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却未必出得来——这话放在当下的*ST苏吴身上,再贴切不过。
一边是证监会连续九次发出退市警告,苦口婆心提醒“危险,勿近”;另一边却是数万股民奋不顾身、前赴后继地往里冲。这场面,荒诞又现实,堪称A股魔幻现实主义的最新注脚。
九次警告拦不住,散户还在拼命买
要说A股市场最“倔强”的群体,散户绝对排得上号。
即便*ST苏吴已经收到证监会多达九次的退市风险警告,明确表示该公司“大难临头”,依然没能阻挡散户进场的脚步。资金流向数据显示,最近一个多星期,该股持续出现小单净流入——这类交易通常被视作散户行为。
换句话说,越是警告,有些人越是兴奋。他们不信邪、不听劝,甚至把这看作“抄底良机”。
从股价走势也能看出端倪。一般来说,确定性退市的股票,早就该一路跌停、根本跑不掉。可*ST苏吴偏偏不按套路出牌:股价在1元线附近反复震荡,不但没崩,还一度连续涨停。
这画面,哪像是即将退市的股票?分明是热门题材股才有的待遇。
你可能会问:这些人到底图什么?
说到底,还是“贪便宜”的心理在作祟。
根据*ST苏吴2025年半年报,公司账面净资产还有18.5亿,总股本约7.1亿股,算下来每股净资产差不多2.6元。而眼下股价呢?才1块出头。
“破净”啊!相当于打四折甩卖——看上去确实是“白菜价”。
不少冲进去的人就是抱着这种心态:“再怎么造假,净资产总不会完全消失吧?”“就算退到三板,也应该值点钱。”
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问题是:这账面上的18.5亿,真的还“在”吗?
真相很残酷:钱早就被“掏空”了
如果你仔细翻翻公开信息,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ST苏吴的实际控制人叫钱群山,早些年靠房地产起家。2018年他接手这家公司之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神操作”。
从2020年到2023年,公司连续四年财务造假,虚增营收共计约17亿。更离谱的是,钱群山通过虚假贸易等手段,从上市公司一共挪走了16.7亿资金——几乎把公司的现金掏了个干净。
也就是说,账上所谓的“净资产”,很大一部分早就被实控人占用、至今未还。而现在房地产行业是什么光景?大家心里都有数。这笔钱能不能要回来,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如果把这16.7亿占款扣除,*ST苏吴的真实净资产恐怕所剩无几。所谓的“破净”,其实是个幻觉。
从校服厂到玻尿酸,跨界狂魔的坠落之路
*ST苏吴的前身,其实是苏州吴中一家集体所有制的校服厂。
上世纪90年代,靠着国资背景,它成为江苏省指定的学生装生产单位,吃的是“政策饭”。后来市场经济放开,校服生意不好做了,它就开始拼命转型。
你绝对想不到这家公司折腾过多少行业:做过羽绒服、卖过有色金属、搞过房地产、尝试过化工……结果嘛,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2022年,他收购了一家韩国玻尿酸公司,才算勉强撑起了“医药+医美”的双主业故事。可惜的是,转型还没见成效,造假先爆了雷。
一家没有核心主业、不断追逐风口的公司,就像没根的浮萍,注定难逃波折。
其实,*ST苏吴不是第一天就这么乱的。
它原本是国企,2003年后通过MBO逐渐转为民营。问题就出在改制之后:管理层团队分裂成两派——激进派和保守派,谁也不服谁。
激进派拼命推动跨界扩张,什么都想做;保守派则希望稳扎稳打。内耗之下,公司战略左右摇摆,资源分散,效率低下。
2018年,公司出现巨额亏损,两派矛盾彻底爆发。最终管理层选择“卖身”——把控制权转让给了钱群山。
而钱群山,压根没想好好经营企业。他从一开始,就是想利用上市公司融资功能,给自己填房地产的坑。
审计是怎么过关的?业内人都懂
连续四年财务造假,虚增17亿营收、挪用16亿资金——这可不是小数目。
但离谱的是,这些年审计机构居然一直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从头到尾没发现问题。
是真的看不出来?还是不愿意看出来?
直到证监会进场检查,才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所以说,很多问题不是不存在,只是还没到爆的时候。
还有人抱着希望:“就算退到三板,股票也还能交易,说不定还能重新上市。”
理论上没错,但现实很骨感。
三板市场流动性极差,很多股票一天都成交不了一笔。你想吗?可能根本找不到接盘的人。
更何况,*ST苏吴的真实资产早已被掏空,所谓“净资产2.6元”只是纸面数字。真到了清算那一步,普通股东能拿回多少,都是未知数。
从2025年4月开始,*ST苏吴及其子公司就因为债务违约被银行起诉,多个账户已被法院冻结。
股市里最可怕的不是亏钱,而是“自以为能赚到钱”的幻觉。
*ST苏吴这场闹剧,再一次让我们看到:市场有风险,尤其是一些问题重重的ST股票,更是陷阱重重。
证监会九次警告,苦口婆心,不是在拦着你发财,而是在救你的本金。
一句老话说得好:“听人劝,吃饱饭。”有些人不是不懂,是选择不相信。而投资中最贵的,往往就是“不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