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汽车 » 正文

从新世代iX3 到 P7 NEXT:两种造车哲学的时间差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郑佳 易车 时间:2025-09-08 12:19:28

今天谁都等不起三年五年的“斟酌期”,也不会为“半成品”创新买单







作者|周 展

编辑|周 展

视觉|慢 慢





慕尼黑车展,宝马终于把它所谓“新世代”的首款量产车型——iX3,推了出来。对于宝马来说,这是一台承上启下的电动车型,从技术架构到设计语言,都是他们押注未来十年的核心。但回顾整个过程,从最早的 Neue Klasse 概念车亮相,到今天量产车落地,整整隔了三年时间。期间宝马接连抛出几代不同版本的概念车,视觉语言来回修改,直到2025年的秋天,观众才终于看到真正可以开上路的车。



与此同时,中国这边的节奏就完全不同。小鹏在今年五月份公布了 P7 Next 的概念造型,三个月后就直接完成亮相、预售、发布,月底就开始交付。不到一个季度的周期,把一台从“纸面概念”到“交付上路”的过程压缩到极致。



这就是当下汽车行业最显眼的一道鸿沟:传统车企的“艺术家式造车”,对比中国新势力的“工程师式造车”。




宝马师傅的“慢火工艺”


从某种角度看,宝马的做法没毛病。传统车企的逻辑是:概念车首先是一场表态,它代表设计团队对未来趋势的理解。Neue Klasse 概念车就是宝马对“纯电未来”的宣言,它更像是一件展览作品,用来教育用户、引导投资者,同时给团队内部留出充足时间反复打磨细节。



这一点从宝马的设计节奏就能看出来:他们需要在概念车阶段不断试错,试不同的外观比例,试不同的内饰交互,甚至试市场反响。整个过程往往拖几年,等一切都稳妥了,再转化成量产。于是我们会看到宝马的设计语言是高度延续性的,从 E46 到 G20 的 3 系,或者从 X5 第一代到今天的 G 系列,它们在二十年的跨度里仍然保持一致的品牌气质。



❂ BMW X5 G65概念图


但问题是,这种“慢火工艺”在电动车时代就显得格格不入了。新能源市场的变化速度,远比宝马的节奏快得多。一个点子如果需要三年才能落地,那基本上就是“落后”。等到宝马把一台 iX3 推上市场,中国这边的同级车型,可能已经完成两次改款,换了一代芯片,算法又迭代了三次。




中国工程师的“迭代思维”


对比之下,中国品牌的逻辑非常直接:想到就做,做了就卖,卖了再改。


P7 NEXT 的节奏就是典型案例。五月份小鹏给出概念图,三个月后直接把量产车推上市场,交付节奏快得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根本没有“概念车”这个环节。类似的例子还有理想、哪吒、甚至吉利旗下的新品牌,几乎所有新车都是“跳过概念阶段”的。


❂ 直接新车亮相的吉利银河星耀6


这种方式的优点很明显:效率极高,不会错过好设计。乐道 L90 的“大前备箱”,就是从用户场景出发想到的点子,几乎没有犹豫就放进了量产版本里,马上就能用。而在宝马那套体系里,这类“点子”大概率会被留在概念车里反复验证,最后因为“不够优雅”或“与品牌调性不符”被否掉。



缺点也同样致命:中国车企把试错直接压在用户身上。结果就是市场上会出现大量抄袭、拼凑、奇怪甚至不负责任的设计。用户买到手才发现问题,品牌风格也因此变得极不稳定:今天这款车还算顺眼,下一代就完全看不出传承关系。




两种路径的优劣与代价


如果说传统车企的逻辑是“慢”,中国车企的逻辑就是“快”。慢的结果是稳健,但会错过机会;快的结果是抓住市场,但会留下大量试错。


宝马们的优势是:品牌气质稳定,造型语言传承明确,设计底蕴深厚。缺点是太慢,好的点子常常烂在渲染图里。比如前不久我在通用设计中心看到的Orbit 这种数字概念车,就是明证——车子设计很好看,如果交给中国新势力,恐怕早就上街量产、卖爆了。但在通用体系里,它就只能是设计师硬盘里的数字模型。



❂ 通用别克orbit


中国品牌的优势是: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敢于把新奇的点子马上放进量产车。缺点是审美容易混乱,缺乏整体设计哲学,品牌形象难以沉淀。你能在中国市场看到一大堆“短命设计”,上一代还热卖,下一代就变脸,消费者完全认不出来。


说到底,这是两种造车哲学的取舍:一个更像是艺术家,先讲故事,再落地;一个更像是工程师,先解决问题,再讲故事。




未来的可能性:两条线能交汇吗


所以问题来了:哪种方式更好?答案是,都不够好。


如果只是延续传统车企的节奏,在电动车市场根本跑不动;如果只是延续新势力的节奏,最终会在混乱的设计和高昂的用户试错成本里翻车。


最理想的路径,其实是两者的结合。中国车企需要在量产之前,多一点前瞻设计的积累,把试错往前放,而不是让消费者去替他们付学费。传统车企则需要更快地把概念车上的好设计转化为量产,不要让“好设计永远只是概念”。


汽车行业已经不是十年前那个“闭门造车”的节奏了。今天的市场,谁都等不起三年五年的“斟酌期”;同样,消费者也不会永远为“半成品”的创新买单。


❂ 吉利主导的中国设计世界审美


宝马 iX3 的发布和小鹏 P7 NEXT 的上市,几乎就在同一周,但背后展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造车逻辑。一个是“慢工出细活”的传统艺术家,一个是“快速迭代”的中国工程师。


过去十年,中国品牌用“速度”完成了追赶,甚至在设计层面反超。但接下来能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品牌审美,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传统车企也一样,如果他们还停留在“概念车的浪漫主义”里,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未来的赢家,不会只是快或者慢的一方,而是能把“概念车的前瞻性”和“量产车的执行力”结合起来的人。到那时,我们或许真的能看到既像 Orbit 那样惊艳,又能像 P7 NEXT 一样快速落地的车型。


毕竟,对消费者来说,最好的汽车设计的尽头,不是舞台,而是路面。

标签: 宝马iX3 宝马宝马iX3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