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儿时记忆中的老品牌,在拼多多悄悄复兴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字母榜 时间:2025-08-18 16:30:39



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全球运动品牌锐步,被曝出即将再度改换门庭,转投中国公司的怀抱。

8月初有传言称,安踏即将收购锐步。安踏方面随后回应称,“以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锐步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福斯特跑鞋,上世纪六十年代更名为锐步,巅峰时期曾是全球第三大运动品牌。但过去二十年间,锐步在阿迪、耐克的挤压下每况愈下,去年市场份额已不足1.5%,如今又陷入将被收购的传闻。

锐步的困局,是许多老品牌难以抵挡行业巨头、陷入困境的一个缩影。国外如此,国内同样如此。

例如,在国内运动装备市场中,安踏是过去十年的最大赢家,净利润翻了9倍,还通过收购FILA、亚玛芬体育,将年营收做到全球前三。它与李宁、特步、361°组成了本土Big 4,共同占据大部分市场。

巨头之下,一些同属晋江系的品牌尽管同样起步很早,如今却只能困在区域市场,甚至只能靠给别人代工赚点夹缝中的钱。

又比如,在液态奶市场,蒙牛、伊利两大巨头长期占据半壁江山,第二梯队的光明、三元等也分别拥有相对稳固的基本盘。但在更往下的市场中,一些扎根于区域市场的老品牌,比如宁夏的金河乳业,曾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与二十年前相比,各行各业的老品牌,在对抗头部玩家时都显得愈发吃力。

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身处广义上的传统行业,比如服饰鞋履、饮料、日化等。经过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演进和迭代后,这些行业的经营手法基本趋同,不同企业拼的是品牌、资金和供应链能力。而在这方面,头部玩家的优势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积累,老品牌却很难硬碰硬。

另一方面,在一个成熟行业中,市场蛋糕的增长愈发缓慢乃至停滞。在“二八法则”下,头部玩家本来就拿走了大多数销售额和利润;这带动头部企业,有了更强的实力和野心去扩充市场份额。。这也意味着,一旦新客减少,没能跻身头部的老品牌,往往会第一个感受到行业的寒意。

面对危局,老品牌都在努力自救。把生意从线下搬到线上,将电商培育为第二增长曲线,是他们的共同选择。



然而,电商早已走过了野蛮生长的红利期;老品牌开网店,面临成本高、获客难、流量贵等一系列挑战。一些企业在机缘巧合下,吃到了“泼天流量”,比如白象、鸿星尔克、郁美净等;但大部分老品牌并不具备“原地出道”、转型为网红品牌的机缘和能力。

更何况,许多品牌虽然年头久,但长期缺乏市场洞察、用户研究和品牌意识,习惯于根据经验做生意。老品牌的“老”,固然可以增强信赖感,但也会让企业囿于过往、创新乏力。

如今,为了在巨头“下沉”的环境中谋取生存空间,老品牌正集体面对一场大考:重新认识消费者和市场环境,重构研发、生产、营销和销售流程,一砖一瓦地重塑整个企业的能力矩阵和经营方略,最终找到新的企业生态位。

在这场老品牌的新战事中,一些企业起跑较早,变革取得不小成效。同时,也有许多老品牌仍在摸索前行,距离走出低谷还有相当长的路途。

A

在感受到行业龙头冲击之前,不少老品牌已经意识到,需要从电商渠道找增量,而非死守旧渠道、与巨头硬碰硬。不过,他们的入局动作不算快,投入力度也不大。

晋江的童鞋头部品牌大黄蜂成立于2003年,但直到2012年才布局线上。宁夏“老字号”金河乳业,1998年就打响了招牌,但直到2019年才入驻传统电商平台,当年取得近40万元的销售额。

与此同时,消费趋势的变化,直观体现在数据上:2015年国内网购交易规模大致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6%;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提升至26.8%。

如果说十几年前,不同行业的老品牌对于是否做电商,还会有一番衡量;那么如今,他们面临的已经不是做不做,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了。

但他们很快发现,在传统电商平台,巨头不仅打法更加纯熟,还能调动远超他人的资金、资源,构筑起比线下更坚固的竞争壁垒。

以大黄蜂为例,巅峰时期,它一度成为传统电商平台销量前三的童鞋品牌。但过去几年,大品牌的价格一再下探,对大黄蜂的市占率构成威胁,迫使它调整价格策略,靠扩大销售规模、降低成本来维持利润。

这种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是老品牌做电商绕不过的根本难题。



从外部环境来看,头部玩家之所以能够在电商赛道占据优势,关键在于全国高速物流网络的建成,让巨头可以很方便地触达更多市场和消费者。老品牌原本以地理区位为天然屏障,可以只做本地和周边的生意;但如今,巨头能够凭借电商深入每一块细分市场,老品牌的壁垒不复存在。

头部玩家有了电商助力,可以侵蚀老品牌的份额;老品牌触网后,却很难从领跑企业的盘子里抢食。

老品牌长期经营本地线下生意,擅长“地面战争”,对于电商并不熟悉。货架电商时代,他们没有人才和精力去经营好网店;直播电商来袭,他们投不起超头主播的“坑位”,店播又不得其法。

不少老品牌都交了不懂电商的学费。成立于2000年、以果肉果冻闻名的蜡笔小新,曾是国内最大的果冻厂商之一。2017年,公司开始以代运营模式涉足电商,却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惨”的窘境;后来更换了代运营团队,也没有什么好转。

另一方面,在传统电商平台眼中,体量小、供给分散的老品牌,从来不是最优质的扶持对象。

以晋江零食产业为例,不少企业较早布局线上渠道,投入并不低。但他们这些年的共同体感是,自己开设了各种网店,平台流量却并未向自己倾斜。特别是2023年之后,传统电商增长放缓,老品牌被“无视”感觉也就愈发强烈。

更深层的原因是,老品牌多年来形成了一套传统方法论:供给端以销定产,营销端靠明星代言和电视广告,销售端则依赖经销商体系。这套反应迟钝的旧体系,显然无法与快节奏的电商生意相匹配。

或许是认识到了自身的能力短板,一些老字号在很长时间里,并不重视电商渠道。

成立于1982年的糖果企业金冠,以黑糖话梅糖打开市场,一度成为婚宴的“标配”,线下销售非常火爆。它在2015年开始做电商;但三年后,这块业务的营收占比不到1%。

长时间玩不转电商的老品牌,其实一直在被头部玩家分走蛋糕。只不过,当整个行业高速增长时,大家都能分到越来越大的蛋糕,矛盾并不突出;但随着行业步入成熟期,再加上大环境变化,巨头纷纷瞄准中小玩家的盘子,老品牌的生存压力很快变大。如何尽快把线上做起来、对冲马太效应,已成为所有老字号的必答题。

B

在许多行业,大多数老字号做电商,仍处于摸索探路的阶段。但也有一些企业,已经率先找到了适合老品牌的新打法。

这套打法的核心逻辑是,品牌与电商平台密切合作,重拾打造爆款的能力。

早年间,一家企业之所以能够站稳脚跟,靠的就是爆款。比如金河乳业的小黄袋酸奶,称得上当地人的童年回忆;金冠的黑糖话梅糖、蜡笔小新的果肉果冻,同样是消费者口口相传的标杆产品。

但这些早期爆款并非市场调研的产物,更多时候靠的是创始人的市场嗅觉和产品天赋,以及彼时电商不发达、消费者选择有限的先天条件。时至今日,老品牌做产品规划、研发,显然不能再靠创始人的灵光一现。

一些品牌形成的爆款方法论是:定位客群、精准研发、快速测款、营销放大。

金冠早期定位婚庆糖果,如今开始向休闲场景拓展。他们注意到,与传统电商渠道相比,拼多多的年轻用户更多,用户画像集中在18~25岁,与公司希望发力的学生客群相吻合。这促使他们将拼多多作为线上发力重点。

找到新客群后,老品牌需要拿出与之匹配的新产品,这同样离不开电商平台的消费数据洞察,以及运营人员的支持。



例如,金冠以喜糖起家,这类糖果以高甜著称,并不适合注重减肥的年轻人。在平台方的建议下,它从2021年开始研发无糖产品,两年后推出了首款无糖薄荷糖。

对于老产品线,金冠也会根据平台反馈的数据和需求做出调整。他们注意到,年轻人喜欢自己组装喜糖,于是将主力产品黑糖话梅糖的单颗总量从6.5克下调至4克,同一袋糖果有了更多颗粒数,性价比提升。

在新品的驱动下,金冠的电商板块有了显著起色。2023年,它在拼多多的单店年销售额已达六七百万元,部分店铺反超传统电商平台;线上销售占比从不足1%提升至10%左右。

另一家零食企业友臣,长期生产肉松饼,积累了超5000万消费者。2018年后,友臣开始发力电商。他们在拼多多的评论区看到,消费者希望有新口味;在平台的协助下,友臣先后推出葱香、香辣等口味,甚至还有披萨面包,以提升产品矩阵对于市场需求的覆盖率。

企业研发新品后,小规模销售、快速测款非常关键。这也是老品牌打造爆款不可或缺的一环。

老牌零食企业雅客以硬糖起家,拳头产品是V9维生素夹心糖。2017年,雅客入驻拼多多后,平台建议将V9维生素夹心糖做成软糖,以拉高消费频次,做成新的爆款。

雅客采纳了这一建议。他们注意到,在拼多多,只需要一周,企业就能了解消费者对于新品的真实反馈。而在传统经销商渠道,这至少需要半年。测款成功后,雅客大力推广这款软糖,如今已成为新的热销单品。

休闲鞋履品牌公牛世家同样在拼多多推出了多款爆品,并形成了一套方法论:以千为单位进行设计,五六百块进入样品环节,再精选20款在拼多多等平台进行小批量测试。数据反馈好的单品,会大批量生产,并配合线上线下营销,提升成为爆款的几率。

重获做爆款的能力后,老品牌有了新的发展选择。他们得以跳出与头部玩家的肉搏,不再困于围绕旧蛋糕的零和博弈,而是以新爆款满足新需求。长期跟跑行业龙头的老品牌,又一次有了成为细分赛道领跑者的契机,为长期的生意复苏打下基础。

C

除了推出新的爆款,老品牌也在寻求把“招牌”重新擦亮。

以往,许多企业喜欢使用“全国金奖”“驰名商标”等做宣传,请当红明星代言、在各大卫视打广告,力求从一众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但时至今日,这类话语体系和背书方式已经明显老化;老品牌想要打动新一代消费者,得到年轻人的关注和青睐,需要新的品牌内涵和记忆点。

有些老品牌转向网络达人背书,比如“某某主播推荐”等。也有一些品牌,选择与电商平台合作;特别是那些以代工起家的企业,当务之急是完成品牌的从0到1。在这种情况下,电商平台的背书比达人带货更重要。

在代工产业发达的福建,不少商家选择申请拼多多的“黑标”——这是拼多多根据品牌影响力、商品资质、销量等因素综合评定的优质品牌认证标志。有了黑标后,老品牌能够与白牌、贴牌商家进一步区隔,提升品牌力和销量。



以专攻童鞋的大黄蜂为例,它已经在拼多多开出20多家店铺,几乎全都是黑标店。2024年,大黄蜂在拼多多的销售额约为3000万元,今年前四个月销售额为去年同期的3倍,全年有望达到1亿元。

不过,想要获得黑标认证,门槛并不低。

公牛世家去年线上销售额为6亿元,今年目标是10亿元。公司从去年起就与拼多多方面沟通,希望拿到黑标。为此,他们对产品设计研发、品牌辨识度等做了许多调整,包括与当地专业院校合建实验室,使用碳纤维改良产品,在鞋底、鞋面融入品牌元素等。

老品牌在拼多多打造爆款、培育品牌,拼多多自然张开双臂欢迎。

此前,拼多多出台了一系列商家扶持项目,比如百亿减免、千亿扶持、电商西进、新质商家扶持计划等,具体动作包括资金流量扶持、减免保证金、技术服务费、物流费用等,为商家减负、提高投入产出比和利润空间。

不少老品牌从中受益。例如,仅推广费一项,大黄蜂今年就有望退返一两百万元。

除了连绵不断的扶持举措,拼多多以商品为核心的流量分配机制,也符合老品牌的破局需求。

与行业头部玩家相比,老品牌的品牌影响力、流量获取能力和运营能力都处于下风,难以在传统电商平台与之全方位竞争。相比之下,拼多多更注重商品本身的权重——只要“质价比”足够出色,无论来自哪个商家、哪个品牌,都可以得到密集曝光和海量订单。

这也意味着,头部玩家在商品之外的优势被淡化;老品牌有了“爆款”,就能以较低成本获得理想的销量,并不需要通过极限压价在巨头正面PK。

二三十年前,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百舸争流、奇招迭出,最终跑出了一批各领域的龙头企业,也催生了一批有口皆碑的老字号,共同构成了生机勃勃的商业生态。

如今,在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老品牌逐渐走出昔日的光环,在电商平台的助力下,寻找不用和头部公司去“硬拼”,就能获得生意增量的契机。这注定是一场漫长的复兴,但重新成为爆款的宁夏牛奶、福建糖果等,也预示着老品牌终将集体拨云见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