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华见
上周末,热度最高的话题,自然是“前村长”易会满被查。不少人开始议论,周一新易盛要涨停了,理由是——老易落,新易盛。
不过,结果要让你失望了。本周一,A股的CPO(共封装光学模块)板块集体跳水。
前期涨得猛烈的光模块概念股集体回调,就连被股民戏称为“易中天”的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组合,也没能扛住这波调整。
但把时间拉回去看,新易盛的涨幅依然足够震撼——这只AI算力风口上的大牛股,三年股价翻了30多倍,半年狂赚近40亿,市值最高冲到3500亿。
不过讽刺的是,一手把公司带起来的创始人高光荣,却在股价爆发前违规减持,不仅少赚了数十亿,还被罚了3000多万,可以说是“老板踏空自家牛股”的典型案例。
PART.01
AI风口“喂饭吃”
要理解新易盛近段时间的爆发,得先搞懂它卖的“光模块”是啥。
简单说,AI大模型处理数据时,需要把电信号转成光信号才能快速传输,光模块就是这个“数据快递员”。快递员跑得越快(模块带宽越高),AI算得就越猛。
从100G到800G再到1.6T,新易盛早早就押注了高端型号,刚好赶上了全球科技巨头的“抢货潮”。
新易盛正好“踩中了风口”。
翻看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单,新易盛营收破了百亿,达到104.37亿元,比去年同期翻了近3倍;净利润39.42亿元,同比涨了3.5倍还多。
这是个相当漂亮的业绩,要知道2024年其全年净利润才28.38亿,这半年就赚超了去年全年。
更关键的是,核心业务点对点光模块营收104.09亿,毛利率飙到47.48%,比去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说明卖的全是高利润的高端货。
货卖得不错,产能自然也要跟上。2024年新易盛光模块销量873万只,2025年上半年产能直接冲到1520万只的历史峰值,订单排到了下半年。
客户名单里,英伟达、微软、亚马逊这些AI巨头全在列,尤其是英伟达的订单,成了市场追捧它的重要理由。
2022年底,新易盛股价还在12元左右徘徊。到2025年9月2日,盘中最高摸到401.1元,三年涨了30多倍,市值一度逼近4000亿。就算近期回调,股价仍超300元,比三年前翻了近30倍。
高盛甚至在8月喊出398元的目标价,说它估值“依然合理”。只不过刚喊完没几天,板块就开始回调,显得有点尴尬。
有趣的是,市场还给它凑了个“明星组合”。因为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三只光模块股涨得太疯,股民干脆用“易中天”给它们命名,和寒武纪、工业富联组成的“纪连海”对应,成了AI行情里最火的两组概念股。
只不过,比起“纪连海”里寒武纪的“纯概念炒作”,新易盛的业绩,确实给了股价更实在的支撑。
PART.02
中专生老板“踏空”
新易盛的爆发,绕不开创始人高光荣。
这个1969年出生的四川乐山人,没有光鲜的学历——中专毕业,学的是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的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但他在光通信行业熬了20年,才等到这波风口。
1989年,20岁的高光荣进了乐山无线电厂当技术员,一干就是10年,从基础的光通信技术摸起。
新世纪初,他“下海”跳槽,在几家光通信公司轮了个遍,技术、采购、销售、管理全干过,攒够了行业经验。
2008年,39岁的高光荣拉着5个伙伴创立新易盛,那会儿光模块还是个冷门行业,公司主要做国内电信生意,日子过得不算富裕。
2016年,新易盛登陆创业板,47岁的高光荣成了百亿上市公司的董事长。
2020年,他以26亿元身家登上胡润百富榜,当时的他可能没想到,5年后公司市值会涨到3500亿,自己的身家能翻十倍不止。
就在公司即将爆发的前夜,高光荣却做了个“骚操作”——减持。
(新易盛历年来股价)
2022年8月,新易盛股价还在12元时,高光荣就抛出减持计划,打算卖400万股。
2023年股价涨到30元、66元时,他又两次减持,累计套现超5.7亿元。更严重的是,2023年3月到4月,他通过家族信托和证券账户转让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42%,其中0.42%属于违规减持,未如实披露持股情况。
2024年12月,证监会找上门,认定他“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股票”“信息披露违法”,最终罚了他3149万——没收违法所得949.86万,再罚2200万。
等到2025年公司股价飙到近400元时,高光荣当初减持的股份,市值已经涨了十多倍,相当于少赚了数十亿。
更有意思的是,不光高光荣,新易盛的高管和股东也在“集体套现”。
2025年5到6月,新易盛副总经理陈巍、董秘王诚等三人减持9.94万股,套现1058万元;前董事LOJEFFREYCHIH从2022年开始减持,持股比例从5.8%降到2.5%。
Wind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公司董监高和股东通过减持累计套现超20亿元。
(wind)
一边是公司市值暴涨、机构扎堆买入(2025年中报前十大股东里5只是基金),一边是实控人和高管忙着“落袋为安”,这种反差让不少投资者懵了——连最了解公司的人都在卖,这波行情能撑多久?股民们的信心从何而来?
PART.03
红利在内,业绩在外
比起股价回调,新易盛此时要警惕的,应该是它赚钱的基本盘。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易盛境外收入98.5亿元,占总营收的94%以上;国内收入只有5.87亿元,占比不到6%。也就是说,它的生意基本都在海外。
这就是矛盾所在,市场炒新易盛,炒的是“国内AI红利”。
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说要让AI全面赋能经济,新一代智能终端普及率超90%,国内AI投资肉眼可见地爆发。
但新易盛的业绩,却靠的是海外市场的订单,典型的“概念在内,业绩在外”。
新易盛此时想“掉头”回国内吃一波红利,估计也没那么容易。
首先,海外市场是新易盛用多年时间打下的江山,客户群体包括英伟达、微软、亚马逊等,这些大腿自然要抱着不放。
而国内市场虽然需求爆发,但已经有中际旭创、光迅科技等对手在抢份额,新易盛想挤进去,得重新做认证、建渠道,还得和国内厂商拼价格——而国内厂商的成本优势,新易盛未必能比。
更让高光荣头疼的是财务压力。
2025年中报显示,新易盛应收账款50亿元,比2024年底的25.4亿翻了近一倍;存货接近60亿元,比2024年底的41.3亿增了45%。
这意味着,公司赚的39.42亿净利润,很多是“纸面利润”——钱没收到多少,货倒压了不少。
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9.53亿元,只相当于净利润的24%,说明利润的“含金量”不高。
同时,新易盛的资产负债率也不太好看。数据显示,2023年还只有15.12%,2024年跳到32.11%,2025年中进一步升到33.08%。
虽然不算特别高,但对比前几年的低负债,说明公司在靠借钱扩产,一旦海外订单减少,资金链可能会吃紧。
事实上,北美云厂商的资本开支增速已经放缓,Meta、Google等在调整数据中心建设节奏。
叠加懂王变幻莫测的关税政策、地缘摩擦、汇率波动等等因素,任何一个变量都可能影响订单。
此刻的新易盛,更像是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境地。
对于这波回调,分析人士认为,前期CPO板块累计涨幅已达200%,部分个股估值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再叠加台积电等大厂下调资本开支的消息,直接对光模块产业链造成了冲击。
其实抛开创始人减持这一“骚操作”,对投资者而言,光模块行业的长期逻辑仍在——AI算力需求不会消失,1.6T光模块的量产还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但从短期来看,像新易盛这样的“牛股”,需要警惕“故事大于业绩”的风险。毕竟,股价或许能靠概念炒作推高,但长期支撑股价的,终究是公司在国内市场的拓展能力、现金流状况的改善,以及高管团队对公司发展的信心。
尽管“一位中专生熬了20年,押对技术路线、赶上行业风口,将一家冷门公司打造成市值3500亿的龙头”的故事足够动人。
只是此刻,没人知道这位创始人心里究竟是怎样的滋味——是该为“落袋为安”的选择暗自庆幸,还是该为可能“踏空”后续行情而懊悔得拍断大腿。
而接下来,新易盛若想坐稳龙头宝座,就必须解决财务压力、堵住现金流缺口,以此证明自己并非依赖海外订单“昙花一现”的牛股,而是能够抓住国内AI红利、扎稳基本盘的真龙头。
否则,再强劲的风口,也可能将它从神坛上吹落。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