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郁、谢瑞鸿、刘谊(刘郁系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摘 要
8月第一周,债市利空逐渐出尽,相对抗跌的股市成为债市下行的最后一重阻碍。对比近期上证指数、30年国债期货主力合约日内走势,可以发现在周一、周四、周五以及周三午盘,在市场增量信息不多的背景下,股债之间呈明显的“跷跷板”效应,且从定价逻辑来看,多是债随股动。
►本轮股市对债市的压制或接近尾声
股市上涨往往通过两个逻辑对债市产生影响。一是 “抽水效应”,通过资金面影响债市的流动性,即部分居民存款通过“银转证”的方式进入到股市之中,以及券商自营、理财、保险等机构阶段性调整股债战略配比,债市需求减弱。实践中,居民端的投资风险偏好往往不会出现脉冲式的提高或者下降。原本习惯于投资存款或固定收益产品的居民,很难在短期内转移资金至股市。此外,对于机构来说,年中股债配比或存在一定的随行就市调整空间,但幅度或同样较为有限。
二是通过提振市场风险偏好,抑制债市情绪。不过,这一逻辑传导链上的一个重要假设,股市是经济的先行指标,股市上涨意味着刺激政策加码和经济预期改善。因此,风险偏好逻辑的重要落脚点,还在于基本面以及央行态度。
2025年4月以来的股市上涨,所依托的并非基本面数据的持续改善,更多是对“国家队”托底股市的信心。随着7月末上证指数连续突破3500点、3600点大关,股市进一步上涨可能需要依靠强宏观政策支撑和公司盈利改善逻辑。因此8月初开始,股市势头明显减弱,大盘板块的日度走势出现与3月调整前夕的相似特征。
►降息预期可能升温
风险偏好回落是助推债市下行的第一级火箭,第二级是降息预期发酵。8月9日统计局公布了7月通胀数据,其中PPI同比仍处于-3.6%的低位,低于预期的-3.4%,“反内卷”政策效果部分显现,指向需求仍相对不足。与此同时,未来一周即将公布信贷数据,结合7月大行累计转贴现5928亿元,以及月末票据利率重返零值来看,7月需求或不容乐观,市场对于新增贷款的预期值相应降至1800亿元低位。考虑到美联储大概率会于9月重启降息,国内弱需求叠加全球普遍回归降息通道,8月中下旬双降预期或升温。
此外,海外方面,未来一周的关注点在于中美关系的演化。首先,中美关税休战期是否顺利延期90天,依旧悬而未决。其次,特朗普称或以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对中国征收额外关税。再者,美俄元首将于下周会面,美国或通过拉动俄罗斯进而对中方施压。总体来看,中美关系在短期内可能很难出现进一步回暖,对债市而言或是利多变量。
►迎接“债牛”,适当放宽组合久期或占优
对应至短期策略上,8月以来交易盘的行为普遍较为谨慎,4-8日基金净买入规模虽有提升,但更偏好信用及二永等票息品种。对应至基金久期上,利率债基久期中枢普遍在4.5-4.6年间窄幅波动,市场风险可能不大。
8-9月作为下半年潜在的“债牛”时点,我们倾向于可以适当放宽对组合久期的限制。品种上,近期表现较弱的30年品种或具备较高的性价比。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01
债市进入复苏区间
8月4 -8日,跨月后资金利率稳定在低位,长端利率先上后下。长端方面,10年国债活跃券(250011)下行至1.69%(-0.4bp),30年国债活跃券(2500002)上行至1.92%(+1.8bp);短端方面,1年国债活跃券(250008)下行至1.35%(-1.5bp),3年国债活跃券(250010)下行至1.41%(-3bp)。
本周主要影响事件及因素:
(1)跨月后资金利率大幅回落,隔夜借贷成本再度降至1.35%水平。商品定价恢复理性,不过股市表现依旧强劲,大小盘代表,上证指数、中证1000周度涨幅分别为2.11%、2.51%。
(2)6日,金融时报常驻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提及了后续央行恢复买债的可能性,债市相应释放多头情绪。
(3)7日,美国新一轮全球对等关税正式生效,据彭博经济测算,美国加权关税税率从13.3%进一步上行至15.2%,可能对全球贸易形成新一轮冲击。
(4)7日尾盘,央行公告3个月买断式回购将续作7000亿元,净投放3000亿元,再度释放显性呵护信号。参考过往两个月经验,央行大概会于月中再进行6个月买断式回购续作。
(5)7月进出口数据出炉,出口同比增长7.2%,进口同比增长4.1%,双双超出预期,不过对美出口增速则继续放缓。
(6)8日,首批附带利息增值税的地方债迎来发行,河北债或因发行期限普遍较长,票面利率定价略高,湖北发行期限则相对平均,7年品种定价普遍优于市场预期。整体来看,地方债新券发行中规中矩。
过去一周,资金面重回超宽松状态,信用债及短久期利率债率先修复。
同业存单方面,大型国股行一级市场发行定价相对稳定,1个月、3个月、1年期发行利率横盘于1.49%、1.52%、1.62%水平,二级市场暂未出现独立行情,3个月、6个月、1年期收益率分别下行1bp、1bp、2bp至1.53%、1.58%、1.62%。
国债方面,交易盘情绪偏保守,久期行情尚未启动,短端表现更佳,1年、3年、5年期收益率分别下行2bp、3bp、2bp,1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到1.35%的关键点位;1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2bp至1.69%,30年国债收益率则上行1bp至1.96%。国开表现略微弱于国债,7年内收益率变化幅度普遍不及1bp,10年国开收益率则上行2bp至1.78%。
信用债方面,普信债表现更强,隐含AA+曲线上,1年、3年、5年期收益率均下行3bp,其中5年期收益率重新回到2.00%一线;二永表现则跟随利率债,AAA-二级资本债曲线上,1年、3年、5年期收益率分别下行3bp、2bp、1bp。
下周(8月11-15日)债市关注点:
7月金融数据表现,市场预期新增社融14620亿元,新增贷款1800亿元,信贷预期偏低,去年同期为2600亿元(11-15日)1M、6M、3Y国债新券发行、20Y国债老券续发定价结果(11、14日)
02
股债并非绝对此消彼长,债市行情正在复苏
8月第一周,债市利空逐渐出尽,相对抗跌的股市成为债市下行的最后一重阻碍。对比近期上证指数、30年国债期货主力合约的日内走势,可以发现在周一、周四、周五以及周三午盘,在市场增量信息不多的背景下,股债之间呈现明显的“跷跷板”效应,且从定价逻辑来看,多是债随股动。这也使得股债行情的相对关系,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
从理论上来看,股市上涨往往通过两个逻辑对债市产生影响。一是 “抽水效应”,通过资金面影响债市的流动性,即部分居民存款通过“银转证”的方式进入到股市之中,资金供给下滑,以及券商自营、理财、保险等机构阶段性调整股债战略配比,将部分负债由债市转移至股市,债市需求减弱。
实践中,居民端的投资风险偏好往往不会出现脉冲式的提高或者下降。原本习惯于投资存款或固定收益产品的居民,很难在短期内转移资金至股市。观察上证指数单月涨幅与居民存款余额的同比变化(存款数据存在较强的季节性,环比变化参考意义较弱),可以发现在股市连续上涨阶段,居民存款余额的同比会随之走弱。而股市的阶段性大涨,如2024年的“924”行情,往往不会造成居民存款时点性的大额流失。此外对于机构来说,年中股债配比或存在一定的随行就市调整空间,但幅度或同样较为有限。
二是通过提振市场风险偏好,抑制债市情绪。不过,这一逻辑传导链上的一个重要假设,股市是经济的先行指标,股市上涨意味着刺激政策加码和经济预期改善。因此,风险偏好逻辑的重要落脚点,还在于基本面以及央行态度。
近十年间,较为典型的股涨债跌案例或有四个,分别为2016-2017年的MLF加息、2019年1-4月接连超预期好转的基本面数据、2020年5-6月的央行逐步退出宽松政策、2022年9月起央行渐进回收流动性以预防疫情管控结束后潜在的通胀风险。虽然这四个阶段均伴随着上证指数的强势反弹,但引发债市调整的根本原因还是基本面好转与货币政策转向。站在当下,7日尾盘央行超额续作3个月买断式回购,净投放规模达到3000亿元,反映央行的呵护态度始终没有改变。
与此同时,本轮股市对债市的压制或接近尾声。2025年4月以来的股市上涨,所依托的并非是基本面数据的持续改善,更多是对“国家队”托底股市的信心。随着7月末上证指数连续突破3500点、3600点大关,股市进一步上涨可能需要依靠强宏观政策支撑和公司盈利改善逻辑。因此8月初开始,股市势头明显减弱,大盘板块的日度走势出现与3月调整前夕的相似特征。同时,本周股市融资余额已超预期增长至2万亿元之上,或反映权益博弈情绪达到顶峰,接下来市场将进入阅兵前夕T-13日至T日的潜在回调期,未来两周预计股市存在高位调整可能性。
风险偏好回落是助推债市下行的第一级火箭,第二级是降息预期发酵。8月9日统计局公布了7月通胀数据,其中PPI同比仍处于-3.6%的低位,低于预期的-3.4%,“反内卷”政策效果部分显现,但传导可能尚需时日,7月PPI疲软指向需求仍相对不足。倘若年底PPI同比转正,需要接下来五个月环比平均值达到0.42%+,难度依然较大。此外,未来一周即将公布信贷数据,结合7月大行累计转贴现5928亿元,以及月末票据利率重返零值这两个事件来看,7月需求或不容乐观,市场对于新增贷款的预期值相应降至1800亿元低位。考虑到美联储大概率会于9月重启降息,国内弱需求叠加全球普遍回归降息通道,8月中下旬双降预期或升温。
海外方面,未来一周的关注点在于中美关系的演化。首先,中美关税休战期是否顺利延期90天,依旧悬而未决,特朗普政府需在8月12日前做出决定。其次,特朗普称或以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对中国征收额外关税,而近期美国已通过类似缘由对印度额外加征25%关税。再者,美俄元首将于下周会面,美国或通过拉动俄罗斯进而对中方施压。总体来看,中美此前签订的关税互惠协议续期概率较大,但尽管如此,自欧盟与日本接受不平等的补充条款后,美方野心或有所扩大,中美关系在短期内可能很难出现进一步回暖,对债市而言或是利多变量。
对应至短期策略上,8月以来交易盘的行为普遍较为谨慎,4-8日基金净买入规模虽有提升,但更偏好信用及二永等票息品种,7-10 年、10 年以上国债仅净买入 46 亿元、107 亿元,7-10 年政金债净卖出59亿元。对应至基金久期上,利率债基久期中枢普遍在4.5-4.6年间窄幅波动,市场风险可能不大。8-9月作为下半年潜在的“债牛”时点,我们倾向于可以适当放宽对组合久期的限制。从品种上来看,近期表现较弱的30年品种或具备较高的性价比。
03
月初首周,理财规模回升
3.1 周度规模:环比增375亿元
注:由于数据源受限,目前仅有70%的产品规模正常披露(约为21万亿元),当前数值仅反映部分理财产品情况,不代表整体理财情况,仅供参考。待数据源更新后,我们将及时更新完整信息。
7月28日-8月1日,理财规模进一步下降,环比降939亿元至30.90万亿元(初值为缩减744亿元)。规模缩减的背后,一方面是理财产品净值尚未止跌,负债端或仍有压力。周内短债、中长债代表产品区间回撤分别为8、6bp,基本接近今年2-3月小型赎回潮水平。另一方面,7月末母行存在回表诉求,理财规模往往季节性下降,历史上7月最后一周理财规模降幅基本分布在100-900亿元区间。
拆分产品结构来看,赎回压力叠加回表影响,短久期理财产品集中承压,日开型产品降424亿元(其中,现管类降166亿元),最小持有期型环比降264亿元。长久期产品则基本维持小幅增长,定开型较前一周增90亿元,封闭型环比增63亿元。
本周(8月4-8日)随着债市收益率震荡修复,理财产品净值也逐步企稳。截至8月8日,各类理财代表产品净值均回升至调整前水平,短债、中长债理财产品区间收益率分别达0.05%、0.04%(周环比+0.04、+0.03pct),负债端赎回情绪缓释。同时,月初回表资金从母行流出,也进一步推升理财规模,存续规模环比增375亿元至30.93万亿元(初值)。不过同比来看,规模升幅弱于季节性水平,2021-24年8月首周规模增幅基本分布在1000-4000亿区间。
3.2 理财风险:净值企稳回升,负收益率下降
理财破净率和业绩不达标情况易受产品过往业绩影响,2024年以来波动水平相对不大,同过往几轮赎回潮可比性不高,我们更加关注理财区间负收益率表现。
理财产品净值企稳回升,区间负收益率重回低位。8月4-8日,理财代表产品净值回升,区间回撤幅度降至0%。在此背景下,区间负收益率回落至相对低点,滚动近1周理财产品负收益率较前一周下降13.2pct至1.28%。拉长期限来看,滚动近三个月产品负收益率较上周降0.9pct至0.33%。
随着产品净值修复,理财破净水平跟进下降。全部产品破净率较上周下降0.94pct至0.6%。拆分各机构观察,国有行、股份行和城农商行较前一周分别下降0.34pct、0.72pct以及1.8pct,分别至1.0%、0.4%和0.4%。
产品业绩未达标占比同样回落。全部理财业绩不达标率环比降1.0pct至18.0%。拆分各机构观察,国有行、股份行和城农商行较前一周分别下降0.6pct、1.4pct和0.7pct,分别至21.9%、17.4%和8.4%。
04
杠杆率:非银加杠杆
8月4-8日,月初流动性进入自发平衡区间,资金利率修复,R001、R007周均值分别下行9bp、11bp至1.34%、1.45%。在此背景下,银行间质押式成交规模提升,平均成交量由前一周的6.72万亿元增至7.70万亿元。
平均隔夜占比回升,由前一周的85.94%降至89.87%。逐日来看,月初资金面较为宽松,R001成交量占比整体维持较高水平,周一至周三在88.87%-89.65%区间内小幅波动,周四、五进一步提升至90%以上。
银行融出意愿持续提升,银行间市场同步加杠杆。本周(8月4-8日)银行间日均融出规模为4.39万亿元,较前一周3.71万亿元明显增加。在此背景下,银行间平均杠杆水平提升,由前一周的107.34%升至107.65%。周内来看,杠杆率逐日攀升,由周一的107.47%连续升至107.75%。
交易所杠杆率整体下降,平均杠杆水平由前一周的122.43%降至122.20%。周内来看,交易所杠杆率先降后升,由上周五的122.37%降至周三的121.78%,之后反弹至周五的122.48%。
非银机构继续加杠杆,平均杠杆水平由前一周的112.34%升至112.49%。周内来看,非银杠杆水平连续抬升,由周一的112.36%逐日升至周五的112.65%。
05
中长债基久期拉伸
8月4-8日,债市情绪渐进修复,周一10年国债快速上冲后,周二起便回归下行通道。对应至利率中长债基久期,周初整体在4.50-4.55年区间徘徊,周四、周五往4.6-4.7年区间靠拢,其周度平均值由前一周的4.53年拉伸至4.58年(见图2)。
信用型中长债基久期周度平均值,由前一周的2.53年继续拉伸至2.69年,处于历史相对高位。不过周内来看呈现压缩趋势,仅周二小幅拉伸至2.86年,后续持续压缩至周五的2.79年。
需要说明的是,久期模型本质上是通过分析一段时间内基金产品的收益序列特点,以此来捕捉不同期限仓位变化的信息,若基金在短期内频繁调整策略,久期模型所反映的结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此外,我们也沿用《一季度纯债基金规模“百态”》中短债与中短债基金的划分名单(Wind口径下的短债基金包含了中短债基),采用类似的方法对短债、中短债基金进行了久期跟踪。
短债及中短债基金久期中枢分化。其中,中短债基金久期中枢由前一周的1.65年拉伸至1.69年;而短债基金久期中枢由前一周的1.01年压缩至1.00年。日度来看,周一至周四中短债基金久期维持在1.69-1.70年,仅周五小幅降至1.67年;短债基金久期中枢周一至周三在1.00-1.01年附近,其后降至周五的0.98年。
说明:我们在《久期测算2.0版,兼具高频与精准》中,结合基金实际运作特点,改进了久期测算的方法论,并对各个季度内存续的中长债基(剔除了摊余型、持有期型及定开型)进行了风格分类,根据基金季报中各券种持仓数据,将国债、政金债、同业存单及其他(多为地方债)视为利率型持仓,将企业债、中票、短融、非政金金融债及ABS视为信用持仓。参考24Q2结果,我们将利率持仓高于70%的品种归类为利率债基(共327只),将信用持仓高于70%的品种归类为信用债基(共180只)。
06
政府债供给节奏放缓
政府债供给节奏放缓,8月11-15日计划发行量为3514亿元,较上周的6100亿元大幅降低。其中,国债环比减少1846亿元至2600亿元,地方债计划发行量环比减少740亿元至914亿元。
不过,政府债净缴款从前一周的3706亿元升至4101亿元,主要由于前一周周五有1080亿元国债递延至周一(11日)缴款,导致国债净融资量环比增356亿元至3724亿元;地方债净缴款377亿元,基本持平于前一周的338亿元。
本周(8月4-8日),暂无地区披露2万亿元置换隐性债务专项债发行计划。截至7月31日,置换债已发行和已公告的计划发行规模合计18818亿元,发行进度94.09%。
新增地方专项债方面,8月4-8日发行403亿元,8月11-15日发行190亿元。截至8月15日,新增专项债已发行和已公告的计划发行规模合计28369亿元(其中,特殊专项债6273亿元),同比多8060亿元,占4.4万亿额度的64%(去年同期进度为51%)。
周度来看,8月4-8日,发行地方债1655亿元,净发行697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73亿元、新增专项债403亿元(其中:特殊专项债403亿元)、普通再融资债1179亿元、特殊再融资债0亿元。
8月11-15日,发行地方债914亿元,净发行182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303亿元、新增专项债190亿元(其中:特殊专项债106亿元)、普通再融资债421亿元、特殊再融资债0亿元。
月度来看,8月1-15日,发行地方债2569亿元,净发行631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376亿元、新增专项债593亿元(其中:特殊专项债509亿元)、普通再融资债1600亿元、特殊再融资债0亿元。
1月1日-8月15日,新增地方债累计发行34128亿元,同比多9442亿元,占5.2万亿额度的66%,剩余额度17872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累计发行5759亿元,同比多1382亿元,占8000亿额度的72%,剩余额度2241亿元;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28369亿元,同比多8060亿元,占4.4万亿额度的64%,剩余额度15631亿元。再融资债累计发行35477亿元(其中,置换债18818亿元),同比多13201亿元。地方债累计净发行52888亿元,同比多28708亿元。
周度来看,8月4-8日,发行国债4446亿元,净发行3646亿元,其中特别国债发行820亿元。8月11-14日,发行国债2600亿元,净发行1144亿元,其中特别国债发行350亿元。
月度来看,8月1-14日,发行国债9088亿元,净发行6832亿元。
1月1日-8月14日,国债累计净发行45053亿元,同比多17397亿元,占6.66万亿额度的68%,剩余额度21548亿元。其中,补充大行资本的5000亿特别国债已发行完毕,1.3万亿超长特别国债已发行95195亿元。
周度来看,8月4-8日,发行政金债1745亿元,净发行1700亿元。8月11日,发行政金债340亿元,净发行320亿元。
月度来看,8月1-11日,发行政金债2135亿元,净发行2070亿元。
1月1日-8月11日,政金债累计净发行15500亿元,同比多5717亿元。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充裕状态,但假如流动性投放少于往年同期,流动性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
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财政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国内财政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