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刚刚,固态电池闯出独角兽,拿下300亿订单!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雨柔 飞鲸投研 时间:2025-09-03 10:25:18



2021年,蔚来汽车发布首款固态电池车型,让固态电池进入大众视野,引发广泛关注;

2024年,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公布固态电池研发进展,计划2027年前后量产,掀起热潮;

2025年,国轩高科“金石”固态电池0.2GWh中试产线进入量产阶段,热度再升。

不禁要问,固态电池为什么火了这么久?

归根到底,是固态电池直戳了锂电行业的痛点。

安全性拉满。

固态电池采用的是固态电解质,相比于原来的液态电解质,从根本上杜绝了电池起火、爆炸等风险。



能量密度优越。

安全只是基操,续航才是王炸。

当前液态电池能量密度已接近350Wh/kg的物理瓶颈,而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轻松突破400Wh/kg,理论上可达700Wh/kg,这意味着车辆的续航能超一千公里。

正因如此,固态电池成为锂电池巨头的努力方向,也是车企抢占市场的“利器”。

有人可能会说,离2027年量产还远着呢,实则不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换句话说,2025-2026年固态电池核心原材料和设备有望逐步完成工艺定型和量产准备。

设备方面,先导智能已于2024年率先打通了固态电池设备的全链条;2025年6月,利元亨也实现了固态电池量产工艺的全线覆盖。

对比来看,材料端进展稍慢,还存在离子电导率低、锂枝晶生长、固固界面等技术难题。



以比较棘手的“固-固界面”问题为例,由于取消了电解液,固态材料贴合不紧密,传输效率低,且充放电循环会使接触面空隙增大,导致电池性能快速衰减。

国内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公司寥寥无几,当升科技是其中之一!

早在2024年8月,当升科技就表示,其研发的双相复合固态锂电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产品解决了正极与电解质固固界面难题,技术指标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而且,其固态电解质布局广泛,涵盖了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复合、卤化物等多个固态电解质主流技术路线。

也就是说,未来无论哪种电解质成为主流,或者是轮番上阵,公司都有能力分得一杯羹。

而之所以当升科技猛攻固态电池,也是想要救自身于水火之中。

故事要从2020年说起,当时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锂电池正极材料需求旺盛,以当升科技为代表的锂电正极材料公司业绩水涨船高。

2020-2022年,当升科技的净利润就从3.85亿元快速增长到22.5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42.23%。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行业迅猛扩张以及下游需求增速放缓,正极材料供过于求,价格开始下跌,众多正极材料公司的利润空间随之收窄。

到2024年,当升科技的净利润已降至4.72亿元。同期,五矿新能、振华新材等甚至还出现了大额亏损。



在这种背景下,当升科技押注了固态电池。

虽说公司业绩连年下滑,但在技术研发上却毫不吝啬,始终保持“大手笔”投入。

2022-2024年,当升科技研发费用共计16.38亿元,占到对应营业收入的4%左右,这一研发投入强度远超同行的容百科技。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让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收获颇丰,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化落地的华丽转身。

在固态正极材料上,公司产品成功打入清陶能源、辉能科技、卫蓝新能源等多家固态电池企业供应链。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其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已实现吨级出货。

固态电解质方面,公司也成果斐然。其已成功开发出性能优异的氧化物以及硫卤化物固态电解质并完成年产百吨级中试线建设,实现吨级稳定制备。



不仅如此,当升科技还独具慧眼,抓住新兴市场机遇,将多款正极材料成功应用在无人机、eVTOL等低空飞行器以及人形机器人领域,以期打开新的增量空间。

当然,在固态电池取得突破的同时,公司的老牌业务三元材料也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向8系高镍和9系超高镍三元材料迭代升级。

要知道,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与较低的综合成本,是高端新能源汽车的理想选择。特别是在半固态到全固态电池的过渡期,对高镍三元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

2025年3月,当升科技就分别与LG新能源、SK on签署长期供货协议,拟2025-2028年,累计向两家公司供应高镍及中镍等多型号锂电正极材料超20万吨。

按照当前市场价格估算,仅这两家客户就为公司锁定了约300亿的订单额。

说到客户,还有一点值得一提。

由于当升科技较早的布局海外,拓展了更多海外客户,整体客户的集中度低于同行。从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来看,2020-2024年公司的占比始终控制在65%以下。



这种分散的客户布局,就使得公司在与下游客户商业谈判时,保持一定的议价能力,不至于陷入被动局面。

再加上海外市场产品毛利率普遍高于国内市场,当升科技的整体毛利率也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其能在2024年行业低谷期依旧保持盈利的原因。

回到当下,“固态电池+传统业务”共同发力下,公司也开始拨云见日。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32亿元,同比增长25.17%;实现净利润3.11亿元,同比增长8.47%,业绩已出现明显修复。

并且,随着半固态、全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加速,当升科技也有望继续走出低谷,焕发新生。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