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影响数千万人的劳务派遣,终于被整顿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智谷趋势 时间:2025-08-13 22:27:35


|我要吃饭

影响数千万人的劳务派遣,终于被整顿了。


前段时间,人社部联合五部门发文,要对所有劳务派遣的公司进行大检查,不符合规范的,将被整改甚至吊销许可证。

消息一出后,全网就一片叫好。

天下苦劳务派遣久矣。 表面上是A公司的员工,实际上是受B公司管,明明和正式工干的是一样的活,拿的却是打折的工资,缺少福利保障,也看不到晋升渠道。

然而这种用工模式并非个例,反而遍地都是,珠三角3c电子工厂中,三分之一的工人都是劳务派遣工,而在内蒙古,山西等传统工业大省,劳务派遣工的比例甚至占到了八成。

据估算,目前全国有大约3000万人是劳务派遣工。

可以理解,劳务派遣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就业难题,上个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大潮下,大批职工下岗,为了让这些人有活可干,能养家糊口,劳务派遣作为一种“临时解法”被引进并推广开来。

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制度逐渐变了味

不少企业发现,只要把劳动外包出去,就能“合法”避缴社保、压低工资,有位老板算了笔账:正式工月薪5000,加上五险一金,1.6万的年终奖,一年的成本是10万块。

但换成劳务派遣工,月薪3000,社保和年终奖统统省掉,再给派遣公司2万,一年下来只需要5.6万。

原本只能招一个人的钱,现在可以招2个人,甚至风险也随之转移。

上海海事法院曾经公开过一个案例:

一名派遣员工在工作中受伤,后遗症相当于道路交通事故八级伤残,结果用工单位却以“与该员工不存在劳动合同关系”为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

由于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优质岗位稀缺,企业在用工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于是,原本作为临时性、补充性的劳务派遣模式,被许多企业当作长期用工的“常规武器”。

然而,这种“节省”背后,牺牲的是劳动者的收入与保障

时间一长,不仅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也削弱了他们的消费能力。

而消费疲软,反过来又会导致市场需求萎缩,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其实,劳务派遣制度本身并非不可用,关键是要回归其原本的定位——

作为一种应急、临时的用工补充,而不应成为企业长期依赖的手段。

真正的产业升级,不应该局限于流水线的更新、技术参数的提高,而是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在时代浪潮中体面转身。


当下,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笼罩全球,地缘冲突此起彼伏,通缩压力如影随形,普通人如何在这场风暴中守护钱袋子?

我们有份“智谷趋势内部研判”,每周为你解读宏观、经济、政策、楼市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动向,199元/年,全年48期,帮助大家看清趋势,直达本质的财富信号。

最近恰逢智谷趋势12周年庆为回馈各位读者朋友,现在订阅,我们还将加赠——

1、《5节宏观分析框架课(音频)》

2、1场《下半年市场展望闭门分享》

扫码入圈,看清趋势,消除迷茫,仅限50个名额。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