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农行流通市值反超工行,反腐是市值管理的“核动力”?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阿尔法工场 时间:2025-08-21 16:34:45

一家国有大行的市值更迭,往往藏着比K线图更复杂的潜流。

8月20日盘中,农行(601288.SH)流通市值达22634亿元,领先工行(601398.SH)流通市值20464亿元。

早在两周前,8月6日,农行的A股市值就一度超过了工行,成为A股新的市值冠军。

这一幕对不少投资者来说颇具象征意味:在国有大行里常年被视作“千年老四”的农业银行,竟然凭借本轮行情,坐上了银行股头把交椅。

2025年一季度,农行实现净利润719.3亿元,同比增长2.2%,在四大行里唯一录得正增长。

除了公募基金调仓银行股之外,推动农行今年股价上涨近33%的力量,并非仅仅来自业绩上的突破。

有观点认为,真正打动资本市场的,是一场深入肌理的“清算”——腐败链条的系统性曝光与整顿。

这场清算的信号始于2024年5月,当时农行总行副行长、分管不良资产处置的楼文龙被查,市场开始意识到这或许并非孤立事件。随后,原深圳分行行长许锡龙、总行原营销总监兼机构业务部总经理易映森相继落马,一场针对资金、资源密集领域的深度治理已然展开。

随着高层案件陆续进展,农行股价在2024年开始走出低谷。

2023年时,农行股价一度徘徊在2.8元附近,市净率0.4倍左右,被称为“国有大行里最便宜的票”。而到了2025年8月20日,股价已站上7元,市净率回升到0.95倍。

对资本市场而言,这一逻辑并不复杂。

市场最害怕的不是坏账,而是烂账。坏账如果能清算、能追责,反而能让投资者松一口气。

腐败高管的落马,意味着某些“看不见的坏账”被迫暴露,也迫使监管层系统性清理。这反而成了股价反弹的催化剂之一。

这种局面,颇具讽刺意味,却也反映了市场的一种定价逻辑。

不论是中纪委的查处,还是央行与金融监管总局联合整顿,都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力度。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至2024年3月,农业银行系统共立案847件,处分789人,查处职务犯罪案件36起,严肃查处了8名总行直管干部。驻中国农业银行纪检监察组要求严查金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坚决查处投融资审批、不良资产处置、招标采购等资金、资源密集环节的违纪违法行为。

2025年以来,农行已有至少10人(含离任)被查,几乎月月有人落马。既有总行部门“一把手”,也有浙江、河北、深圳等核心利润分行的原行长、副行长。其中。已有 6 人主动投案,显示巡视巡察与政策感召叠加效应。

这些案件多集中在信贷审批、不良资产处置、数据科技条线,呈现“资金密集环节”+“实权副职”双重特征。

随着高层被查,部分隐匿的不良贷款被重新暴露,追缴和核销工作开始展开。2024年,农行不良率下降3个基点至1.30%,成为同业中不良率压降幅度最显著的银行。市场普遍将之解读为“挤出水分”。

此外,2024年-2025 年,农业银行及下属省分行,多次被金融监管总局(含各地监管局)直接点名处罚,且被纳入多条线重点整顿,甚至不乏亿元级“天价”罚单。

随着工作深入,金融监管总局对农行的整顿,已从“单点罚单”升级为“条线整治+县域穿透+子公司联动”的组合拳。信贷合规、数据治理、代销保险、“三农”金融,成为近两年整顿的四大焦点。

这种制度性的清算,最终和市场形成了合力。

这正是资本市场最看重的地方。投资者未必相信所有战略故事,但他们会相信铁拳有助于沉疴出清。农行股价的上涨,本质上是对反腐、合规的定价,是市场在用资金认可一种治理红利。

登顶A股市值榜,固然是一种荣光,但也留下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当反腐成为银行市值管理的第一生产力时,银行自身的真正生产力又在哪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