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浪潮中,机器视觉技术作为机器之眼,占据着人工智能30%以上的份额,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
今天要聊的这家公司天准科技(688003.SH),在这一赛道上,横跨机器视觉、PCB 制造、半导体量测、智能驾驶及机器人域控的全产业链布局备受关注。
但这家业务覆盖多个高景气赛道的企业,却被投资者调侃"股性不行",近年发展似乎陷入瓶颈。
2024 年净利润创四年新低,但股价却逼近历史新高,天准科技是否已经迎来困境反转的关键拐点?
经营及业务点评
天准科技的业务版图构建于精密制造的核心需求之上。自2019年登陆科创板以来,公司从消费电子视觉检测起家,逐步拓展至光伏、汽车、PCB、半导体等多元领域。这种多元布局成效显著,前五大客户集中度从 2019 年的50%以下降至2025年的25%左右。
上市以来,2020年至2022年,是公司业绩发展势头最好的三年,但增速却是逐年下降。2023年公司在收入只增长了3.7%的情况下,归母净利润增长了41%。2024年就全面溃退,原因是光伏行业不景气,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收入增长10.3%的情况下,亏损1400万,其中包括股份支付费用900多万。剔除掉这个因素,公司利润端是要增长50%以上。
此外,公司的业绩也是存在强烈的季节性,下半年普遍要好于上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的创收和创利力度,基本上等于公司前三季度的收成。
为什么有这个规律呢?因为公司的客户中有大量消费电子头部企业,比如苹果、三星,跟消费电子的季节性规律较为一致,上半年是淡季。
但如上文所说,消费电子并不是公司身上唯一的标签。公司在光伏、汽车、PCB、半导体、智能驾驶、无人车、人形机器人域控制器上多点开花。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0年,公司就成为了英伟达Jetson官方合作伙伴,控制器产品可以应用于各类交通和泛机器人场景。
2022年,公司又与地平线开展深度合作。在智驾和机器人等领域构建起技术护城河。
从收入构成来看,以制程、测量两大类业务为主,分别占比40%、38%,产业智能方案、视觉检测设备各自占比11%左右。
其中,制程设备整体成长性较好,其下游是半导体、PCB制造领域;
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公司已经完成40nm及以上节点产品迭代与核心部件国产化外,同时针对28nm及以下节点产品进行技术研发及产业化。2025年6月,公司打算增持苏州矽行4%的股权,标的公司布局的是业内称为小光刻机之称的明场缺陷检测设备,对提升晶圆厂良率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苏州矽行已经推出三代产品,部分产品TB1500、TB2000、TB1000都在陆续取得商业订单。
在PCB制造领域,公司的合作客户包括东山精密、沪士电子、景旺电子、胜宏科技等,未来,公司也会随着这些处在高景气度周期中的公司的产能扩张持续获益。
占比第二大的测量类业务,经历了前两年的低迷,2025年上半年大幅增长72%,主要原因是新获得消费电子头部客户折叠屏系列检测需求,以及客户为深化AI应用而新增的结构件检测需求。这一板块,毛利率最高,近几年在48%-55%左右,是公司重要的利润支撑。
而智能驾驶和机器人在内的产业智能业务,这三年是蓬勃发展,尤其是2025年上半年,实现同比125%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机器人领域,2024年11月,公司就率先发布了专为人形机器人设计的高性能具身智能控制器 "星智 001",能够实现多模态感知与精准运动控制的 "双脑协同"。这种域控产品已经取得多个头部机器人客户订单,金额在1400万元左右。
表现较差的就是视觉检测设备,因为光伏行业的低迷,连续三年增速下滑,原来能占到收入的3-4成,最新只能占到1成左右。
这类业务毛利率也不低,视觉检测设备,制程类、产业智能方案都能在30%左右。
就公司的整体毛利率来看,往年稳定在40%-42%左右,净利率在10%左右。而且也是呈现下半年要好于上半年的季节性。
考虑到最近两年业绩表现不好的情况,未来光伏行业景气度成了公司业务困境反转的一项观察指标。
8月初,公司推出了一项不超过8.72亿可转债计划,打算分别用于工业视觉装备(4亿)、半导体量测设备(2.78亿)、智能驾驶控制器(1.94亿)三大产业项目。
根据与往年的募投项目比较来看,技术跟产品显得更为先进。
而且从研发投入来看,虽然公司最近几年收入起色不大,但研发力度不断加大。形成"淡季加大投入、下半年兑现收入" 的经营节奏。
结束语
最后从财报来看,公司整体风险不大,但现金流存在压力,这也是为何公司要推出可转债的原因。
但从治理结构上,存在一定隐忧,公司竟然没有一个专职的财务总监,现在由公司副董事长杨总兼任公司董秘和财务总,而且也不是财务专业背景。
不过杨总从2016年5月就担任了财务总、董秘一职,倒也平稳。但身兼三大要职,这个权责利如何制衡的呢?
综上而言,天准科技这几年是属于蛰伏的阶段,不断拓展下游应用来摆脱对消费电子大客户的依赖,但光伏的不景气拖累了公司业绩,但半导体、PCB制造、智能驾驶、机器人赛道这几大成长性的赛道,有望成为公司业绩成长性和估值提升的重要支撑。
2025年作为公司股权激励考核期的首年,也成为观察公司能否实现真正困境反转的关键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