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数字赋能司法创新 ——长春互联网法庭上半年亮点工作回眸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北方法制报 时间:2025-08-23 16:07:20

本报记者 刘 岩 通讯员 李 爽

受理案件1434件,案件量同比增长70.9%;审结1171件,结案率达81.6%;法官人均结案216件,同比增长25%……今年上半年,长春互联网法庭以数字赋能司法创新,用专业护航数字经济,在案件审判、多元治理、司法为民、智慧普法等领域多点突破,交出了一份彰显司法担当的优秀答卷。

机制创新解难题

面对数字经济司法需求的新变化,长春互联网法庭积极创新,建立新机制,破解审判难题。

今年以来,长春市互联网金融借款合同、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占比超60%,网络侵权、虚拟财产权属等前沿案件占比升至11.3%。针对案件量激增与新型案件频现的双重挑战,长春互联网法庭创新工作机制,构建起“繁简分流+智能辅助”双轨审理模式,即简单案件依托智能系统实现“要素式”快速审理,复杂案件由专家法官精审研判,让平均审理周期稳定在36天左右。

长春互联网法庭精准聚焦东北特色产业司法需求,深化涉人参、鹿茸等案件商品纠纷的法律适用研究,通过研究典型案例,推行裁判新规则,出台了《长春互联网法庭关于落实黄强书记调研指示十三条措施》,以司法指引规范网络交易秩序。

协同“治”网强根基

长春互联网法庭持续深化协同治理机制,以多元共治筑牢网络空间法治屏障,彰显数字正义的温度与效能。

依托中共长春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的统筹指导,长春互联网法庭深化“府院协同”工作机制,举办了“网络空间治理与司法服务保障”专题座谈会,签署了共建联动框架协议,构建起“党委领导、法院主导、部门协同”的依法治网新格局,凝聚了网络空间治理合力。

长春互联网法庭与环境资源法庭创新了“数字法治+生态司法”协作模式,通过落实“云端审判+实地修复”双轨机制,实现了诉讼服务“指尖办”、生态修复“联动抓”,让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发展。

针对人参产业维权痛点,长春互联网法庭对接省参业协会及20余家龙头企业,构建了“生产—销售—维权”全链条解纷机制,以电商产品责任纠纷为切入点,打造了产业保护“吉林样板”,助力“吉字号”品牌升级。同时,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建立了“监管—司法—科技”协同机制,围绕数字金融、反诈治理、风险防控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搭建了金融法治研究实践基地,探索“技术赋能+规则创新”的金融治理现代化路径。

多元“织”网促发展

长春互联网法庭聚焦产业发展与民生需求,通过强化队伍建设、搭建共治平台、下沉司法服务等举措,精准满足企业需求,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以“党建+业务”双融双促激发队伍活力,组织干警走进一汽红旗文化展馆开展“沉浸式”党性教育,从工业强国历程中汲取奋进力量;应邀参与一汽“旗治·智慧法务驿站”品牌项目建设,通过“现场授课+云端直播”的方式,为300余名企业员工制定合同风险防控课程,实现“精准滴灌式”普法效能跃升;举办“府院联动护航消费者权益·营商沃土共育参茸土特产”专题座谈会,构建“司法+行政+行业+平台”共治模式,优化东北特产营商环境;联合长春知识产权法庭组建“法治体检”服务团,深入清河澳洋野山参国际交易市场开展专项调研;走进吉林森亿智能科技等数据资产标杆企业,为吉林“数实融合”战略提供全周期司法服务。

“数智”赋能提质效

长春互联网法庭高位谋划推动“数智”转型,以“全流程在线诉讼+全场景智能应用”为目标的“互联网+”司法新模式获得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推行“体验式调研+融媒体普法”模式,参与《我听见劳动者的心跳——法润吉林·四部门劳动权益保障全媒体直播》活动,吸引1012.95万人次观看,让法治声音通过20家媒体平台传遍千家万户,实现了“调研+普法”效能倍增;发挥“司法+高校”协同作用,邀请5所高校参与“云庭观法析数权”在线庭审观摩与座谈,通过真实案件庭审吸引法学师生热烈研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深耕数字阵地守初心,厚植法治沃土谋长远。长春互联网法庭将继续秉持“网上纠纷网上解、网上纠纷不下线”的职能定位,在数字法治建设道路上持续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司法效能,为吉林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司法力量。

初审:广辉

复审:韩蕊

终审:姚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