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李飞刀
在A股创新药行情火爆背景下,7年半累亏近50亿元的迪哲医药同样受到资本市场追捧。2025年以来,(截止9月8日)股价已接近翻倍,较2022年底部更是反弹近300%,最新市值超340亿元。
然而,公司高管们趁机在高位密集大额减持,叠加利润持续亏损、罕见病模式弊端等多重不利因素,当前估值或将面临不小波动风险。
迪哲医药专注于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创新药研发,成立至今仅八年多时间。2021年,公司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彼时核心管线均未获批上市,没有药品销售收入。
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分别达3.6亿元、3.55亿元,同比增幅近300%、74%。这一表现既得益于两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后的贡献,也与前期收入基数较低直接相关。
尽管收入有所起色,但迪哲医药离扭亏为盈还相去甚远。自2018年披露财务数据以来,公司累计亏损已高达49.4亿元。其中,2024年亏损约8.5亿元,为历年首次收窄,但2025年亏损又有扩大迹象。
▲迪哲医药历年归母净利润走势图,Wind
公司增收不增利背后,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已上市创新药品种少,商业化收入整体依旧偏低。2023-2024年,迪哲医药先后上市舒沃替尼、戈利昔替尼两款创新药,分别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外周T细胞淋巴瘤,但两款药物均属小适应症,收入峰值存在明显天花板。
其中,舒沃替尼针对的非小细胞肺癌Exon 20ins突变,在患者中占比仅5%-10%。据兴业证券预估,中国患者人群仅3-4万人,欧美合计约1万人。戈利昔替尼虽为全球首款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打破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十年无新药的局面,但受众同样有限,预估年销售峰值仅5亿元。
这与适应症广泛的K药、O药形成巨大差距——2024年全球销售额分别高达300亿美元、100亿美元。迪哲医药未来业绩持续高增长,可能更多还要依赖后续研发管线。
另一方面,公司研发、销售等费用支出刚性,直接拖累了净利润表现。尤其是两款新药上市后,公司商业化团队快速扩张,导致人力、市场拓展等支出激增。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分别为4.45亿元、2.68亿元,同比增幅达112%、32%。
与此同时,公司历年从未产生正向经营现金流,只能依赖融资“输血”。2021年12月上市募资21亿元后,2025年初又通过定向增发募得17.96亿元。频频向市场伸手要钱,也引发了投资者对其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质疑。
迪哲医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现有成绩,源于其选择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即将研发重心聚焦于临床未被满足且非热门的罕见病赛道。目前上市产品及5款在研管线均布局该领域。
▲迪哲医药已上市及在研管线,医曜
这一经营策略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享受政策优待。在中国,罕见病创新药注册申请可单独排队、优先审评审批,大幅缩短研发上市周期、降低时间成本。例如,舒沃替尼从注册临床到上市仅用不到四年,而常规药物周期至少五年以上。
二是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罕见病新药一旦上市,面临的市场竞争对手少,企业在定价上拥有更大主动权,市场准入难度往往较低。
然而,罕见病赛道的弊端同样突出。
罕见病患病率低于0.65‰,全球已确认品种超7000种,患者约3亿人,却仅5%的疾病有有效治疗药物,核心症结在于“高风险、低回报”,一般医药企业避而远之。
首先,罕见病药物研发难度远超普通创新药。除研发成本高企外,患者数量稀少可能导致临床试验入组困难。据艾昆纬等机构研究,约43.9%的罕见病药物临床试验实际入组人数未达目标,部分管线可能因入组不足被迫终止。
同时,研发成功率极低。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数据显示,近十年进入临床试验的罕见病药物中,仅12%最终获批上市。
其次,即便研发成功,市场天花板也较为狭窄。罕见病患者基数小,单款药物市场规模有限,需持续推出新药才能维持高增长,但罕见病研发的高不确定性又加剧了风险。
此外,迪哲医药的罕见病主营业务还面临额外经营压力。在国内,创新药要实现销售放量往往需纳入医保目录,但医保谈判的降价压力与罕见病药物的高研发成本存在天然矛盾。
舒沃替尼与戈利昔替尼均在2024年底的医保谈判中纳入目录,具体降幅未披露,但无疑会影响长期盈利能力。
在海外,公司尚未明确商业化路径——是效仿百济神州自建销售团队,还是与阿斯利康等国际药企合作推广?不同选择将导致截然不同的成本结构与收益分配,其海外拓展能力究竟如何,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除业务层面风险外,迪哲医药还面临公司治理层面的隐忧。
迪哲医药前身为阿斯利康亚洲研发中心,亦是阿斯利康旗下唯一的肿瘤转化科学研究中心,创始团队多来自阿斯利康,董事长张小林便是其中核心成员。
基于这一背景,2017年公司成立时,阿斯利康与国投创新均出资5500万美元,均持股41.5%,而张小林仅持股1.5%。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阿斯利康与国投创新仍并列第一大股东,持股均为23.7%。
公司始终没有实际控制人,且掌舵人持股比例低,与企业利益的绑定深度相对不足,可能引发一系列治理问题。
除决策与执行层面的潜在问题外,管理层监督弱化问题可能较为突出。因为缺乏具有绝对话语权的大股东,难以有效制衡管理层行为,集中体现为高管薪酬过高、频繁减持等行为。
2024年,张小林薪酬为605.7万元(2023年更是高达953万元)。副总经理吴清漪、杨振帆及董秘吕洪斌薪酬分别为573.7万元、443万元、421万元。四人年度薪酬合计超2000万元,已可与A股大型医药集团高管比肩。
除此之外,张小林还在2020年、2022年两次股权激励中占据大量份额,借此积累了可观的持股权益。
除了高薪酬,迪哲医药高管们的减持行为也引发市场关注。
2025年1月和5月,公司两次解禁累计占总股本比例超过60%。解禁潮后,高管团队纷纷减持。
其中,4-5月,张小林累计减持超360万股,套现超2亿元。7月以来,副总经理杨振帆三次累计减持115万股,套现超7800万元。此外,副总经理乔卫军、陈素勤、吴清漪,董秘吕洪斌以及核心技术人员陈侃等也纷纷跟进减持。
▲7月份以来部分高管减持记录,Wind
另值得一提的是,康泰资产、朱雀基金等机构参与的定增股份也将于2025年10月解禁,市场担忧这将引发新一轮减持高峰。密集减持不仅加剧股价压力,也会动摇部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信心。
总体来看,迪哲医药押注罕见病赛道实现了营收快速增长,但也陷入模式弊端以及持续亏损的困境。对公司而言,若要向市场证明自身资本价值与商业可持续性,依旧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