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重磅!纳斯达克新规严打“杀猪盘”,中企赴美上市难度暴增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唐云泽 深蓝财经 时间:2025-09-05 20:20:35

来源丨北美商业见闻

中国企业想到美股纳斯达克上市,可能会更难了!

9月3日,纳斯达克官网发布消息称,提议修改其上市标准。


纳斯达克提议修订后的标准包括三项:

一、根据净收入标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公司,公众流通股最低市值1500万美元(目前的门槛为500万美元)。

二、对市值低于500万美元且存在上市缺陷的公司加速暂停和退市流程。

三、对主要在中国地区运营的新上市公司,最低公开发行募集资金要求为2500万美元。

1

严打跨市场哄抬股价行为

纳斯达克执行副总裁兼全球首席法务、风险与监管官约翰·泽卡表示:“投资者保护和市场诚信是纳斯达克使命的核心,这些改进体现了我们持续致力于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改进标准,并以身作则,促进公平有序的市场。

访问以下网址,订阅最新新闻电邮:

https://nbwpress.com/subscribe.html

通过提高最低公众持股量和某些新上市公司的公开发行上限标准,它为公众投资者提供了更健康的流动性状况,同时仍然使投资者能够通过我们的交易所投资新兴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纳斯达克表示,这一举动是在主动审查交易活动之后做出的,“特别是针对美国跨市场交易环境中与潜在的哄抬股价行为有关的新兴模式”。因此,纳斯达克重新引入了最低公开发行募集资金要求。


除了提高上市标准外,纳斯达克还将继续积极将案件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金融业监管局,对潜在的操纵性交易活动进行监管。

如果纳斯达克的提议获利批准,将立即实施。

纳斯达克提议给予已进入IPO流程的公司30天的时间,按照之前的标准完成流程,此后所有新上市的公司都必须满足新的要求。关于加速暂停和退市公司的流程,纳斯达克提议在公司暂停和退市后60天实施新的要求。

2

与中概股“杀猪盘”频发有关

此次纳斯达克上市标准的调整,可能与美股市值相对较小、流动性较弱的上市公司的剧烈波动有关。例如,总部位于香港、目前没有销售额的传统中药公司脑再生科技 (Regencell Bioscience Holdings Ltd.)的股价今年暴涨了 82,000%,随后回落。另一家规模较小的中国医疗保健公司飞天兆业 (Pheton Holdings Ltd.) 的市值在几分钟内蒸发了90%。

市场普遍认为,这些个股的剧烈波动与跨境“杀猪盘”有关,此前有。

纳斯达克针对中概股的监管加强并非现在才开始。

去年6月,纳斯达克加强了对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小型IPO的审查,以避免少数交易后出现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此前,越来越多的亚洲小型企业转向纳斯达克,在本土市场以外筹集资金。

根据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3月份发布的报告,超过280家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等美国主要证券交易所上市,总市值达1.1万亿美元。

近年来,由于中国规模达数十亿美元的重磅IPO项目尚未在美国交易所上市,小型公司占据了境外上市活动的绝大多数。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企业IPO的平均融资额仅为5000万美元,低于2021年的3亿多美元。

3

中企的三大应对方案

据业内人士分析,纳斯达克此次修订直击三个关键点:首先是公众持股市值门槛从500万美元飙升至1500万美元,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认购;

其次是市值低于500万美元的公司将面临"闪电退市",较现行规则缩短约60%的整改期;

最致命的是针对中国公司的专属条款——要求IPO募资额必须达到2500万美元,大多数中小型中企将无缘纳斯达克。

这些变化背后,是纳斯达克对中概股质量管控的层层加码。2020年瑞幸财务造假事件后,已有128家中概股被列入"预摘牌名单"。

如果纳斯达克的新规获批并实施后,大量市值已跌破1亿美元的中概股,可能面临退市倒计时;而计划赴美上市的初创公司,则需要重新评估高达2500万美元的募资可行性。

据了解,要应对纳斯达克IPO标准突然收紧的压力,有海外IPO意向的中企可能要考虑其他“曲线救国”的上市方式。

一是多市场上市,用"A+H+N"或"H+N"模式,可能成为头部中企的优先选择。典型的例子是蔚来汽车今年3月登陆港股,同时又保留了纽交所主板地位;百济神州更开创性地实现了中美港三地上市。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风险对冲,如果美股监管收紧,港股或A股可成为主要融资来源;保持美股上市又能继续增强影响力。但缺点是需要应对多地不同的监管要求。

二是SPAC合并。这种方式能让企业跳过传统IPO路演环节,直接与已上市的空白支票公司合并,适合急需上市但难以达募资门槛的企业。

SPAC的优点是灵活,募资额度可通过私募基金补充,不受2500万美元限制;上市周期最短可至3个月。但缺点在于需要向SPAC发起方支付股份作“资源费”,合并后股价波动较大。

三是Pre-IPO轮次扩容。通过延长Pre-IPO融资链条,在上市前就积累足够的资金,足以覆盖上市门槛。缺点在于分层融资结构较复杂,可能有股权被过度稀释的风险。

在美股监管逐步收紧的情况下,中企赴美IPO将何去何从?值得业界深入思考。

识别下方二维码
精准掌握北美商业动态
北京时间22点准时投递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