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业内广泛流传着一则消息:相关部门即将正式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这一动态在科技圈内掀起了热议浪潮。
卫星互联网牌照,这一专业术语背后,承载着工信部《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中A13类卫星通信业务的法律定位。具体而言,它涵盖了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和卫星固定通信业务两大范畴,专为低轨卫星构成的大规模星座网络设计。牌照的发放不仅关乎运营主体的资质认定,还涉及到轨道与频谱资源的分配、业务服务范围的界定等核心要素。申请门槛极高,要求国有控股比例不低于51%,注册资本需在1亿至10亿元人民币之间,彰显出国家对这一战略领域的严谨把控态度。
为何此时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其背后深意不言而喻。这不仅是对企业提供商业卫星通信服务资格的正式授予,更是推动行业规范化、商业化发展的关键一步。从技术层面解析,获得牌照的企业将能够合法开展卫星互联网商业服务,掌握稀缺的频谱与轨道资源,构建全面的运营服务体系,并直接向终端用户提供市场化服务。这犹如移动通信领域的运营商牌照,决定了谁能在“太空互联网”的赛道上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哪些企业有望成为首批牌照的持有者呢?业界普遍猜测,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国家队中国星网,和地方国资主力上海垣信均有望入围。中国电信已独家运营天通卫星系统,并出海老挝;中国移动则通过天地一体低轨试验卫星“中国移动01星”,携手民企探索5G天地一体演进技术;中国联通亦在积极布局。而中国星网作为GW星座的主体,已规划1.3万颗卫星,并发射了82颗;上海垣信则计划部署1.5万颗卫星,构建千帆星座。
卫星互联网牌照的发放,其战略意义不容小觑。在全球太空资源竞赛日益激烈的背景下,SpaceX的星链星座已部署超5000颗卫星,构建起庞大的全球通信网络。相比之下,中国在轨运行的低轨通信卫星仅82颗,差距显著。牌照的发放,无疑为中国在这场“太空圈地运动”中按下了加速键,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从试验阶段迈向商业化运营的新征程,将深刻影响国家数字基建格局与全球太空资源竞争态势。
政策层面的破冰,为卫星互联网从实验室走向商业战场铺平了道路。此次牌照发放不仅将卫星互联网正式纳入新基建范畴,更打破了其以往仅限于国防、科研的专用属性,推动其向面向大众的通用服务转型。工信部提出的改革方向明确指出,要有序推进卫星互联网业务准入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电信业务向民间资本开放。这一举措既确保了国家队的主导地位,又为民间资本在细分领域预留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技术现状与国际差距方面,中国星网主导的GW星座已成为组网提速的核心标杆。自2024年12月以来,GW星座已多次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密度实现从“按月发射”到“三天一组”的跨越。然而,与SpaceX星链相比,国内星座在载荷性能上仍存在明显差距。星链V2卫星的单星容量高达100Gbps,可支持超10万户家庭宽带接入,而中国GW星座尚未披露具体单星容量数据。在相控阵天线、星上处理等核心技术上,国内仍需追赶。
面对星链构建的规模壁垒,中国星座正加速布局。GW星座规划发射12992颗卫星,需在2029年前完成10%的部署任务,以避免频谱轨道资源失效。同时,国内商业星座也在加速发展,如上海垣信的千帆星座计划到2030年完成1.5万颗卫星部署。然而,无论是技术成熟度、产能规模还是国际规则约束,国内星座要实现与星链的全面对标,仍需3-5年的攻坚期。
在理性看待牌照发放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这仅仅是入场券,而非成功的保证。企业需要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卫星互联网并非万能,它是地面网络的有效补充,而非替代。未来,“天地一体”的融合网络将成为趋势。真正创造价值的是基于卫星互联网的各种应用服务,因此,构建丰富的应用生态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