这对其IPO定价与融资成效将造成怎样的影响,有待观察。

事实上,此次冲击港股并非金晟新能首次冲刺资本市场。公司曾于 2022 年启动 A 股上市程序,但最终在 2024 年8月终止A股上市辅导,转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未来,金晟新能能否成功登陆港股、顺利募资,进而缓解资金压力、扭转业绩困境,我们将保持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