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众入主国轩高科后,后者算是哪国公司?
其实,大众还投资了江淮集团。
与其思考江淮、国轩是哪国公司,还不如换个视角:大众已经逐渐成为一家中国公司。
而合肥,就是大众的新沃尔夫斯堡。
经常有人问,什么时候中国人能过上欧美高薪、不用加班的日子?
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欧美人能过这种日子?
大众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大众全球员工大约70万人,其中,本土30万人,中国员工只有7万人,却在巅峰期给大众贡献了近半的销售额和利润。
也就是说,大众的7万中国员工以相对较低的薪水和爆表的业绩,养着30万本土员工,德国员工能不高薪吗?
又有人说,比亚迪销量增加了,也没见给员工涨工资啊?
这个问题要从宏观面看,十年前比亚迪20万员工,现在比亚迪100万员工,新开的工厂大多在二三四五十八线县城,且以大专学历为主。能让80万小镇青年在当地拿到6k、8k甚至更高的薪水,是不是实现了广义上的涨工资呢?
共同富裕不是让年薪50万的收入翻番,而是让月薪3000的拿到6000、8000。
(加班是另外一个话题,本文不展开,随着时间换空间,加班问题也会在未来逐步解决)
如果中国每个县城都有一家比亚迪工厂,那真的就共同富裕了。
当大众把研发等高技术含量的岗位设在中国合肥,那合肥就成了大众的新家。
一、国轩高科华丽半年报
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轩高科实现营业收入193.94亿元,同比增长15.48%;归母净利润3.67亿元,同比增长35.22%。
数据iFind
这是自2021年以来,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连续5年同期保持两位数增长。
数据iFind
上半年期间费用为27.5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41亿元;期间费用率为14.20%,较上年同期下降0.17个百分点。
其中,销售费用同比减少47.58%,管理费用同比增长17.71%,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5.85%,财务费用同比增长67.90%。
销售费用下降也和公司的定位发生变化有关(背靠大众销量不愁),研发费用逆势增长,说明公司正在加大研发新技术。
2025年上半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16.42%,同比下降1.39个百分点 。
数据iFind
从细分业务看,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为14.24%,比上年同期增加2.16个百分点;储能电池系统毛利率为19.35%,同比下降3.21个百分点。动力电池毛利率提升主要得益于高端车型配套比例提高和磷酸锰铁锂等新技术应用。
二、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
几乎所有电池厂商都分别布局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两大领域,一方面,新能源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虽然阶段性过剩,但长期看是庞大的;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低碳减排的需求,风光等绿色发电模式对储能电池需求爆表。
1、动力电池
上半年动力电池系统营收140.34亿元,同比增19.94%,较去年增幅提升8.27个百分点。动力电池毛利率同比提升2.16个百分点,主因是高端车型配套比例提升与产品结构优化。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联盟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轩高科装机量市占率达5.18%,居行业第4位。
其中,大众系车型配套占比从2024年全年的28%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2%,预计全年将达35%-38%。公司已成功为奇瑞星途星纪元ES、奇瑞风云A9L、吉利银河、零跑等多款高端车型配套动力电池,2025年1-6月仅奇瑞混动及增程系列乘用车,配套交付便超5.2万套电池系统。
2、储能电池
上半年储能电池系统实现营业收入45.62亿元,同比增长5.14%,虽增幅低于动力电池,但整体增长态势稳健。储能业务毛利率下降3.21个百分点至19.35%,主要受储能系统中标价格持续探底影响,短期内盈利空间受到显著挤压。
据ICC鑫椤资讯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轩高科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排名第7,海外市场储能电芯出货跻身全球前8,小型储能(含通讯)电芯出货更是强势进入Top 4,国际化布局成果显著。
三、沉重的资金链压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轩高科卖身大众,主要是因为资金链濒临断裂。
2020年,公司净利润只有1.4亿(扣非净利润亏损),利息支出则高达3.1亿。
数据iFind
然而,大众入主国轩高科后,公司的利息支出并没有明显下降,甚至2022年几乎翻了一番,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继续高速增长。
数据iFind
2025年半年报中,公司的各种有息负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合计超过484亿。
对于一家营收规模只有350亿的公司来说,这样的借款金额非常惊人,存在着极大的经营风险。
这也意味着,在极端情况下,公司一年的销售额都不够偿债的。
尽管背靠大众这棵大树,依然要警惕债务风险,因为大众并没有掏真金白银来改善公司的现金流,只是给公司提供了整合进供应链的机会,还要靠自身造血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