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移动金融App开启自律检查,剑指违规使用个人信息!此前已有2664款完成备案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北京商报 时间:2025-09-07 20:13:23

北京商报讯(记者廖蒙)备案动作之外,移动金融App再次被要求自查。9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为持续提升金融领域App自律管理工作水平,切实防范相关风险,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领域App自律检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根据《通知》,本次检查对象为直接开展金融业务的App和为金融业务提供相关服务的App,重点检查发生安全事件、引发严重舆情、投诉高企、应备案未备案、不遵守自律管理相关要求等情况的App。检查内容包括App网络防护措施不到位、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违规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App安全管理薄弱、涉嫌违法违规开展业务和不遵守自律管理相关要求等问题。


协会披露的检查工作程序显示,协会将组织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行业专家等组建自律检查工作组,对App实施非现场检查,必要时组织现场检查。按照发现一般问题、发现严重问题等情况采取不同整改、验收措施。协会强调,若是验收未通过或App运营机构不配合自律检查工作的,协会将采取相应的自律惩戒措施,并报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

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看来,协会提出的本次自律检查聚焦金融App核心风险点,覆盖业务合规、数据安全、用户权益保护等关键领域,对于金融App违规事项实现了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防"的转变。检查对象明确区分直接金融业务与助贷引流等关联服务,直指行业超范围经营、信息滥用等乱象,具有一定精准性和前瞻性。

近年来,App已成为金融消费者享受金融服务的重要渠道,极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覆盖范围。这一过程中,部分移动金融App隐私协议内容模糊、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或是违规信息共享等问题逐渐暴露。基于金融业务的特殊性,相关消费者往往需要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等诸多信息。

结合北京商报记者过往的调查来看,在开展贷款类业务的金融App中,个人信息"一揽子授权"普遍存在,消费者在申请贷款时,若进行一键授权,个人信息就可能会同步至几十家甚至是上百家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

对于开展本次检查的原因,协会在《通知》中也有提及。协会指出,金融领域仍有部分App,特别是为金融业务提供引流、营销、助贷等相关服务的App,存在超范围开展业务、故意误导消费者、不当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个别App甚至违法违规办理业务或为非法活动提供便利,严重侵犯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为了解决相关问题,协会于2019年12月启动了金融App备案工作。随着移动金融App自律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主动接受自律管理和完成自律备案的App安全合规水平大幅度提升。另根据协会早前发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836家机构的2664款移动金融App完成备案,2346家机构完成关联备案。

王鹏指出,移动金融App作为用户高频使用场景,若存在数据泄露、权限越界等隐患,易引发系统性风险。检查通过强化网络防护、数据加密等要求,可筑牢安全底线。移动金融App从"规模竞争"转向"合规竞争",短期可能增加机构运营成本,但长期看将提升行业整体信誉,增强消费者对金融科技的信任。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开展自律检查有利于金融行业进行自我规范,在运营中长期违反相关规定的金融类App,必然会在自查中经历淘汰。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在协会敦促下开展自纠自查,能够让机构加强在信息收集方面的规范化操作,以最小必要为前提,减少信息泄露的可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