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内控漏洞与权益“跛脚”缠绕,“险基一哥”国寿安保咋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天下财道社 时间:2025-09-01 10:20:17



文|储燕 出品|天下财道

天津证监局的一张罚单,将国寿安保基金推入公众视野。

处罚书显示,李丹利用未公开信息“暗箱”交易,涉案金额高达3300万元。虽然通报没点名公司,但按时间线一查,正是她在国寿安保任职期间干的“糊涂事”。


(证监会官网)

更尴尬的是——这并非国寿安保第一次“后院起火”。早在2023年,就有员工因违规炒股、操纵市场被罚。如今李丹“接力”翻车,直接暴露了这家老牌公募的内控漏洞,投资者心里直打鼓:

“国寿安保,你到底怎么了?”

实际上,这几年国寿安保还面临更多考验,比如规模增长缓慢、发行和运营艰难、权益产品占比较低等多重难题。

内控漏洞

国寿安保全称是国寿安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0月,注册资金约13亿元。

背靠中国人寿资管公司这棵“大树”(持股超85%),国寿安保曾占据保险系公募的“头把交椅”——国内首家设立的保险系公募基金公司。

国寿安保股权结构情况


(同花顺iFinD)

天津证监局给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期间,李丹控制“王某”证券账户从事与基金未公开信息相关的交易活动,并指示杨某尘具体实施下单操作。

相关交易与基金发生交易趋同,趋同买入股票41只,趋同买入股票占比74.55%,趋同买入金额超3300万元,趋同买入金额占比约73%。

让人唏嘘的是,李丹的这次交易,不仅最终收益是亏损的,还被行政处罚了,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


(证监会官网)

同花顺iFinD显示,李丹2013年11月加入国寿安保,担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等职务,去年9月才最终离任。

李丹简历


(同花顺iFinD)

实际上,这并非国寿安保员工第一次被处罚。

前专户大佬胡文飚(国寿安保专户投资部负责人),2023年底因“瞒报炒股+操纵市场”被北京监管局重罚。


(证监会官网)

你以为这就完了?还有离谱的事儿——在某些基金的投资决策上,国寿安保也出现问题。

今年7月份,诺泰生物因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公开发行文件编造重大虚假内容等原因,收到了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公司及相关负责人皆被罚款及给予警告,公司被风险警示,成为“ST诺泰”。

而可以查询到的最新公开信息显示,诺泰生物进入国寿安保稳和6个月持有期混合、国寿安保健康科学混合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


(天天基金网)


(天天基金网)

双重挑战

国寿安保内控上的漏洞,是公司整体发展遇到挑战的缩影。

这几年来,国寿安保的总体管理规模增长较为缓慢,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总管理规模约为3400亿元,被同为保险系公募基金的平安基金“甩出几条街”,后者管理规模已超6600亿元。


(同花顺iFinD)


(同花顺iFinD)

从两家公司总规模的走势图上看,国寿安保在起步阶段(大约在2015年以前),规模处于领先位置。其后,逐渐被平安基金超越。

说到这里,有个问题比较有意思。从天眼查上看,平安基金设立于2011年,而国寿安保基金设立于2013年,为什么说国寿安保是国内首家保险系基金公司呢?

一来,这是来自国寿安保基金公司官网的说法,公司方面看上去也以此为傲。


(公司官网)

二来,目前权威的查询平台的说法是,这与《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基金公司试点办法》有关。


(豆包)

那么,这个曾经的“NO.1”,国寿安保到底目前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从表象上看,是发行和运营双重难题的困扰。

同花顺iFinD显示,年内至今,国寿安保仅发行了2只基金,发行规模也仅有约8亿元,对比发行高峰的2020年、2021年,可以说直接跌到谷底,就算对比市场比较低迷的前几年,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发行规模,也呈现出断崖式下滑的趋势。


(同花顺iFinD)

而倘若纵观全局,国寿安保迷你基金扎堆。同花顺iFinD显示,目前,共176只(各类分开计算)产品,其中就有102只基金管理规模不足2亿元,占比近六成。


(同花顺iFinD)

此外,国寿安保还面临着募集失败和基金清算的风险。公司官网显示,2024年,国寿安保发布了3只基金的清算报告,2023年、2024年分别有1只基金募集失败。此外,2024年2月,国寿安保高端装备基金因员工仅认购26元登上微博热搜。


(公司公告)


(公司公告)

有的新基金发不出去,加上部分现有基金难以“存活”,国寿安保管理规模下滑萎靡不振也就在所难免了。

表象之外,更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国寿安保在人才管理建设方面也有某种欠缺。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国寿安保基金经理的管理年限普遍较低,3年以内经验的占比近45%。


(同花顺iFinD)

硬币的另一面是,国寿安保的老将在陆续流失。

仅仅今年以来,国寿安保就有3位资深基金经理离任,分别是张标、李辉、李捷,他们于2014年、2017年、2013年加入公司,在公司任职时间都在10年左右。张标、李捷管理权益产品,李辉管理固收产品。

其中,张标离任前管理的4只基金,其任职回报都超40%,业绩相当不错。

张标简历


(同花顺iFinD)


(天天基金网)

老将相继离场,新基金经理成为国寿安保的支柱,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只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公司产品吸引力不足,某种程度上与投资者对新生力量信任度不够大也有关。

权益“跛脚”

作为一家保险系公募,国寿安保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固收强,权益弱”特征。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国寿安保权益产品(包含股票型和混合型)的管理规模合计约为162亿元,占公司总管理规模的比例不足5%。


(同花顺iFinD)

进一步细观,国寿安保股票型产品这两年也增长乏力,已在百亿元左右波动一年,混合型更是自2021年底高峰期后,就持续走下坡路,截至今年上半年末的管理规模已不足60亿元。


(同花顺iFinD)


(同花顺iFinD)

国寿安保整体迷你基金扎堆,到权益类产品上则更加“袖珍”。

截至目前,国寿安保权益类产品数量共有93只,占公司基金总数量的53%,但其中仅有7只管理规模在5亿元以上。


(同花顺iFinD)

近些年来,政策风口明明在鼓励权益投资,国寿安保看上去却“不为所动”。


(公开报道)


(公开报道)

2025年5月,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再度强调要“大力提升公募基金权益投资规模与占比”、“推动权益类基金产品创新发展”。

国寿安保“重固收,轻权益”的特征,显然与政策大力支持发展的方向相悖。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日趋活跃,市场指数屡创新高,国寿安保在权益产品发展方面,会有新的改变和突破,还是效果依然乏善可陈?面对内控漏洞、迷你基金扎堆、发行困难等现象,公司如何采取措施切实改进?《天下财道》向国寿安保寻求答案,公司方面缄默不语。至于国寿安保后续表现如何,我们仍将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