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好奇心是无用之功吗?顶科论坛上,这位科学家倡导多提“天马行空”的疑问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25 22:08:56




你知道人体DNA是怎么储存信息的吗?

“这就类似把细胞核内10公里长的DNA,塞进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隔间,还要避免缠绕、方便复制与读取。”

今天开幕的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2023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生物化学讲席教授卡罗琳·卢格在演讲分享了其团队在组蛋白起源与演化方面的研究发现。论坛现场,卡罗琳・卢格教授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将听众带入生命科学微观世界的 “信息管理难题”。这次演讲的核心,在于解开 “组蛋白” 的神秘面纱——这个让 DNA 有序储存、保护基因组的关键分子,藏着怎样的生命演化密码?

卡洛琳·卢格先从人体自身的需求说起:DNA是生命的“信息手册”,但线性储存的方式,给细胞分裂、信息读取带来诸多麻烦,“就像过去的磁带,要防止损坏、缠结,还要精准复制”。在真核生物中,DNA与组蛋白形成核小体,进而组装成染色质,这是实现DNA高效压缩、保护、复制和选择性读取的核心。“可问题来了:构成复杂生物体的染色质的‘起始工具包’,从何而来?” 这个疑问,成了她团队研究的起点。

为寻找答案,卡洛琳·卢格的研究触角伸向了生命演化的 “源头”—— 古菌。在对古菌的研究中,团队发现了病毒编码的组蛋白。这些病毒利用自身组蛋白在宿主细胞内构建“病毒工厂”,以利于其转录、复制和组装。结构分析显示,病毒核小体与真核生物核小体形态相似,且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为何病毒需要组蛋白?这种包装机制是否普遍?”这些问题,让研究不断深入。

“古菌生活在各种极端环境中,基因组比人类小得多,但它们的染色质与人类染色质有惊人相似之处。” 卡洛琳·卢格解释,古菌的组蛋白最初仅承担 “保护功能”,帮助基因组适应恶劣环境,“而且它们会根据环境调整组蛋白策略,非常灵活。”随着演化,组蛋白逐渐发展出表观遗传学功能,这正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对治愈疾病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最令人意外的发现,原本来自 “被教科书忽视” 的细菌。“每本生物化学教科书都说,细菌用其他蛋白保护 DNA,没有组蛋白。” 但卡洛琳·卢格的团队研究了近 1.8 万种细菌后,发现一种特殊的细菌,其名字直译过来叫作 “吃细菌的细菌”—— 它以自由游动的攻击形态存在,找到猎物后分泌酶消化对方,再利用营养快速繁殖,“这种细菌高度表达一种类组蛋白,与人类、古菌的组蛋白同源性约20%”。卡洛琳·卢格说,通过解析晶体结构,团队发现这种组蛋白与DNA结合的方式,与人类、真核生物的DNA组蛋白结合方式恰好相反。

在此基础上,卡洛琳·卢格还有提出了许多疑问,比如为什么病毒用组蛋白自我保护?这种机制能否帮助科学家开发新药吗?

“遗憾的是,我们仍未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研究古菌、病毒、细菌中的组蛋白,看似是‘无用之功’,但不断向未知发问,这正是基础研究的魅力。在生命科学领域,好奇心始终是重大发现的基础。”在卡洛琳·卢格看来,这些看似 “天马行空” 的疑问,指引着基础研究的方向。“研究可能失败,但失败是自然的,如果所有答案都可预测,研究就失去了意义。”

原标题:《好奇心是无用之功吗?顶科论坛上,这位科学家倡导多提“天马行空”的疑问》

栏目主编:茅冠隽

作者:解放日报 沈思怡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