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律师责任险“断保”风波:太保的抉择,藏着保险业转型怎样的阵痛?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经理人杂志 时间:2025-09-11 13:15:58



2025年9月4日,一则有关北京律师职业责任保险“断保”的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法律界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的震动。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北京分公司毫无征兆地突然宣布不再续签合同,使得京城律师行业瞬间陷入保障缺失的真空状态。这一事件的背后,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折射出保险行业在转型期所潜藏的深层矛盾。

一纸公告引发的行业震动

2024年9月,太保产险北京分公司成功中标北京市律师协会的职业责任险项目,合同期限为三年,且每年一签。这本是为律师行业保驾护航的美好开端,然而,世事难料。

仅仅执行一年后,在2025年续签的关键节点,保险公司却单方面决然宣布退出。据北京市律协披露,双方历经多次深入沟通,均未能达成共识,这直接导致自9月1日起,北京律师行业无奈面临保障的空窗期。

这份年保费高达500万元的保单,原本宛如一座坚实的堡垒,能为4万余名北京律师提供全方位的执业保障。其保障力度不可谓不大,每次事故赔偿限额达600万元,律师个人累计赔偿限额更是高达1500万元。

然而,太保的突然撤出,让这一自2020年开始,已平稳运行五年的保障机制,如同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突然急刹车,戛然而止。

效益优先导向下的战略调整

太保的退出决定并非偶然,而是与新管理层的经营理念紧密相连。

2025年6月,业务一线出身的俞斌正式执掌太保产险,随即大力推行“效益优先”战略。从中报数据来看,该战略已初显成效:上半年承保利润同比大幅增长30.9%,综合成本率显著下降至96.3%。在整体业绩呈现向好态势的背后,律师责任险却不幸成为被优化的对象。

尽管太保责任险保费收入达到了128.65亿元,同比增长3.3%,但综合成本率却高达99.4%,基本处于盈亏的微妙平衡点。业内人士经过深入分析认为,北京律师责任险可能面临较大的赔付压力,这使其在效益优先理念的考量下,沦为了“牺牲品”。

保险本质与社会责任的再思考

律师责任险作为执业风险的“减震器”,对于律师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太保的退出,不仅仅造成了保障的真空,更如同在平静的社会舆论湖面投入一颗石子,引发了对商业保险公司社会责任的广泛讨论。

有律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保险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考虑行业的特殊性以及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其突然撤保的做法,着实值得深入商榷。

这一事件也深刻反映出责任险市场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目前,我国责任险保费在财产险业务中的占比仅约为7%,与发达国家20% - 30%的占比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如何在商业效益与社会价值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已然成为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转型升级中的阵痛与机遇

太保的退出,如同在行业发展的道路上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但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北京市律协迅速反应,紧急启动了新一轮招标工作。这一举措或将促使保险机构积极探索,开发出更具可持续性的产品方案。

未来,通过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风控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共担机制、开发差异化的创新产品,或许将成为破解责任险发展困境的有效路径。

在这个保险业深度转型的关键时代,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并非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只有精准找到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才能实现保险业与法律服务业的携手共赢发展,共同构建起更为完善、更加成熟的专业服务生态体系。(编辑/环球 文/燕梳师院)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