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央地政策不断加码 赋能新质生产力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唐云泽 中国商报 时间:2025-08-19 12:30:33

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今年以来,各方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国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近期,多地多部门接连出台举措,加码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政策“组合拳”的推出标志着我国正以系统性、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加速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图为一位男士正在体验科技产品“手功能康复训练系统”。该产品运用脑机交互技术,通过虚拟现实场景,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图片由CNSPHOTO提供)

政策举措接连出台

近期,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会议明确,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进一步推动脑机接口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形成未来产业新赛道。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近期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明确,优化金融政策工具,引导银行为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技术和产品攻关提供中长期融资;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适用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在地方层面,上海积极布局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多方签署集聚区共建协议,共同推动脑机接口创新资源集聚、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集群。今年1月,《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发布,进一步加速脑机接口产品研发与临床试验。

今年7月,《北京市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发布,这是全国首个科学智能专项地方政策。该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立足北京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优势,发挥人工智能强大赋能作用,加快开辟科学研究新路径。建设不少于10个高质量科学数据库,全面支撑人工智能在多个科学研究领域应用,服务不少于1000万用户,加速原始科技创新突破。

“政策加码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需求牵引+技术突破’双轮驱动,破解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双重挑战。”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对记者表示,政策“组合拳”的推出标志着我国正以系统性、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加速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系列政策举措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更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全链条、多维度的支撑。

强化跨部门合作

值得关注的是,跨部门协同机制的强化是本轮政策加码的显著特征之一。《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在中央科技委领导下,强化部门协同,统筹推进技术攻关、产业发展、行业应用、安全治理等工作。深化央地协作,优化产业布局,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举措,因地制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机械工业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实施方案发布后,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强部门协同和央地协作,发挥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及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智库和行业组织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源集聚,形成系统推进工作格局。

袁帅表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配套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监管总局强化数据安全监管,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确保转型不偏离“提质增效”的本质目标。这种协同机制不仅提升了政策执行效率,更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从长期来看,这些政策将推动我国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商业反馈”的创新闭环,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同时,袁帅提醒,政策落地仍需克服区域发展不平衡、企业转型意愿差异等挑战,但方向已然明确——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创新活力,以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这也正是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变革中破局的关键所在。

提供发展重要方向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新兴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今年以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今年7月,规模以上集成电路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6.9%和21.7%。

“此前长期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步减弱,经济增速换挡不可避免,挖掘新的增长动力源泉已刻不容缓。”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对记者表示,参照国际经验,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包括科技创新与进步、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改善、生产效率提升等)提高来驱动经济发展是必由之路。

付一夫认为,我国必须提升产业链韧性和供应链安全,并且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继而早日实现科技产业链自主可控。

今年8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今年以来,各方面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我国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下阶段,工业生产发展向好具有较多有利条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付凌晖说。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