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深圳“9·5”新政:限购大撤退背后的城市竞合与行业转折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冯璃月 365财经plus 时间:2025-09-09 16:35:58



一、政策速写:一次“超预期”的精准拆弹

9 月 5 日深夜,深圳住建局与央行深圳市分行联合发布《进一步优化调整本市房地产政策措施的通知》,核心内容可用“三句话”概括:

1. 限购圈从全市收缩至“福田+南山+宝安新安街道”三个核心街道,其余区域或不限套数、或完全退出限购;

2. 成年单身人士直接按“家庭”计算名额,等于一次性释放 30 余万 30—45 岁单身户籍人口的房票;

3. 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再区分首套、二套,利率下限统一由银行“因客定价”,二套房贷成本一次性下降 30—50 个基点。

与两个月内先后落地的北京、上海政策相比,深圳此轮松绑呈现“范围更宽、门槛更低、货币更松”的明显梯度,被多家券商定性为“一线最强刺激”。

二、为什么必须是深圳?——城市竞争维度

1. 人口“净流入”断崖式下滑。2024 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仅 0.7 万人,而 2021 年高峰值曾达 17 万。在“抢人大战”2.0 时代,住房门槛已成为决定高技能人才流向的“最后一公里”。

2. 产业西迁与居住东移的结构性矛盾。南山、福田甲级写字楼空置率仍低于 8%,但龙岗、坪山、光明等“产业新区”夜间人口密度不足户籍人口的 60%,职住分离导致通勤潮汐压力、企业用工成本同步抬升。通过放松外围限购,政府意在“产业西迁+居住平衡”双轮驱动,把人才真正留下来。

3. 广深“零关税”都市圈竞争。广州 2024 年 9 月已率先全面取消限购,若深圳继续高壁垒,高端消费与居住支出必然外溢至一小时交通圈的东莞、惠州、南沙。深圳必须抢在“港深莞惠”同城化窗口期之前,用低成本住房锁定高净值税基。


三、为什么是此时?——宏观组合维度

1. “金九银十”是全年 30% 销量的最后窗口。深圳 7 月新房成交环比 ‑24%、8 月环比再降 13%,若 9 月继续下探,全年土地出让收入将跌破 700 亿元,较 2020 年峰值缩水 55%,直接触发财政与城投“双缺口”。

2. 美联储进入降息通道,为人民币利率打开下行空间。深圳率先取消二套房贷利率下限,可提前锁定海外回流资金,避免再次“大水漫灌”推高核心资产泡沫。

3. 政策一致性要求。8 月北京、上海已先后“摸石头”,深圳若继续观望,会形成“政策洼地”虹吸反向挤压。三大一线城市同步“拆墙”,可向市场传递“国家—城市—金融”三级共振的明确预期,强化“止跌回稳”叙事。

四、对地产行业的五大影响

1. 需求曲线:短期增量 15%—20%,但主力是“价格敏感型”

据深圳链家中台测算,新政后符合“单身=家庭”及非户籍两套票的潜在新增需求约 7.8 万组,相当于过去 12 个月新房成交的 1.4 倍。但 70% 集中在 300 万—450 万元总价段,显示外围“上车盘”将率先回暖,对核心区 10 万+项目影响有限。

2. 供给结构:库存重心从“30 个月”降到“18 个月”

截至 8 月底,深圳一手住宅可售面积 538 万㎡,其中 72% 位于龙岗、光明、坪山。若按过去 6 个月移动均值测算,新政后外围去化速度有望提升 40%,整体库存周期将降至 18 个月,进入“供需平衡”安全区间。

3. 价格预期:从“单边下跌”转向“分区筑底”

参考 2024 年 9 月广州全面取消限购后的表现:外围 0—3 个月反弹 5%—8%,核心地段继续阴跌 3%。深圳此轮“局部退出”大概率复制该路径,预计 2025Q4 外围均价环比止跌回升 3%—5%,核心区仍承压。

4. 金融端:二套房贷利率快速下行,银行“以价换量”

工行、建行深圳分行已迅速将二套房贷利率从 LPR+105BP 下调至 LPR+60BP,相当于 100 万元贷款 30 年利息总额减少 11 万元。对银行而言,按揭仍是风险权重 50% 的优质资产,在“资产荒”背景下,价格战将贯穿下半年。

5. 企业策略:高周转“老玩法”难再复刻,转向“TOD+产业勾地”

限购放松只是“入场券”,深圳 2025 年计划供应 居住—产业联动用地 32 宗,要求配建 20%—30% 保障性住房。未来开发商拿地必须绑定学校、医院、产业园区运营,传统“拍地—盖楼—回款”高周转模型失效,具备城市运营能力的央企、地方国企将占主导。


五、风险与隐忧

1. 虹吸周边:惠州大亚湾、东莞临深镇区 30% 需求可能被“吸回”深圳,导致环深房价加速下调,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同步吃紧。

2. 投资客“换仓”:部分 2019—2021 年高位建仓的投资客借政策窗口“卖一买一”向核心区腾挪,短期挂牌量激增或形成二次砸盘。

3. 利率倒挂:若美联储降息节奏慢于预期,人民币汇率承压,国内政策利率下行空间受限,银行可能再次上调按揭加点,导致刺激效应半途夭折。

4. 预期管理:历史经验表明,一线局部放松 6 个月后,若量升价未稳,市场会质疑“政策底”成色,进而形成新一轮观望。深圳需在土地、税费、人口落户等方面继续加码,避免“单兵突进”。

六、展望——“一线全开”只是时间问题

1. 政策节奏:北京→上海→深圳已完成第一轮“小步快跑”,广州早已全面取消,下一步大概率轮到“核心区的核心区”——北京海淀、上海陆家嘴、深圳福田—南山。预计 2026 年上半年,三大城市将同步取消最后 5% 限购区域,象征性保留 1—2 年社保或个税要求,完成从“房住不炒”到“房住不炒+防过冷”的框架切换。

2. 行业定位:房地产正式告别“支柱”与“夜壶”的二元对立,成为“城市竞争力基础设施”。未来政策不再讨论“是否救市”,而是“如何精准滴灌”——用限购、限贷、税收、土地、租赁五大工具箱,把“人—房—地—钱”四要素匹配到 GDP 产出最高的区域。

3. 企业出路:开发端“制造业化”——利润被压缩至 5%—8%,周转速度让位于产品质量与运营服务;资金端“基础设施化”——REITs、ABS、CMBS 等长期低成本资本成为主流,短期高息债退出舞台;需求端“保障+改善”双轨并行——政府回购商品房做保障房、市场消化改善盘,形成“第二财政”与“第二银行”的新循环。


结语

深圳此轮限购大撤退,表面看是“金九银十”的例行托底,实质是一线城市面向“抢人大战”“产业西迁”“财政安全”三维压力的一次战略级回应。它标志着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式步入“精准调控 2.0”时代:不再一刀切,也不再一放了之,而是用“政策梯度”引导“人口梯度”,用“住房流动”支撑“产业流动”。对于行业而言,普涨时代已永远结束,但结构性机会刚刚启幕——谁能把房子盖在产业爆发的前一夜,谁就能分享到下一轮城市竞争的“制度红利”。

作者系中房研究院ICR首席地产评论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