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汇添富的权益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YOUNG财经 时间:2025-08-15 22:18:40


历时2个月左右,花不到2万元作为国内公募基金行业的老牌机构,汇添富曾以“选股专家”著称,凭借强大的主动权益投研能力稳居行业前列。但近年来,其发展轨迹却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失衡:权益业务持续式微,固收规模虽有增长,但整体业绩排名却不断滑坡,非货币型基金规模排名也从曾经的行业第二一路下滑至第九位。不久前,汇添富迎来董事长更替,这背后有何战略考量?新任掌舵人又将如何带领这家老牌基金公司穿越周期、重拾荣光?

汇添富的权益

吴楠

去年十月,在汇添富基金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会召开20周年之际,董事长李文曾以《坚信长期 共赴未来》一文回顾了公司从成立之初的筚路蓝缕到成长为行业领先公募基金公司的历程,强调了长期主义在投资和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字里行间满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期许。

然而,仅仅九个月后,市场却迎来了李文的离任消息。今年7月14日晚,汇添富基金发布公告称,原董事长李文因董事会换届原因离任,接任者为汇添富基金党委书记鲁伟铭。这一人事变动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作为国内公募基金行业的老牌机构,汇添富曾以“选股专家”著称,凭借强大的主动权益投研能力稳居行业前列。但近年来,其发展轨迹却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失衡:权益业务持续式微,固收规模虽有增长,但整体业绩排名却不断滑坡,非货币型基金规模排名也从曾经的行业第二下滑至第九位。

如今,在二十周年这一关键时点完成换帅,汇添富的战略考量究竟为何?新任掌舵人又将如何带领这家老牌基金公司穿越周期、重拾荣光?

双核驱动的黄金时代

2015年4月,汇添富基金创始人、总经理林利军宣布离任,随后,同为创始人团队核心成员的李文和张晖分别接任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开启了“李文+张晖”双核驱动的新时代。

拥有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学位背景的李文,深耕财务与风险管理领域,自汇添富2005年成立之初便出任督察长,全面负责公司的合规风控与内部治理体系建设。而张晖则是投研出身的实战派,接任前担任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负责投研体系打磨与投资团队建设。

自此,李文与张晖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形成了稳健而高效的治理格局。李文以合规风控和文化建设为核心抓手,在确立“长期主义”企业文化的同时,推动建立四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全程嵌入式的投资风险管理体系。除担任汇添富董事长外,他还兼任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上海资产管理协会会长等职,多次在行业论坛及媒体发表观点,倡导公募基金践行社会责任,为汇添富树立了“责任公募”的品牌形象;张晖则聚焦投研前线,着力打造垂直一体化的投资研究组织架构,并培育出胡昕炜、劳杰男等一批擅长长期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

在二人协同引领下,汇添富在延续“选股专家”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业务均衡性与全球化布局的战略投入,推动公司管理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15年一季度末的1967.21亿元一路攀升至2025年二季度末的9847.85亿元,十年间规模增幅超4倍,巅峰时期跻身行业前三名,非货管理规模最高时位居行业第二。

不过从规模波动曲线来看,汇添富近年来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在2021年6月末至2023年底期间,公司管理规模由9489.22亿元大幅缩水至8173.63亿元,跌幅达13.86%。


汇添富近十年管理基金规模 图源Wind

背后原因可从市场环境与内部结构两方面追溯:从外部看,2021年起A股市场风格发生剧烈切换,此前被热捧的核心资产估值大幅回调,汇添富重点布局的消费、医药等赛道遭遇周期性调整,相关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承压明显,导致投资者赎回意愿集中释放,其中混合型基金规模从2021年中的3413.36 亿元缩水至2023年末的1464.70亿元,成为规模下滑的主要拖累;从内部看,公司彼时对被动产品布局节奏偏缓,未能及时抓住指数基金爆发的市场机遇,而固收业务虽有增长,但在信用债研究、利率波段操作等领域的差异化优势尚未完全建立,难以对冲权益市场波动带来的规模冲击。


2021-2023年汇添富混合型基金规模缩水严重 图源Wind

直到2024年,随着资本市场行情回暖,叠加公司“固收+”产品的发力——当年债券型基金规模增长超300亿元,货币型基金规模增长近450亿元,公司管理规模逐步回升至9000亿元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总规模有所反弹,公司的非货币公募基金行业排名却已滑落至第九位,较巅峰时期的行业第二相去甚远。

业绩方面,2021年至2024年间,公司的营业收入由93.79亿元降至48.28亿元,其中2022-2024年连续3年出现负增长,净利润则由2021年的32.63亿元降至2023年的14.15亿元,直到2024年才同比增长9.3%至15.47亿元。


2020-2024年汇添富业绩表现 图源Wind

如此看来,李文的任期成绩不算圆满。

此次接棒的鲁伟铭,来自汇添富基金的大股东——东方证券。公开资料显示,鲁伟铭自1998年便加入东方证券,曾在证券投资业务总部、固定收益业务总部、金融衍生品业务总部等多个关键部门担任管理岗位,并历任公司总裁、执行董事等重要职务,具备深厚的金融实务经验和全面的业务视野。自2025年1月起,他已担任汇添富基金党委书记,此次正式接任董事长,标志着东方证券对汇添富治理结构的进一步深度介入。

作为东方证券体系内的资深高管,鲁伟铭的加入不仅仅是为汇添富带来股东资源联动的新可能,更关键的是,他或将肩负起扭转公司业务结构失衡的重任。

固收与权益的结构性

从最新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汇添富基金的公募管理规模达到9847.85亿元,其中非货规模为5389.53亿元。相较于上一季度规模环比增加433亿元,排名从第十位升至第九位,超越了招商基金。

从各类型基金的规模变化来看,债券基金成为公司规模增长的主力军,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汇添富债券型基金为2616.70亿元,环比增加423.43亿元,其中,指数型债券基金便贡献了225亿元,占比超过50%。与此同时,货币型基金规模环比增加361亿元至4458.32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2025年上半年,汇添富共发行22只新基金,其中15只为股票型基金,且多数为ETF产品;另有4只为混合型基金。然而,在这样的产品发行结构下,公司股票型基金规模在2025年上半年仍缩水19亿元,其中二季度单季减少约10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虽有增长,上半年增加约60亿元,但二季度增量仅为16.8亿元,增长势头趋缓。


2025年1-6月末汇添富新发产品规模统计 图源Wind

在整体规模攀升的表象之下,汇添富内部业务结构的失衡问题正日益凸显。

众所周知,过去汇添富一直以主动权益投资能力见长,2020年末时,公司以3349.18亿元权益规模高居行业第二名,仅次于易方达。当时在公司内部,其权益产品(股票型+混合型)规模占比也达到47%。但近年来,其权益业务却持续式微。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汇添富的主动权益管理规模已缩水至1757.6亿元,环比下降8.3%,全市场占比仅为4.7%,行业排名滑落至第五位,权益类产品占总规模的比重亦降至不足27%。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固收类业务正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

近年来,汇添富在固收领域的布局明显提速。2022年,公司引入邵佳民担任首席固收投资官。作为公募行业“第一代”固收从业者,邵佳民曾任职于海通证券、海富通基金、中国人寿养老、平安资管、博时基金等多家机构,拥有逾二十年固收投资与管理经验。其加盟后,公司采取“引进+自建”的方式系统性重塑固收团队架构,全面升级投资框架与规则流程,为固收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今年市场震荡加剧,投资者风险偏好持续下降,追求稳健收益的需求日益凸显,同时政策端对低波动理财产品的引导力度不断加大,“固收 +”基金凭借“稳健打底、弹性增强”的产品特性获得大量资金关注。在此背景下,汇添富凭借前期搭建的完善固收体系和多元的产品布局,在该类基金上实现了规模的显著增长。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其固收+规模达到787.64亿元,上半年规模增量为147.66亿元,成为支撑公司规模回升的关键力量。(此处“固收+”基金指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基金)

明星大将与背后的业绩

在头部大厂中,汇添富是少有的基金经理流失率较低的基金公司。目前公司旗下共有95名基金经理,近一年离任的基金经理人数仅有2人,新聘基金经理13人,基金经理平均年限超过6年,高于行业平均的4.91年。

这一稳定的人才队伍得益于汇添富“一切从长期出发”的人才培养理念。总经理张晖曾强调,汇添富基金真正核心的优势是发现人、培养人的能力。公司愿意给人才充分的成长时间,不会急功近利地要求新进的研究员2-3年就出业绩。

这一机制曾成功培育出胡昕炜、劳杰男、雷鸣等一批风格稳健的明星基金经理。然而,在这种强调稳定与长期的机制下,也容易暴露出一些结构性问题:部分基金经理因长期缺乏竞争压力或风格固化,导致所管理产品在特定周期内出现了长期业绩承压的情况。

例如在权益投资领域,胡昕炜和劳杰男曾被视为公司自主培养的明星基金经理,但近年来其管理产品的表现难言理想。

胡昕炜长期专注于大消费赛道,其代表作汇添富消费行业混合基金在2016年至2020年间曾取得亮眼回报。但自2021年起,随着消费板块进入深度调整,叠加其持仓集中于白酒等传统龙头,未能及时应对行业结构性变化,导致基金净值持续下滑。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15日,该基金近三年仍累计亏损25%,大幅跑输同类平均水平,引发投资者广泛质疑。


汇添富消费行业A业绩表现 图源Wind

劳杰男的行业配置相对均衡,消费、制造、医药等多个行业领域皆有布局,其管理的汇添富价值精选A也一度因稳健的价值成长风格获得广泛认可。但2021年之后,其持仓风格偏于保守且调整节奏滞后,对新能源、科技等新兴趋势把握不足,导致产品长期表现乏力。2021年至2023年期间,该基金年化回报均为负值,最大回撤超过50%,同类排名大幅下滑。


业绩表现 图源Wind

值得一提的是,劳杰男对银行股情有独钟,目前其管理的4只基金均重仓多只银行股,其中招商银行被汇添富价值精选A连续33个季度重仓持有。正因如此,2021-2023年间招行股价大幅回调,导致其管理的基金净值遭受重创。好在近两年银行股迎来反弹,尤其是其重仓的农业银行表现突出,带动基金净值有所修复。但即便如此,其管理的多只基金在近6个月、近一年、近两年的收益仍跑输同类,排名持续靠后。


图源天天基金网

在固收领域,尽管整体风险控制相对稳健,但也存在部分产品收益长期偏低的情况。例如,由资深基金经理杨靖主导管理的汇添富鑫和纯债A,虽未出现大幅亏损,但过去三年年化回报长期低于同类平均,甚至在近6个月内录得0.31%的负收益,反映出产品竞争力不足的隐忧。


业绩表现 图源Wind

更为严峻的是,无论是权益类还是固收类基金,汇添富的整体业绩排名近年来均呈下滑趋势。2022年一季度,海通证券发布的《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业绩排行榜》中,汇添富在固收类、权益类大型基金公司十年业绩排名中均位居前三。但根据2025年最新榜单,无论是近十年权益基金公司TOP20,还是近十年固收基金公司TOP20,均未见汇添富的身影。

鲁伟铭的上任,不仅仅是人事更迭,或许也预示着汇添富即将迎来一场深刻的战略调整。对于这家曾以主动权益立足的老牌机构而言,如何平衡固收与权益业务、重塑投研竞争力、解决明星基金经理业绩瓶颈,将是新管理团队的核心课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