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浙商银行收两张千万罚单,业绩下滑承压,陈海强能否推动新发展?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雨柔 尺度商业 时间:2025-09-09 18:30:17

文 | 刘振涛

上市商业银行2025年中报披露完毕,浙商银行成为10家上市全国股份制银行中,为数不多的营收净利双降的银行。

根据中报, 2025年上半年,浙商银行营收同比下降5.76%,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15%。这是浙商银行自2019年A股上市以来,首次中报出现营收净利双降局面。

在业绩说明会上,浙商银行管理层将业绩下降的原因归结为“主动调低目标”和“行业净息差的下行”。

观察浙商银行业绩下滑的背后,作为资产超3万亿的大行,浙商银行的规模优势还在,总资产继续保持增长;营收下降除了净息差收窄带来的利息净收入下降外,过去浙商银行拉动营收的关键非息净收入也出现下降。

资产质量方面,浙商银行近年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核销,使得不良率整体下降,然而细节来看,个人贷款不良率上升,关注类贷款规模上涨,仍然成为浙商银行需重视的方向。

透过业绩外,内控合规也是浙商银行需要加强提升的关键。2025年以来,浙商银行已收到2张千万级罚单,上半年罚款金额2100多万元,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



2025年7月,浙商银行的董事长陆建强离任,新行长陈海强任职资格获批,在任职行长同时,陈海强代履行董事长职责。

浙商银行中报业绩说明会上,陈海强表示“如何在低利率时代重塑高质量发展韧性,是浙商银行要深入思考并面对的重要课题”。

从现实来看,陈海强要带领浙商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业绩增长放缓、内控合规等问题需要正视。

规模优势尚存,利息净收入与非息净收入双下降

2025年中报,10家上市股份行的总资产规模合计达73.38万亿元,且绝大多数实现稳步扩表。其中,就包括浙商银行。

2025年上半年末,浙商银行的总资产达3.35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了0.63%,虽然较2025年一季度3.3%的增速有所放缓,但仍然保持了增长态势,为业务发展和风险抵御奠定了规模基础。

信贷方面,2025年上半年末,浙商银行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为1.89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1.69%。其中,公司贷款及垫款达1.29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3.2%;个人贷款及垫款达4660.41亿元,较2024年末下降2.63%。

存款方面,2025年上半年末,浙商银行吸收存款余额为2.07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了7.47%。

虽然浙商银行的规模基础优势还在,负债和资产都有增长,但是信贷规模增长,并没有换来利息收入的增长。

2025年上半年末,浙商银行贷款及垫款总额带来的利息收入为376.11亿元,平均收益率为4.02%;2024年同期,带来利息收入为409.54亿元,平均收益率为4.62%。

此外,浙商银行生息资产几乎2025年上半年利息收入都出现下降,进而生息资产总额的平均收益率从2024年上半年的3.94%下降至3.47%,下降了0.47个百分点。



付息方面,浙商银行的付息成本也有下降,付息平均支出率从2024年上半年的2.33%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95%,下降了0.38个百分点。

2025年上半年末,浙商银行利息收入526.52亿元,同比减少42.38亿元;利息支出296.06亿元,同比减少36.42亿元。收入减少规模大于了成本下降的规模,使得浙商银行利息净收入减少5.96亿元,下降2.52%。

从营收结构来看,浙商银行不仅利息净收入下降,非利息净收入也出现下降。2025年上半年,浙商银行非利息净收入为102.02亿元,同比下降12.33%。

过往的三年中报,2022年中期至2024年中期,浙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增幅分别为53.90%、8.88%、25.70%。虽然增速有波动,但是整体呈现增长趋势。

2025年中期,非利息净收入从带动收入增长转向了“拖累后腿”,什么原因导致呢?

拆分来看,2025年上半年,浙商银行的中间收入承压,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降,同时其他非息收入也出现下降。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较2024年上半年减少4.91亿元,下降17.64%;其他非息净收入下降9.44亿元,下降10.66%。

其他非息净收入中,公允价值变动项成为最大扰动因素。2025年上半年,浙商银行公允价值变动亏损6.15亿元,而2024年同期收益为18.98亿元。

公允价值变动主要受银行在债券投资上的影响,债券市场上半年波动,不少银行都出现下降或亏损。

浙商银行行长助理侯波在业绩说明会上也直面表示,“去年债市行情较好,国债收益率基本呈现下行态势,而今年上半年国债收益率震荡上行,导致该行非利息收入较去年上半年出现下降。”

同时侯波还坦言,“资产端的收益率下行,叠加资产规模增速有所控制,导致量不抵价,使得利息净收入有所下降。”

不良率一降一升,关注贷款规模增长需正视

看银行的业绩不能只看业绩,还应该关注银行的资产质量,资产质量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

浙商银行过去几年在不良资产化解上展现出较强执行力和决心,特别是陆建强上任董事长以来,浙商银行不良资产化解加速,为资产质量改善奠定了基础。

在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浙商银行原董事长陆建强提到,浙商银行在过去三年,通过核销、转让、重组等多种方式,累计化解了近2000亿元不良资产。2024年末与2021年高峰时对比,不良贷款余额下降超30%。

化解力度和速度提升,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22年开始持续下降,2024年末为1.38%,较2023年同期下降0.06个百分点。

查阅2025年中报,浙商银行在化解不良方面的力度依旧很大。2025年上半年,浙商银行核销转出不良金额135.48亿元。2022年中期至2024年中期,浙商银行核销及转出的金额分别为48.83亿元、74.18亿元、140.03亿元。



核销力度不减的情况下,2025年上半年末,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36%,较2024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不过拆分来看,公司贷款不良率下降的情况下,浙商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呈现上升趋势。2025年上半年末,浙商银行的个人不良贷款金额为91.91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6.93亿元,个人贷款不良率从2024年末1.78%上升至1.97%。

此外,浙商银行的关注贷款规模在上涨,2025年上半年末较2024年末上涨了25.49亿元,关注贷款占比上升至2.50%。关注贷款是不良贷款的前瞻,也是最有可能转化为不良贷款的,浙商银行需要正视关注贷款增长的风险。

另外,2025年上半年,浙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169.78%,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但是较2024年末下降8.89个百分点。2022年至2024年,浙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82.19%、182.60%、178.67%;贷款拨备率为2.31%,较2024年末也下降0.15个百分点。

Wind数据显示,10家上市全国股份制银行中,浙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排在第8位。

浙商银行的拨备率在下行,说明一定程度上,浙商银行通过调节拨备释放部分利润,对利润起到支撑,但是浙商银行抵御风险的资金“安全垫”也明显变薄。

半年罚款超2000万,内控合规承受挑战

9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公布了行政处罚信息,浙商银行因相关互联网贷款等业务管理不审慎,被罚款1130.8万元。这是浙商银行2025年以来领到的第二张千万级罚单。

在浙商银行半年度业绩下滑的同时,浙商银行半年以来频频被罚,内控合规问题频现也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2025年1月,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因小微企业划型不准确、信贷业务经营不规范等多项违规行为,被处以1680万元的高额罚款。这是浙商银行2025年收到的第一张千万级罚单。

此后,浙商银行的广州分行、兰州分行、重庆分行等相继被处罚,收到百万级的罚单。wind数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浙商银行及相关分支机构罚款金额达2100多万元,加之下半年以来的罚款金额,2025年以来浙商银行罚款金额累计超过3000万元。

而2024年全年,浙商银行及相关分支机构累计罚款金额约1300多万元。2025年半年时间,浙商银行被罚金额就超过了2024年全年。

从处罚的原因来看,浙商银行违规行为从信贷业务不规范向互联网贷款、票据业务、反洗钱、员工行为管理等多个维度扩散,可见浙商银行在合规内控多个环节承受压力。

在业绩说明会上,新任行长陈海强表示,“将把风险防控、合规管理作为第一要务,不再盲目追求规模快速增长”。

在成为新行长前,陈海强曾在浙商银行工作多年,担任过浙商银行的首席风险官,在风险处置和加强合规管理方面有一定经验。陈海强上任行长兼董事长,对于浙商银行合规内控加强将有利。

不过,合规内控问题解决并非易事,需要全面审视自身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合规意识,建立长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整体来看,浙商银行近年来加大化解不良资产力度,稳定了不良率,资产质量整体稳健,同时信贷规模在增长,基础优势尚在。然而,业绩下滑增长缓慢,拨备走低,内控问题等需要正视解决,否则会不断干扰浙商银行的发展。

新行长陈海强的上任,能否推动浙商银行转型,浙商银行后期能否进一步提升,迎来新发展?我们将保持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