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IT时报报道,记者获悉,卫星互联网领域一位资深技术专家表示:“牌照的发放,意味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商业运营迈出第一步。但要实现像星链那样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仍需 2~3 年左右的时间。”
7 月下旬以来,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明显提速。
从7月27日至8月17日,短短二十余天时间,中国星网GW星座已成功将五组低轨卫星送入太空,发射间隔从此前的1-2个月大幅缩短至3-5天,累计发射卫星数量也从7月之前的34颗大幅提升至目前的72颗。
国内券商机构分析认为,星网计划正进入密集发射阶段。美国媒体亦评论称:“这标志着中国在与SpaceX星链竞争的宏伟计划中又迈出关键一步。”
在低轨卫星加速组网的同时,另一个关键问题——“国内卫星互联网牌照何时发放”——也日渐明朗,答案预计是“年内”。
今年7月底,2025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促进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其中一项具体措施即为“优化卫星通信业务准入”。
针对“优化卫星通信业务准入”举措,一名通信业专家在近期举行的一次会议上透露,工信部将在近期向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正式颁发卫星互联网牌照,进一步推动电信运营商扩大新兴业务范畴,拓展新的增长点。
电信运营商中,中国电信多年来独家运营我国自主建设的天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并推出手机直连卫星业务。今年5月,中国电信与老挝通信公司ETL联合在万象发布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标志着其正式走向海外。
中国移动亦积极布局卫星领域,去年发射了天地一体低轨试验卫星“中国移动01星”,搭载了支持5G天地一体演进技术的星载基站。“据我所知,中国移动目前正在和一家民营卫星企业商谈合作,这家民企已经发射了数颗卫星,组建了低轨卫星物联网通信一期星座。”上述卫星互联网技术专家说道。
“除了三家电信运营商,中国星网作为卫星互联网设计建设运营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肯定会拿到卫星互联网牌照,这是毋庸置疑的。上海垣信是‘千帆’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建设运营方,有上海国资背景,虽然有压力,应该也能拿到牌照”,这位人士说道。他所在的企业,目前与中国星网和上海垣信都有合作,“在和上海垣信的合作中,我们应该会在年底前拿出DEMO样机。”
然而即便牌照落地,也只是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商业化的起点。“可能还需两三年时间,才能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接入卫星互联网的需求。”上述专家强调。
为什么还要发展卫星互联网?
2025 年 6 月 6 日,互联网卫星总设计师袁俊刚在 2025 科普中国说广东场“低空启航 太空互联”带来演讲《互联网从地面走向低空和太空》,解读互联网卫星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
以下是袁俊刚的演讲节选:
2025年 4 月 1 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新技术试验卫星 0001 至 0004 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卫星互联网?它意味着什么?
卫星互联网的发展背景
现有地面互联网存在诸多不足
数据表明,我国5G 建设已经是全球领先——今年1月基站总数突破 400 万座,占全球总量 60% 以上,年底农村覆盖率将达 95% 。
但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是覆盖范围受限。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商业化为导向,以盈利为目标。这就导致其基站布局不可能覆盖到每一个角落。据估算,全球有约30 亿人无法接入互联网。在一些特殊地区,如沙漠、海洋、山区等,由于难以实现盈利,运营商不会去建设基站,这些地方的网络覆盖便成了空白。想必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走在较长的桥梁上时,手机信号会突然消失,这就是基站布局不够完善所导致的。
二是对低空经济支撑不足。目前的地面5G 天线主要是朝向地面覆盖,对于飞机、无人机等低空飞行设备的支持明显不够。虽然现在正在研发推广的5GA(5.5 版的 5G 体系)旨在解决低空经济发展的网络需求问题,但其覆盖能力也存在局限性。此外,从5G 升级到 5GA ,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
三是地面互联网在应急方面的脆弱性。一旦遭遇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地面互联网很容易出现中断,而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同时,5G 网络的能耗问题也较为突出。据估算,全国的 5G 基站每天的电费支出就高达约 1 亿元。
基于以上种种问题,发展卫星互联网就显得尤为必要。
卫星互联网发展及应用
2014年,马斯克提出了“卫星互联网”这一概念,当时国内外许多人并不看好,质疑其必要性和实用性。然而,如今看来,卫星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战略需求,更是现实刚需。它主要能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实现全球覆盖。卫星互联网不受海洋、沙漠等地形限制,只要有信号,就能实现无死角覆盖。
二是提升通信速率。像马斯克的星链和我国正在建设的宽带通信卫星,其速率可达到200 兆甚至 500 兆以上。星链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其单个波束的速率可达 1Gbps(Gbps是每秒多少比特的单位),与5GA 相当。而且,低轨卫星的时延也能达到毫秒级。
此外,卫星互联网虽然名义上是商用,但可随时转为军用。2023 年夏天,北京门头沟区因暴雨导致基站瘫痪,当时低轨互联网尚未成熟,只能紧急使用高轨卫星支撑,但由于高轨卫星数量有限,通信延迟了几天才恢复。这体现了地面互联网的脆弱性,也凸显了卫星互联网的重要性。
近年来,卫星互联网的星座建设越来越火爆。比如2021 年,从国外到国内,规划的星座有 1000 多颗星,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现在的卫星规划,国外有四大星座,分别是Oneweb 、星链、Kuiper 和 AST ,其卫星规划数量已多达上万颗。国内也有两个大星座在规划部署,中国星网集团规划建设的星座已申报近4.5 万颗,上海垣信单独建立的星座也申报了 1.5 万颗规划。
卫星互联网的天地系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空间段,即卫星组网;第二部分是地面段,要能控制卫星并分配卫星资源;第三部分是用户终端,包括手机终端等。
在俄乌冲突中,乌克兰对星链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卫星互联网的工作流程。乌克兰军队凭借其多年来建立的质控系统“三角洲”,能够有效管控作战人员和无人机。通过星链系统,乌军实现了信息的高效传输和指令的精准下达,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作战指挥流程。
国内外卫星互联网
发展现状对比
我国卫星互联网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逐步推进的阶段,相较于国外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技术层面的差距较为显著。
以马斯克的星链项目为例,星链实现了从技术到产品的创新。马斯克率先提出并应用了第一性原理,对卫星架构和相关产品进行了改造,如平板卫星设计和柔性太阳翼等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发射效率,还降低了成本。而我国虽在技术上迅速跟进,基本达到了与马斯克同步的水平,但在原创性和引领性方面仍有差距,大多是在已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
在成本控制方面,星链项目通过工业化生产大幅降低了卫星和火箭的制造成本,其火箭回收技术也已成熟,成功回收次数达到27 次,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反观我国,现在的卫星互联网项目成本较高,大约是马斯克的 4~5 倍。火箭回收技术仍在实验阶段,尚未实现商业化应用,不过,今年有望在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应用实践层面,马斯克不仅在商业应用上取得了成功,实现了盈利,还在军事应用方面进行了实践。在俄乌战争中,星链为乌克兰提供了重要的通信支持,发挥了关键作用。相比之下,我国在卫星互联网的应用实践方面还有待加强。
我国卫星互联网的
发展难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卫星互联网的发展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卫星的构型设计。互联网卫星数量众多,有几千颗甚至上万颗,这就要求尽量在一个火箭上发射更多的卫星,最大化利用火箭空间。目前,马斯克的平板卫星设计被广泛借鉴。
其次是能源供应及利用效率。卫星的能源供应主要依靠太阳翼,需要具备柔性以方便折叠和压扁。同时,卫星在轨道上的操作需要高效的电推进器,推进剂的成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在柔性太阳翼和电推进器技术上取得了进展,但在推进剂成本控制上仍有差距。
再者是卫星组网技术。卫星组网主要依靠激光通信,卫星在轨道上的运动使得激光链路的建立和维持非常困难。我国近两年一直在进行相关验证,预计到明年基本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但在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上仍有提升空间。
此外,基站的设置与部署也是一个难点。地面基站的天线相对较小,但天基基站需要更大的天线以应对更远的通信距离。天线越大,通信能力越强,但设计和部署难度也越大。我国已经发射了天线面积为4 平方米的卫星,但与 AST 公司 64 平方米甚至 200 平方米的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最后是信关站的布站。信关站的核心功能是对卫星进行管控,国内外在布站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马斯克凭借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布站相对容易,而我国主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友好国家布站,全球管控面临挑战。我国采取利用星间链路来管控不可见卫星的策略,但在全球管控的效率和可靠性上仍有待提高。
面对这些难点,我国卫星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方向也逐渐清晰。
在火箭技术方面,必须大幅提升运载能力,达到马斯克“一箭多星”的水平;确保发射的绝对可靠性,避免连带损失;实现火箭的可回收性,降低成本。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火箭回收技术的实验和应用;优化火箭设计,提高运载效率。
在卫星技术方面,亟须实现技术自主创新,探索自己的技术路径,实现快速并行甚至超越;实现卫星的低成本、批量化工业生产,满足数万颗星座的部署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鼓励创新设计;建立完整的卫星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率。
在应用与生态方面,到2035 年,我国计划部署超过 2 万颗卫星,拓展更丰富的行业赋能应用场景,积极开拓国际合作市场。
然而,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低轨黄金轨道资源(500 多公里高度)已被星链大量抢占,根据国际原则,谁先占据轨道资源,谁就拥有优先权,这也是我国申报6 万多颗卫星,但实际发射数量有限的原因之一。
此外,我国计划发射的2 万多颗卫星以及马斯克的 5 万多颗卫星,都存在变成太空垃圾的风险。卫星碰撞的风险虽然可以通过地面分析和预警来降低,但卫星失效后变成垃圾的问题仍然严峻。未来可能需要专门发射卫星来清除太空垃圾,控制太空垃圾的增长。
本文综合自IT时报、科普中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