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牛刀财经 南笙
中国锂电池产业出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企业家,一个是宁德时代的曾毓群,另一个,是亿纬锂能的刘金成。前者笃信赌性更坚强,后者则宣称自己从来不赌。
在动力电池行业的王座之争中,亿纬锂能一度被冠以宁王第二的光环。而如今前有宁德时代筑起的铜墙铁壁,后有新势力企业的疯狂追击,正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这家磷酸铁锂与三元锂技术并重的电池商,近五年公司完成数轮百亿级融资,真金白银砸向产能竞赛。
对此,亿纬锂能毅然向港股市场发起冲刺,计划募集300亿港元,试图通过上市续命,为深陷困局的自己注入新的活力。这一举措,既是无奈之举,也是破局之策。
陷入造血困局
在新能源电池产业风起云涌的当下,亿纬锂能曾被视作有望紧追宁王步伐、冲击行业第二把交椅的潜力之星。然而如今的亿纬锂能,正深陷疯狂扩张,盈利不足的财务泥沼,举步维艰。
2024年亿纬锂能的营收表现的不尽人意。
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大幅下滑,同比减少了48.9%,降至44.34亿元;而投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出却进一步扩大,同比增长了23.46%,达到73.1亿元。
这种投入多、回流少的严重失衡局面,根源在于成本端和回款端的双重挤压。
尽管2024年碳酸锂价格相较于2022年50万元/吨的峰值,已回落至7.5万元/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材料成本压力,但上游的正极材料、隔膜等价格依旧处于高位。
与此同时,下游车企账期延长,2024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85天增加到了102天。部分新能源车企因价格战陷入资金链紧张的困境,将压力向上游传导,使得亿纬锂能的现金流造血能力持续变弱。
重资产模式更是成了亿纬锂能财务负担的沉重枷锁。
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的典型特征,亿纬锂能的固定资产占比从2022年的40%攀升至2024年的45%,远超宁德时代32%的水平。
在这种模式下,折旧压力巨大。动力电池产线平均寿命仅有5-8年,2024年折旧费用同比增加35%,高达18.6亿元,直接侵蚀了公司的利润。更为关键的是,资产周转效率十分低下。
2024年,公司总资产周转率仅为0.38次,不仅低于宁德时代的0.52次,甚至还不如二线同行中创新航的0.43次。这意味着每投入1元资产,所创造的收入在持续减少,资金使用效率与扩张规模形成了明显的反向背离。
资产负债率的持续攀升,更是将亿纬锂能的偿债风险推向了危险的临界点。2024年,公司资产负债率达到59.36%,相较于2019年的45%,累计上升了14.36个百分点。
到了2025年一季度,这一数字进一步突破61.98%,远超50%的行业安全阈值。债务结构也显得十分脆弱,短期偿债压力巨大。
高额债务带来的财务费用成了沉重负担,2024年财务费用同比激增115.64%,利息保障倍数从2022年的6.8倍降至4.5倍,抗风险能力持续弱化。
亿纬锂能的财务困境陷入了高投入-低周转-弱造血的恶性循环。若不能及时改善资产周转效率与现金流生成能力,一旦行业需求出现波动或者融资环境收紧,流动性危机的风险将全面爆发。
前有巨头压制,后有追兵紧逼
亿纬锂能深陷竞争的泥沼,处境艰难。其面临的行业竞争格局堪称严峻,客户集中度过高、行业产能过剩以及来自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的市场挤压严重制约着它的发展。
亿纬锂能对大客户的依赖程度之高,给企业经营带来极大风险。
2024年其前五大客户虽贡献营收占比降至21.4%,但过往超60%的占比影响深远,宝马、小鹏汽车等依旧是营收关键支撑。这致使其议价能力薄弱,面对车企降本诉求无力抵抗。
2024年,方形磷酸铁锂电芯均价降至0.41元/Wh,亿纬锂能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从2023年的14.11%下滑至2024年上半年的11.45%,而宁德时代同期凭借规模效应与技术优势,毛利率稳定在18%-20%。
大客户订单的高度波动性,更是让亿纬锂能经营稳定性大打折扣。以小鹏汽车为例,2023年其销量增速放缓,导致亿纬锂能为其配套的4680圆柱电池订单缩减15%。
进入2024年,类似状况仍在延续,一旦大客户销售遇阻,亿纬锂能业绩便直接受挫,产线闲置风险加剧,与客户结构多元的头部企业相比,其业绩稳定性差距明显。
从行业产能层面来看,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行业产能过剩态势愈发突出。据统计,当年国内动力电池总产量达623.1GWh,累计同比增长36.3%,但实际装车量仅548.4GWh,产能利用率跌破50%。
即便如此,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凭借资金与市场优势,持续扩张产能。宁德时代规划2025年全球产能超600GWh,比亚迪也将目标锁定在500GWh以上。
反观亿纬锂能,虽规划2027年全球产能达328GWh,可规模尚不及宁德时代一半。
产能过剩引发激烈价格竞争,2024年280Ah磷酸铁锂储能电芯均价从0.42元/Wh跌至0.30元/Wh,跌幅达29%,亿纬锂能储能业务毛利率从17%降至14.72%。
大量闲置产能不仅占用巨额资金,每年还需承担超10亿元的折旧费用,经营压力剧增。
在竞争对手的强势挤压下,亿纬锂能市场份额与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
2024年,宁德时代以45.08%的市占率牢牢把控国内市场,全球市占率达37%,其凭借全产业链布局带来的成本优势,在价格战中仍能保持盈利,技术研发实力也使其产品性能领先,持续巩固高端市场地位。
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模式,动力电池自供率超80%,外供业务毛利率比亿纬锂能高出5-8个百分点,在满足自身新能源汽车生产需求的同时,凭借成本优势在对外电池供应业务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亿纬锂能形成有力竞争。
2024年,亿纬锂能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约为5%,全球排名第九,不仅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差距巨大,与中创新航等二线头部企业相比,差距也在逐渐拉大。
在技术研发投入上,亿纬锂能仅为宁德时代的15.6%,致使其在4680圆柱电池、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领域进展缓慢,高端市场突破困难重重。
亿纬锂能深陷前有巨头压制,后有追兵紧逼的艰难竞争格局。
亿纬锂能急需优化客户结构、提升产能利用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全力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在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的大趋势下,其生存空间将愈发逼仄。
上市续命无奈之举
在行业竞争白热化、财务压力高悬的当下,亿纬锂能毅然向港股市场发起冲刺,其迫切补血的意图昭然若揭。
此次计划募集300亿港元,这对深陷困局的亿纬锂能而言,无疑是极具分量的关键筹码,承载着扭转乾坤的厚望。
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资金将重点投入到动力电池及储能的全球化产能布局与技术研发领域,足见这两项业务在未来公司战略蓝图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战略权重提升态势显著。
产能布局方面,亿纬锂能积极推进海外扩张,其中马来西亚工厂项目进展顺利。其一期国际化圆柱电池产业园投资不超4.22亿美元,早在2023年8月就已动工,目前建设稳步推进,预计2025年一季度投产,届时将显著提升海外交付能力。二期储能项目于2024年1月开启建设,计划2026年初量产。
2025年2月,马来西亚工厂首颗电池成功下线,标志着首个海外工厂正式投入生产运营,目前已具备年产6.8亿只圆柱电池的产能,主要生产电动工具、电动两轮车用圆柱电池。
此外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已然成为亿纬锂能破局的核心策略。当下,动力电池行业技术迭代速度令人目不暇接,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可能重塑行业格局。若企业在这场技术竞赛中掉队,前期投入的大量资源便极有可能付诸东流。
数据显示,2024年亿纬锂能研发费用飙升至29.4亿元,相较于2023年的27.3亿元,增幅达到7.71%,研发费用率维持在6.29%,这一比例甚至高于行业龙头宁德时代。
不仅如此,亿纬锂能在技术创新方面成果斐然,已累计申请超8500项国家专利及海外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38%,较2023年提升5个百分点,参与制定锂电池相关标准100余项。
2024年上半年,储能电池出货量达20.95GWh,同比增长133.18%,全球排名第二;动力电池国内装机量排名第四,在新能源商用车电池及电动重卡电池国内装机量方面均排名第二。
亿纬锂能此次赴港上市,本质上是在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主导的激烈竞争格局下,作为二线厂商进行资本突围的大胆尝试。若能将募集资金高效转化为技术突破与全球化布局的实际成果,旗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消费电池三大业务板块的协同价值将全面释放,助力企业在全球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
反之,若陷入多线作战的资源消耗泥沼,在头部企业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其生存空间恐将被进一步压缩,甚至面临被市场边缘化的风险。此次港股上市对亿纬锂能而言,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场充满挑战的生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