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鸟资本
2025年,A股迎来了“大年”。
在一个“赚钱效应回归”的市场背景下,部分基金净值却依然趴在地板上爬不起来。
这类不是因为高点入场,也不是行情突然崩盘所致,而是在结构性行情中反复“错配”,成为基金圈的尴尬代表。
当我们翻阅榜单底部,发现一只成立不足四年、净值却跌至0.5出头的产品。
问题来了:“底部基金”,真的是“低估机会”吗?
“底部基金”的真容
我们通过梳理公募混合型基金的年内排名发现:处于“底部”的产品有一只为中信建投低碳成长混合基金,净值目前仅有0.5356(截至8月19日)。
对比今年诸多公私募权益策略产品,动辄涨幅三十个百分点,属于“稀松平常”之事。
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成立于2021年12月中旬,这并非是市场集体高点时期,彼时“核心资产”抱团行情已出现松动,新能源、军工、科技等方向仍有结构性机会,市场情绪并未转向全面恐慌。
从时间点来看,它并未“生不逢时”,但即便如此,如今仍只能以0.5出头的净值苟延残喘,说明问题可能并非“运气不好”了。
上述基金的管理人中信建投基金于2013年9月注册登记成立,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控股,持股比例100%。
基金经理是谁?
官方资料显示,上述基金的操盘手名叫周紫光,曾任江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平安证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方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
2016年3月,周紫光加入中信建投基金,历任投资研究部研究员,现任公司研究部行政负责人、基金经理。
天天基金网汇总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19日,周紫光管理的多只基金在任期内均出现了显著亏损,比如科技主题6个月持有基金、低碳成长混合基金、智享生活混合基金,均是动辄几十个点浮亏的任职回报。
至少在数据上看,这位基金经理的操盘表现在选股、择时、风控等核心管理环节上均无法令人满意。
普惠金融的投资者持有一只偏股混合基金,投资目标自然是为了资产的增值。
上述中信建投基金的产品,却依旧停留在“腰斩线”附近,极度反弹乏力。这种身处整个基金行业的“底部”现象,并不意味着低估,而是对持有人一轮又一轮的心理拉锯战。
从四年前的信心满满,到中期的观望,再到如今的深套无法解脱。散布于投资者教育文章中的“长期主义”口号,如今听起来更像是仓位深陷后的无奈自嘲。
缘何如此?
净值从1.0跌到0.53,这只基金是如何让人“长期持有,持续失望”的?
2021年末,在新能源和科技赛道大行其道的热潮中,该基金于12月13日成立。那个时间点附近,新能源可谓大红大紫的明星产业赛道,储能、军工、科技概念轮番上演涨停秀,申购的投资者想必就冲着低碳主题而掏出真金白银。
我们把视角拉到这只基金的持仓结构,或许能找到答案。
从最新披露的前十大重仓股来看,这是一只典型的“新能源主题+科技概念”的重配型基金。像科泰电源、泰豪科技、艾罗能源、固德威等股票几乎全部集中在新能源产业链之中。
基金经理也在二季报中透露错判的逻辑:对于光伏板块,基于去年四季度对供给侧改革的期待,一直等待到今年3月开始的“抢装+限产”带动的供应链涨价行情,但市场认为抢装需求不可持续,股票并没有跟随供应链涨价而上涨。
此种选股会不会是一种“老思维”,就像如今还在买白酒股一样的味道?
重仓股整体缺乏核心龙头和长期稳定收益来源,没有“压舱石”,也就是没有能压得住的“大票”。
换言之,基金经理并没有因行情变化而及时调整思路,这就使得这只基金的走势陷入一种“跌得比别人快,涨得比别人慢”的尴尬循环。
用基金圈经常说的话:这类基金从选股方向、持仓集中度,到调仓节奏、风险控制,在所有投资流程的关键节点上都没能踏准节奏。
如果一个基金经理管理多只产品,且多数在各自赛道中长期垫底,背后就是策略逻辑、能力边界与风险控制都出现了失灵的“尴尬”。
看到这里,投资者只能一声长叹:深度亏损后的不甘与自我安慰,赔了时间又赔了本钱。
※此文为翠鸟资本原创文章,未获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