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红书的资深用户,95后女孩林媛发现小红书底部菜单从“热门”变成了“市集”。进入页面后,林媛看到页面上部聚合市集直播、买手橱窗、新品首发等交易频道,下部则是不同形式的商品展示。
小红书App正在开启新一轮产品内测,林媛正是被内测到的用户之一。
对于任何平台而言,一级入口的调整绝非单纯的界面优化,而是其阶段性战略重心与核心业务优先级的直接“信号释放”。
这也意味着,小红书为分散在社区中的电商内容做了聚合,构建独立交易场域。
从内测形态看,“市集”的内核是标准的商城页。但差异化在于,它保留了小红书首页标志性的双列流设计,商品以场景化笔记、带货直播等形式呈现,延续了社区“逛”的体验,与传统货架电商的功能性展示形成区隔。
这一调整直指平台供需两端的核心诉求。用户侧,小红书一边优化日活中近4000万“求链接”用户的购物体验,另一边为商家找到了一个承载完整闭环交易内容的专属空间,提供了触达精准意向用户的新流量入口,同时降低非内容型商家的准入门槛。
此前小红书的电商发展长期保持“克制”。今年5月开放外链引发外界对其“放弃电商”的质疑,但显然并不如此。
就在半个月前,小红书内部宣布了一项重大组织架构调整,成立“大商业板块”,由 COO 柯南统筹广告与交易业务的组织调整。
从组织调整和此次产品升级不难看出,小红书对电商的投入并未有减少的趋势。
小红书手握3.5亿月活用户,在过去两三年的电商业务尝试中,社区与电商的深度协同逐渐在形成。但对比抖音、快手规模仍然不算大。
目前看来,小红书特色的“市集”能发展到何样的程度并不明晰,但在电商世界中,小红书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样本。市集本质上是做“非货架”的生意,这仍然是没人走过的路。
A
从界面调整到体验设计,小红书正用“市集”这一载体,重新定义其电商场景的呈现形态。
在字母榜体验到的内测版本中,“市集”取代了“热门”,占据了底部栏目一级入口的位置。
进入“市集”后,能看到页面上部设置了市集直播、买手橱窗、新品首发等频道,而页面下方则展示商品笔记,同时包括了购物车和订单等功能,形成一个完整包含各类电商功能入口和内容的聚合页。
各类场景都直接指向交易,但也融合了社区的内容感。市集界面下方延续双列流形式,涵盖商品笔记(内容中带购买链接的笔记)、商品链接、带货直播等多种内容,十分接近用户在小红书首页(社区)的逛感,至此,小红书就有了专门可供边逛边买的购物入口。
对比来看,传统电商平台的商品页面展示,侧重于交代品牌、规则、颜色、用途、价格,而小红书市集内的商品笔记则往往以描述产品的使用场景、使用体验开头,不只是产品最底层的功能价值或者参数,而是结合在生活和场景中。
从体验上来看,“市集” 的双列流设计是对小红书用户习惯适配。用户在 “市集” 中浏览商品的操作逻辑,与在首页刷社区笔记完全一致,无需重新适应界面交互;而商品内容化的呈现方式,也让“逛”与“买”的切换更自然,这与货架电商强调“搜索-比价-下单”的路径形成差异。
对于小红书做市集,小红书商家芮雨并不觉得意外,“小红书电商一直有一种独特的市集感和人情味,用户更像是在逛一个个有趣的、有温度的小店。”
作为小红书的资深用户,2022 年创立植物染品牌“雨中生”后,芮雨把生意搬上了小红书,“这里的氛围特别契合我的品牌,产品的故事可以细细说,小红书的用户也愿意为有温度的东西买单。”芮雨介绍,不少爆款产品,都是从和用户的互动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她也成为了第一批加入市集的商家,“全新的流量入口,明确有购买意向的用户,更容易成交。”
B
一直以来,小红书在电商的推进上都较为“克制”,担心在交易上发力会破坏原有的社区生态和内容用户的使用习惯。
但事实上,小红书拥有一批购物心智较强、且具备购买能力的用户,对于任何电商平台或者想要做电商的平台而言,这都是稀缺资源。
小红书平台最初的定位就是分享生活的种草平台,这让小红书用户天然具备付费心智。柯南提及,小红书评论区里最常见的回复就是“求链接”和“求购买”,日活用户里,有求购意图的用户数有近4000万人。
用户需求指向哪,平台策略就要打到哪。这些有购物需求的用户需要更好的场景和体验。
在改版前的小红书上,用户如果想要查看店铺更多商品,往往需要先进入小红书用户主页后,才可浏览店铺及商品界面。但在“市集”界面中,用户可一键跳转至商品卡界面,浏览效率更加高效。
交易场景保留社区设计,也让喜欢购物的用户产生边逛边买的体验。
而对于内容消费的用户而言,独立交易场景也起到了“缓冲”作用。面对“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用户,原有的商品笔记、带货直播等内容仍然会在社区,根据兴趣有算法推荐,而对于购物意愿更强烈的用户来说,市集则是一个快速满足需求的地方。随着小红书购物心智的不断渗透,或将成为更多人想要买东西时的首选。
更重要的是,商家也有了更稳定的交易场域。在纵横交错在社区的交易路径之外,有了一个专门供商家经营的核心场。
另一个角度上,在小红书上生意做得好的商家大都有很强的内容能力,但并非所有商家都有内容创作能力,这也是此前不少商家觉得在小红书上做生意门槛高的原因。
“市集”页考虑到了这一层特点,相较于之前更加重视笔记的点击率、完播率,有高成交、高复购、高互动的商品,在“市集”中会有机会得到更好的算法推荐。
这也意味着,在“市集”的交易场域下,优秀的商品将得到更多的流量曝光,降低了拥有好产品的商家的准入门槛。新商家或被吸引,投入更多精力经营这个平台,持续丰富小红书的货盘。
C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小红书通过构建“市集”来聚合交易闭环,并不让人意外。
“种草”这个词如今已经颇有消费意味,甚至已经成为消费代名词。种草最早就是从小红书诞生,但此前的一种状况是,一批商家更愿意在小红书做种草,而去其他平台做生意。
而当小红书电商逐步发展,同时构建出了更顺畅的闭环交易路径、场景,小红书能把用户从决策到下单的路径锁在平台内,商家自然而然会重视这一渠道的成长性。
回顾小红书电商业务的进化,从最初试水跨境,到推出品牌号、断外链,再到举办商家大会,亮出态度“认真做电商”,再到去年提出“生活方式电商”,随着小红书不同阶段的特性,电商业务也在一步步进化。
“市集”板块的上线,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小红书对于电商的投入决心,也意味着现在小红书的电商业务也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在社区零散的交易之外,还需要构建属于交易的中心场,这才足以呈现平台对于“生活方式电商”的理解和期许。
就在半个月前,小红书内部宣布了一项重大组织架构调整:成立“大商业板块”,由COO(首席运营官)柯南担任总负责人,与CMO(市场营销总监)之恒共同组建新领导班子。
柯南担任大商业板块总负责人,显然是希望进一步融合小红书“商业化”与“交易”,让不同的商业角色,都能更顺畅地在小红书有商业行为,同时从组织上先迈出一步,未来促进产品、工具等上的融合。
无论从产品变化还是组织调整,都不难看出,小红书对电商的投入仍然在持续加码。
对于小红书而言,现行的电商交易板块,既是自身生态的必然延伸,也是顺应行业规律的水到渠成。
市集更像是一个立体版本的“小红书电商”,把特色放大,让生态上的不同角色都有适宜展示的入口,同时也进一步促进有小红书特色的好货、商家在小红书得到好的回报。
回看行业,近几年,从内容到交易的衍生、两者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据易观分析数据,2024 年中国内容电商交易规模突破 5 万亿元,同比增长28%,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均通过强化电商功能实现营收增长。
在这样的趋势下,各个平台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战场,找到在一切的终点都是带货之外的自我特色。这也是最近几年,电商平台都忙于定义自己的原因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更好地介绍“我是谁”是每个平台的必经之路。小红书电商就在试图用“市集”重新介绍“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