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董必政
头图 | AI制图
“你考虑好要做吗?”,一位背债中介问道。
“看着中介发来的照片,我终于下定决心了。我背了2000万的债,到手了500万现金,我开车拉走的”,赵倩(化名)告诉妙投。
(背债中介朋友圈;注:图片内金额共300万)
中介帮赵倩买票到了贷款行所在地,安排她住在酒店,并派了专人 “陪护”。她的身份证银行卡全被收走,被拿去进行包装。她要做的是,配合签字拍照,从她决定背债,到到手500万现金,一共用了25天。
赵倩的表达轻描淡写,但她揭开的,却是比小红书警示帖更惊悚的真相 ——
她背走的近2000万债务,却早已中介被包装成 “躺赚捷径”,藏在那些 “千万别信背债” 的劝诫背后。
作为代价,赵倩将面临“社会性死亡”。“现在支付要用家人的微信、支付宝,不能坐飞机、高铁,不能住星级酒店”,赵倩轻描淡写地说。
她也许不知道的是,背债人不仅会成为“老赖”,还有可能面临“刑罚、坐牢”的处境。
这一点,背债中介不会告诉她。
中介招揽背债人时对风险“避重就轻”,只为了瓜分背债人仅存的信用价值。
90后的背债人谢亮亮经中介包装伪造资质,从多家银行骗取贷款总计3900万元(实际到手600万),犯骗取贷款罪,被判2年。
这一事件轰动了整个金融圈,“坐2年牢换取600万”、“600万有没有还回去”等话题引发广泛讨论。
可悲可叹的是,不少人看到的竟是:如果坐两年牢,能换来600万,这不正是“富贵险中求”的最佳写照。且风险和惩罚并没有那么高。
只不过,搭进去自己的个人信用。换个视角来看,个人的信用,如今竟如此廉价。
(网络)
据《中国金融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5年一季度金融黑灰产市场规模已突破2800亿元,相较2023年呈现出约40%的大幅增长态势。2024年中国黑灰产从业人员估算超800万人,年复合增长率87%。
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以“职业背债”为代表的金融贷款欺诈产业链正在野蛮生长。据威胁猎人统计,2024年威胁猎人共捕获贷款欺诈攻击情报414万条,热度逐月提升;2024年捕获贷款欺诈作恶黑产人员11.5万名,下半年作恶黑产数比上半年增长51%。
(2024年互联网黑灰产趋势年度总结)
另一方面,对银行而言,风控的漏洞,管理中的道德风险,以及发现贷款追回的难度极高,又让这样的黑灰产问题难以从根源上遏制。
在银行内部,现在甚至流传出一句口号:发展可能会有问题,不发展才是最大的问题。
那么发展,必有代价。
最近,妙投与职业背债人、中介、银行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我们试图发现,在这个黑灰产业链中,背债人、中介、银行到底构成了一条怎样的利益/受损关系链?
02肥了谁?
背债,到底肥了谁?
在职业背债产业链中,“出水”意味着背债操作完成资金“落地”(到手)。
贷款到背债人账户后,就会被中介、操作方找个理由转走,中介、操作方开始进行资金分配和利益结算。
大部分的贷款是被中介、操作方瓜分,背债人能拿到多少钱要视贷款金额而定。
据妙投不完全统计,企业贷的金额较大,背债人可分到几百万,比如:90后背债人谢亮亮从银行贷出3900万,实际到手600万;而当房贷、车贷、装修贷的金额较小时,背债人拿到的钱很少甚至拿不到钱。
有中介告诉虎嗅妙投,“实际上,一些背债人拿到的钱,只有贷款金额的1成”。
职业背债人还不上贷款会成为老赖,银行承担不良的风险,中介、操作方、银行“内鬼”共同瓜分大部分的利益。
除了背房贷、车贷、企业贷等,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直背”。
比如:当企业、健身房等出现欠账、烂账时,一些老板就会通过中介找一些干净的“白户”来“顶包”,这些“白户”在操作下就变成了企业、健身房的法人,来承接这些债务。
这些背债人、中介都会拿到好处费,幕后老板却逃避责任,逍遥法外。曾有一对退休的夫妻月入1.2万元却背债1.2亿元的新闻,登上热搜。
据妙投统计,大部分的背债金额在几十万到几千万之间。亿元以上的背债并不多见。
不过,只要你愿意背,多少债务能可以给你背上,因为中介可以分得更多。
04写在最后
虽然只接触到背债行业的冰山一角,但所知已触目惊心。
我们平常注意保护的隐私(身份证、银行卡),在中介眼中其实一文不值,被随意转发。
而且,大部分中介都认为背债才是“正规灰产”,甚至还敢宣称不正经可以报警。这明明就是涉嫌违法,中介居然还自己给自己洗脑,避重就轻。
另一方面,人性真的是经不起考验的。
了解背债越多,就越需要对人性中的劣根性保持警惕。妙投在采访过程中,有一位受访者的表达,非常有代表性:“我也算是一个接受过教育、懂点法律的人。但有的时候,我也想过能赚600万,坐两年牢真的不算什么,现在上2年班,能赚60万都难。”
而这时候,他就去查了一下贷款诈骗罪的后果,发现,最高可以是无期徒刑,600万的不退回估计会被判更久,背债只是“有命挣钱、没命花钱”的陷阱。
不要去考验人性,也不要引领自己走向那个所谓躺平的深渊。
*以上分析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