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横琴人寿:双重压顶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阿尔法工场 时间:2025-09-02 16:29:35

导语:21家亏损险企中,横琴人寿以净亏损8.39亿元位列非上市险企第一。其中,二季度亏损4.82亿元。



在上半年险企业绩“炸裂”、纷纷弹冠相庆的繁荣之下,横琴人寿的业绩显得有些醒目。

在截至8月26日已披露2025年上半年偿付能力报告的147家非上市人身险企中,合计实现净利润超290亿元,大幅超越2024年同期盈利不足百亿。同时,亏损险企数量由30家减少至21家。

在这21家亏损险企中,横琴人寿以净亏损8.39亿元位列非上市险企第一。其中,二季度亏损4.82亿元。

对于一家成立不到十年的中小险企而言,这样的财务表现不仅意味着阶段性的压力,更引发外界对其发展逻辑的重新审视。

2016年创立之初,横琴人寿采取“均等持股”的结构,珠海铧创、亨通集团、广东明珠(现深圳珍珠红商贸)、苏州环亚和中植集团(已裁定破产)等五家股东在其中各占20%。

穿透后,这几家股东背后的控股方各不相同,分别为珠海华发集团、民营光纤光缆龙头创始人崔根良家族、广东明珠实控人张坚力、金螳螂系创始人朱兴良,以及当时如日中天的中植系。

这种“五家平分”的股权结构,在当时的保险行业并不多见。业内人士告诉金妹妹,这样的“股东均衡”体系,给予管理层较大的战略自主权,也为公司在产品与渠道上做出差异化尝试提供了空间。

保险老将兰亚东,在当年8月出任横琴人寿董事长后,很快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管理风格。

兰亚东在业内好评度颇高,是个“很硬气的人”。到任后,他对横琴人寿发展线上保险颇为重视。业内人士透露,一方面横琴人寿规模较小,需要打开局面;另一方面,兰亚东认为线下不少代理人展业存在误导销售问题,而线上用真诚的态度和为客户出发的本心,更适合横琴人寿发展。



在产品端,兰亚东推动重疾险降价,认为此前市场上定价过高、利润丰厚的重疾险缺乏真正的性价比。

因此,横琴人寿在行业重疾险基本费率表的基础上主动打折,并探索非标体承保,尝试通过“严进宽出”的方式获得更广泛的客户群。

这种“敢于触碰行业定价红线”的做法,为横琴人寿带来了一定声量和市场突破。小体量公司通过产品与渠道试探来争取市场份额,是典型的创业型打法。

几年时间,横琴人寿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业内一度将其视作中小险企中的“活跃样本”。

然而,行业的风向终究发生了转变。从2021年开始,重疾险逐步退潮,市场重新回归以传统寿险为主的产品格局。

横琴人寿也随之调整战略,主推传统寿险。但与此同步发生的,是股东层面的变化。

命运流转,五家股东自身的境遇也影响了横琴人寿。中植系破产后,其持股交由管理人处置;其他股东中,有的股权被质押,有的保持财务投资姿态,有的正面临自身负债压力,无力再增资。

通过两次单独增资,珠海铧创的持股比例逐步从20%提升至49%。原本均衡的股东格局被彻底打破。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变化并非只是表面上的持股数字上升,而是将公司治理逻辑从“管理层主导”,转向“股东导向”——地方国资成为绝对主导。

过去多股东分散的格局,给予了管理层相对独立的空间;而在股权集中后,公司战略不可避免地要更多地与大股东的整体利益协同。

这种变化,直接体现在管理层的人事调整上。2024年4月,兰亚东辞任董事长。行业人士认为,这既有寿险行业深度转型带来的压力,也与股东格局的演变有关。

此后,公司迎来了新的董事长——来自“太保系”的职业经理人钱仲华。几乎同时,多位元老级高管也先后离开,新团队逐渐搭建。

风格的切换显而易见。兰亚东主张突破、创新,强调差异化与互联网化;而新的管理团队则更强调稳健经营与市场靠拢,将传统寿险作为业务重心。

这种从“攻势”到“收敛”的转变,本质上是管理风格与股东格局之间的呼应。股权集中之后,管理层的战略自由度降低,更需要在大股东设定的边界之内运作。

在这一逻辑下,“资金运用”的问题尤为关键。据媒体报道,珠海铧创的母公司华发集团原总经理李光宁,曾对横琴人寿提出“资金回流”的要求,即要求公司按照珠海铧创的持股比例,将同等比例的总资产投向华发或其指定的项目。

业内人士指出,这类安排,在地方国企主导的集团化布局中并不罕见。集团既希望通过旗下金融牌照支持实体项目,又希望实现资本与项目的内部循环,从而放大对区域经济的牵引力。

对于横琴人寿而言,这意味着双重压力。一方面,它在投资端的自主性可能被压缩,原本可以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的空间被部分锁定;另一方面,这种“回流”思路在利率下行、投资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也可能加剧当期财务结果的波动。

在寿险公司利润高度依赖投资收益的现实中,这种资本约束对公司经营的影响不言而喻。

把横琴的际遇放到非上市险企的群体中去比较,能看到更清晰的对照。

具体来看,泰康人寿、中邮保险分别以159.98亿元、51.77亿元的净利润排在非上市人身险企业中的前两位,且呈断崖式领先。此外,工银安盛、中意人寿、中信保诚保险的净利润均在10亿元以上。另有若干公司投资端年化收益率在3%以上,推动了业绩修复。

分析人士指出,在权益市场回暖、会计与披露口径调整的影响下,头部与经营稳健的非上市险企受益明显。

而如横琴人寿这样既面临治理变动又受到资本导向约束的小型险企,承受的摩擦更大,盈利恢复也更难。

兰亚东时代的创新路径,更多建立在均衡股权所赋予的独立空间之上;而今天的横琴人寿,必须在大股东资源整合的框架内寻求新的平衡。

股权结构从均衡走向集中,带来了治理边界与资本服从上的实质变化;管理层从创业式的“进攻”转为职业经理人的“收敛”,导致短期内产品与渠道调整未能迅速形成规模化回报。

与此同时,若资金被引导投向集团重点项目,公司的资产配置灵活性下降,面对市场与利率波动的应对能力被削弱。

业内人士表示,此三重因素叠加,就会出现了此前未被充分预见的财务脆弱性。治理代价或会体现在业绩与偿付能力上。

对横琴来说,短期的“缓解方法”可能是资本补充与资产处置;中长期的解法,则要回到治理层面,明确股东与管理的权责边界,恢复公司在投资与经营决策上的独立性。

这既是横琴的个案,也是当前若干中小险企在新周期下必须面对的治理与转型问题。(阿尔法工场金融家)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