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成渝降级?中国经济“第四极”再起波澜?
最近,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引发不少解读。
其中,一个是关于各个城市群的定位问题。
《意见》在“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中,对国内的城市群分为了三个类别。
其一: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其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其三:增强中西部和东北的城市群、都市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由此,国内城市群格局,基本可以概括为“3+2+N”。
不过,由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京单列一档,而成渝则与长江中游列为第二档,引发了一个讨论——原先被称为中国经济“第四极”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降级了?
真相到底如何?
01
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于2020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中国经济“第四极”的说法在各类媒体报道和专家解读中广泛流传。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确实在一些国家级的规划文件中能够找到支撑。
最具代表性的是2021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指出:
强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极的辐射作用,加强极与组群和组团之间联系。
这一表述被广泛解读为国家对成渝“第四极”地位的正式确认。
然而,如果仔细研究近年来国家层面的各项规划文件,会发现将成渝与前三大城市群完全并列的情况其实并不多见。
也就是说,将成渝确立“第四极”定位,完全等同于与前三大城市群并驾齐驱,本身就可能是一种过度解读。
所以,这一次将成渝未能与前三大城市群归为一档视为“降级”,自然就显得很牵强。
可以参考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城市群的说法,也是把前三大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分别列出:
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02
同时,也有说法称,此次《意见》将长江中游与成渝列于同一档,是不是意味着前者升级了?
这种说法,同样属于过度解读。
因为,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并列提出,早有先例。
最具权威性的参考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
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
也就是说,长江中游城市群与前“四极”本就都属于五个需要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列。
那么,是不是就此可以说成渝、长江中游与前三大城市群又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呢?
显然不是。之所以归到一类,主要强调的是战略地位。它们刚好属于“东南西北中”的“五极”。
这其实也呼应了此次《意见》中,只明确点名了上述五大城市群。
也就是说,如果从“发展极”的角度来说,只有“五极”,不会再有“第六极”、“第七极”之说。
为何只有“五极”,这里只举一个细节——全国GDP十强城市,被五大城市群全部“包圆”。
而关于成渝和长江中游,到底谁是“第四极”、“第五极”,也早就明朗化。
今年5月,武汉、合肥、南昌、长沙、太原、郑州联合发起《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交通运输协同发展合作倡议》,其中就明确提出携手构建中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共同打造中国交通“第五极”。
所以,此次《意见》的提法,其实并不涉及什么城市格局的变化,更无关降级、升级,而更多还是对过往规划的一种延续。
进一步说,这里面的“第四极”、“第五极”也不存在什么实力、地位的对比,主要还是遵循“东西南北中”这种约定俗成的称谓。
否则,前三极,是不是也要区分谁是第一极、第二极、第三极?
显然不是。
03
从各自的具体发展情况看,这种区分也是实事求是的。
首先,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前三大城市群,都位于东部地区,都由一线城市作为龙头牵引。
它们无论是经济总量、科技资源、产业实力,都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对标的是世界一流城市群。
而成渝与长江中游,作为内陆地区的城市群,它们只能代表的是内陆地区的“天花板”。
承认这一点,不是否定这两大城市群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在城镇化接近70%,以及新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下,要进一步挖掘区域发展潜力,中西部城市群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在“双循环”格局下,要打通影响发展要素流动的阻碍,要提升发展安全性和韧性,都无不需要以成渝和长江中游为代表的内陆发展优势地区,释放更强的引擎作用。
2014年,国家一共规划了19个城市群。自此,城市群格局基本上延续下来。
以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幅员,无论是对外参与全球竞争,还是对内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都必然需要各个城市群基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切实担负起自身的角色,实现“百花齐放”。
所以,此次《意见》明确成渝和长江中游要“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本身是很有深意的。
说得通俗点,那就是各自要在中西部内陆地区成为“定海神针”般的存在,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的贡献。
就这点看,成渝和长江中游,都依然任重道远。当然,这也意味着机遇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