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龙头房企财报揭示转型方向:轻重并举“赚慢钱”时代开启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雨柔 无冕财经 时间:2025-09-09 14:35:53

本文由无冕财经(wumiancaijing)发布

作者:小冕

编辑:程程

设计:岚昇



房地产行业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字路口”。

随着2025年中报密集披露,房企今年的生存状况已然明晰。从客观数据看,业绩亏损、盈利困难是多数企业基本盘,房企或专注于推进债务重组,或受限于资产计提减值、结转规模下滑等因素,仍在消化“历史包袱”。

不过,在行业探索新模式的“前夜”,已有房企找到了新的“盈利之河”,它们有的掉转船头重回一二线,用赚钱的新项目修复业绩;有的则勾勒出第二曲线,借助运营、资管、服务等业务,成功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

华润置地、龙湖集团等业内房企,便是盈利转型的典型代表。上半年,龙湖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87.5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运营及服务业务收入合计132.7亿元,占总营收的22.6%,更成为集团利润的主要贡献源。

在业内看来,随着市场由增量转向存量,房企业务重心将从前端开发向后端运营与服务转移,实现轻重并举的“开发、运营、服务”一体化转型。通过经营性业务撬动盈利和增长,这些房企已然走在穿越窄门、驶向新世界的路上。

房企盈利“少数派”

自2021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已有四年时间。

这几年间,地产江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高歌猛进的开发商,有的因债务问题已退出资本市场,余下多数房企的首要任务是保交楼、推进债务重组,仅剩部分龙头央国企、少数民营企业,稳住了财务和盈利盘面。

2025年中报密集披露后,上述趋势更加显著,企业间的业绩分化仍在加剧

据choice数据统计,在沪深港披露业绩的286家上市房企及物业主体中,出现业绩亏损的共有89家,占比超过三成,涉及的企业合计亏损规模超千亿,其中佳兆业、万科、融创、碧桂园等房企亏损规模超百亿。



行业深度调整数年,为何房企仍在面临盈利难的普遍问题?

有业内专家表示,因房企普遍实行预售制,期房销售竣工后,对应销售额才计为营业收入,因此房企的财务数据,对应的是前两年项目的竣工结转。而过往几年,房企拿地价格普遍较高,导致利润空间较低,至今仍在消化此前的“包袱”。

从市场角度看,房企盈利情况变动,主要跟房地产行业整体规模缩水有关。过去几年间,销售市场出现下滑,会传导至房企业绩数据,加之房价出现明显调整,所以当前上市房企的业绩表现,是行业各指标传导的客观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数房企困于增长难、赚钱难时,仍有“少数派”交出稳定答卷。上半年,实现盈利的头部房企有华润置地、中海地产、龙湖集团、保利发展、滨江集团、招商蛇口、越秀地产等,此外还有企业因债务重组实现收益。

在上述房企中,华润置地、中海地产、保利发展等房企,是业内央国资企业的代表,除了实现盈利,在拿地投资上也较为积极;更难能可贵的是,以龙湖集团、滨江集团为代表的民营房企,在本轮行业调整期一直保持优秀业绩盘面

2025年上半年,龙湖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87.5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运营及服务业务收入合计为132.7亿元,同比保持增长。期内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32.2亿元,剔除公平值变动等影响后之股东应占核心溢利为13.8亿元。

两大突围方向

当下,虽然一些房企在闯“盈利关”,但经过连续两年利好政策的刺激,房地产已在向止跌回稳的方向迈进,企业也在探索各自的突围之道。

中信证券最新报告显示,房价过高、房地产供给过大的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已经有了止跌回稳的基础。与此同时,商业地产尤其是购物中心,的确处于向上重估周期,且和住宅开发周期并不同步。



从各类开发企业应对周期波动的方式看,第一是“又快又好”去化新货,助力企业对冲低毛利存量项目,优化毛利率表现。第二是,多管齐下压降不良资产,通过调整规划、退换土地等方式有效盘活存量资源。

今年土地市场“点状”火热,便是房企上述思路的表现。通过投资换仓、拿下优质地块,新项目快速开盘销售后,能逐步改善企业的盈利表现,助力修复财务报表。

以龙湖集团为例,上半年该集团聚焦高能级城市拿地,接连在上海、苏州、重庆等一线、新一线城市投资,新增土地储备总建面24.9万平方米,期末土地储备合计2840万平方米,一二线城市的土储总建面、总货值均在70%左右。

龙湖集团执行董事兼地产航道总裁张旭忠表示,公司将在保证财务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择机获取新土地,同时坚持聚焦高能级城市,不断提升投资精准度,做到“优中选优”。

通过择优拿地改善盈利之余,龙湖集团更大的亮点是经营性业务“全面开花”。

2025年上半年,龙湖集团运营及服务业务合计实现收入132.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在龙湖集团营业收入中占比达到22.6%,并已经成为收入、利润及现金流的稳定贡献来源。

其中,运营业务板块由商业投资、资产管理航道组成,上半年营业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2.5%,商业、资产管理的占比分别为78.5%和21.5%;运营业务的毛利率更是超过75%,净利率超过40%,远高于传统房开业务。

以物业管理、智慧营造为主的服务业务板块,上半年收入62.6亿元。其中,龙湖智创生活实现收入55.3亿元,在管项目约2200个;智慧营造航道,龙湖龙智造实现收入7亿元,同比增长超60%,代建销售额实现84亿元。

由此来看,上半年,龙湖四大经营性业务的收入、利润均保持同比增长,在地产业务规模普遍收缩的当下,经营性业务支撑起了龙湖整体的利润盘面。

中信证券报告也显示,除了优化资产结构,当前房企突围的一大方向是:提升资产经营能力。可以说,龙湖向好的经营性业务,不仅契合当前房地产“存量市场”的发展规律,同样使其成为率先成功转型、迈向新周期的房企之一。

新旧动能转换

面对行业周期性波动,房企面临着诸多“新与旧”、“快与慢”的交锋。

近日,有专家在行业公开论坛上表示,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既有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更有发展阶段、模式等结构性变化影响。如何推动形成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各国现代化进程都会面临的问题。

过去,房地产行业的关键词是高负债、高周转,很多房企的增长依赖于融资驱动。然而,当行业规模触及天花板,房地产步入存量时代的现实,已注定旧模式不再适应新时期。部分企业出现资金危机,也正是因为对旧模式有路径依赖。



因此,当下房企探索新模式的内涵,不仅包括业务结构,还有增长动能的转变。

作为地产界危机感较强的一员,龙湖集团很早便意识到基本面的变化,开始大力降低负债规模、摆脱对融资的依赖,这一方面是为了确保企业资金盘面安全,另一方面是为告别旧模式,转变为经营性现金流驱动增长的健康模式。

过去三年,我们坚持以正向经营现金流压降负债,2023~2025年上半年持续实现净现金流为正,且包含资本性支出,今年年底负债高峰就过去了。”管理层表示。

数据显示,上半年龙湖的有息负债较去年底继续压降65亿元,含资本性支出的经营性现金流实现超20亿元净流入。如果将时间拉长,这三年来龙湖已经压降400亿的有息负债,到今年底还要再降200亿规模负债。

在经营性业务正向现金流的助力下,龙湖稳守住财务安全的边界。与此同时,多航道业务也将成为集团高质量发展、实现业务模式转变的关键。

“龙湖在四个经营性业务赛道,都会构建所处板块的竞争优势,形成能力护城河,我们非常有信心达成该目标。”管理层表示,未来,龙湖会坚定围绕“开发+运营+服务”三大业务板块,为集团穿越周期“保驾护航”。

在房地产行业内,与龙湖模式类似的还有华润置地。上半年,该集团实现经常性收入205.6亿元,同比增长2.5%,占总营收比重21.7%。经营性不动产业务、轻资产管理业务、生态圈要素型业务合计实现核心净利润60.2亿元。

在业内看来,以龙湖集团、华润置地为代表的房企,正通过开发、运营等业务的多元驱动,实现从“赚快钱”到“赚稳钱”的商业模式转变,实现从“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到轻重并举的“开发、运营、服务”一体化转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