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vivo Vision已在内测,但苹果MR头显却要凉透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静 雷科技 时间:2025-08-12 12:05:33

vivo 说了快两年的混合现实(MR)头显,真的来了。

就在8月11日,vivo 产品经理韩伯啸在微博上透露了 vivo Vision 的体验,提到了佩戴、设计以及显示体验,还表示「发布会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而在前一天,央视主持人朱广权在 vivo 内部体验 vivo Vision 的现场照,也被员工「曝出」,并且透露「MR 好像已经开放给员工内测体验啦」,估计应该近期就要正式发布。

微博

这些预热信息,无一不在暗示 vivo Vision 发布会的逼近。

vivo Vision来了!迈向机器人战略的一步?

事实上,这不是我们第一次知道甚至见到 vivo Vision,早在今年 3 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vivo 就已经展示过这款混合现实头显的外观设计。而在去年底的采访中,vivo 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就透露了:

vivo 的混合现实团队已扩展至 500 人规模,并计划于 2025 年 9 月在全国十几个城市推出高保真原型机体验。

vivo

不过 vivo Vision 的外观设计很难不让人想到 Apple Vision Pro,包括外接电池和旋钮的设计。但与此同时,在苹果 Vision Pro 因高价和缺乏刚需场景而饱受争议的背景下,vivo Vision 的命运同样发人深思。

而从 vivo 的多次回应来看,vivo Vision 的目标并非只是做一款「炫技」的 MR 设备,而是作为迈向机器人场景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瞄准的也是更贴近用户日常的落地场景——从娱乐影音到空间办公,甚至与 vivo 正在孵化的家庭机器人生态深度结合。正如 vivo 在今年 3 月新闻稿中提到的:

依托于 vivo『蓝科技』在 AI 大模型与影像领域的十年深厚积累,叠加自研混合现实头显积累的实时空间计算能力,vivo 将会聚焦孵化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同时主攻消费级市场,聚焦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

这也让 vivo Vision 推出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超出混合现实头显,更可能是 vivo 在空间计算与家庭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前哨。

从铺路到发布,vivo Vision 离舞台只差一步

vivo 对混合现实(MR)的兴趣,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早在 2023 年 12 月,胡柏山就在一次活动中提到,MR 是让机器人拥有强大空间感知能力的关键技术,并且透露「三年之内,vivo 会有 MR 量产产品上市」。

这番话,算是 vivo MR 项目最早的公开信号。而就在 4 个月后的 2024 博鳌亚洲论坛上,胡柏山还进一步揭露,vivo 将在次年(2025 年)——也就是 vivo 成立 30 周年之际推出 MR 原型机。后面的事情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款产品就是今年 3 月首次亮相的 vivo Vision,并即将举行发布会。

vivo

更重要的是,vivo 其实还官宣了新成立的机器人 Lab(实验室),进一步明确 vivo Vision 是 vivo 在空间计算与机器人领域布局中的「前哨」,也是渐进突围、沿途下蛋的「阶段性结果」。

但回到产品本身,vivo Vision 到底是怎样一款混合现实头显?又和 Apple Vision Pro,三星与 Google 共同打造的 Project Moohan 有何不同?

目前来看,vivo Vision 的外观确实很接近 Apple Vision Pro,整体造型也接近滑雪护目镜,并且采用类似的遮光罩和单圈绑带设计,机身多处都采用旋钮设计。包括前面板,也用了一体式黑色面罩,并且配备比较密集的摄像头和传感器。

vivo

从拍摄的照片来看,虽然看不清传感器,但至少可以看到正面 4 颗摄像头、下方 2 颗摄像头。正面 4 颗摄像头应该主要支撑 VST 彩色透视的实现以及空间视频的拍摄,下方 2 颗摄像头则大概率意味着 vivo Vision 将支持无手柄的纯手势交互。

对比一下,Apple Vision Pro 和三星 Project Moohan 底部也都有 2 颗 SLAM 摄像头,但正面还有 10 颗不同摄像头和传感器。

苹果

而据韩伯啸表示,vivo Vision 在佩戴感受上和 AirPods Max 差不多。按照苹果官方提供数据,AirPods Max 的重量在 384.8g,Vision Pro 的重量在 600-650g(依遮光罩和头带的配置不同有差异)。当然,实际体验不能只看官方人员的评价,不过比起 Vision Pro 更轻应该是大概率的。

另外在电池上,vivo Vision 也一样采用了外接电池的设计,不过考虑到 vivo 作为国产手机在电池技术上应用,至少我们可以期待 vivo Vision 能够提供能量密度更高的外接电池,在容量/能量超过苹果的 3166mAh/35.9Wh。

至于在系统和生态,vivo Vision 并没有透露是否搭载 Project Moohan 同款的 Android XR,但大胆推测一下,考虑到 vivo Vision 属于「蓝科技」旗下,也可能采用 vivo 自家的蓝河操作系统。不过芯片方面,大概率还是要采用高通的骁龙 XR2+ Gen 2。

另一方面,叠加 vivo 已经铺好的其他「蓝科技」能力——自家大模型、十年影像算法、以及和手机的天然协同,也更有潜力将混合现实从「单机体验」延伸到「手机—机器人」的场景串联。事实上,这可能也是 vivo 差异化的关键。

vivo X200 Pro,雷科技

相比 Apple Vision Pro 的核心是先锋体验,定位「空间计算时代的首款旗舰」,但高昂售价和场景稀缺让它在市场上遇冷;Samsung Project Moohan 更像是 Android 阵营的技术样板,肩负平台展示与生态启动的使命,短期内未必追求销量。vivo Vision 则是将 MR 与家庭机器人绑定,试图通过娱乐、办公、家庭等多元场景建立刚需,并把它当作通向机器人时代的阶段性成果。

这意味着,vivo Vision 在定价、场景规划和生态联动上,可能会走一条与苹果截然不同的路线。

当然,一切前提依旧是透视质量、交互命中率与佩戴舒适度要过线,否则无论哪种场景都是空谈。而就目前来说,vivo Vision 还有更多信息有待揭晓,比如屏幕分辨率、刷新率、眼动交互等等,更遑论是具体的功能和体验,都要等正式发布或者后续揭晓。

vivo能否解决苹果Vision Pro面临的问题?

今天来看,Apple Vision Pro 可以说给了行业一堂「上限体验、下限市场」的课:极致的彩色透视与自然交互,换来的却是高价、重量与场景稀缺的三连锁。但它不是不好,而是好得太昂贵、太重、太难解释日常价值——大多数人很难回答「每天为了它多带一斤重,究竟换来什么」。这正是「尴尬」的根源:

技术领先与主流消费的预期错位。

vivo Vision 有没有可能走出另一条路?关键看它能否同时满足三件事:过线的体验、清晰的场景、可接受的门槛。先说体验。MR 的体感上限,几乎被 VST 的清晰度与延迟、交互的命中率与学习成本、以及佩戴舒适度所决定。

vivo Vision 的外形与交互范式显然「向 Apple Vision Pro 看齐」,这在方向上是对的,毕竟要追求自然手势与旋钮调节的「可控沉浸」。如果像韩伯啸暗示的那样,体感重量更接近 AirPods Max 而非 Apple Vision Pro,那么在长时佩戴这件事上,它就有了第一张牌。

微博@vivo韩伯啸

再叠加更稳的重心分配与更安静的散热,用户才可能从「尝鲜 20 分钟」迈向「戴够两小时」。反过来讲,若 VST 延迟、手势命中与佩戴感「三件套」任何一项不过线,产品就容易因为无法满足市场要求,被「拉回展台」。

再看场景。Apple Vision Pro 的现实困境之一,是缺乏「每天都要用」的理由。vivo 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把 Vision 当作家庭入口与机器人前哨同时推进:一端连手机与本地内容(照片、文档、通讯),一端连家庭设备与未来的家用机器人。

这种「从家里开口子」的路径或许是更务实的。客厅娱乐与空间办公并不新鲜,但当它与家庭 IoT 的状态叠加、与手机的资料流转无缝衔接、与机器人共享同一套空间认知时,MR 才可能从「单个产品」变成「家庭助手」。这点上,vivo 宣布在多个城市提前铺体验馆的做法也有价值:

让用户先感知「戴上会发生什么」,而不是在发布会视频里想象。

最后是门槛,Apple Vision Pro 的高价把人群截断在极少数「信仰+预算充足」用户。vivo 如果能把定价压到更接近高端手机/轻薄本的区间,配合线下试戴、镜片适配、外接电池可拆换等服务细节,或许能被更多用户所接受。

这样来看,vivo Vision 能否解决 Apple Vision Pro 留下的市场疑问,还是存在很多的未知数。不过至少,vivo 拿着一串更现实的钥匙:更轻的体感目标、更偏家庭的场景组织、更贴近本地生态的联动,以及更接地气的渠道与服务。而真正的「分水岭」会落在几个硬指标上——VST 的观感与延迟、手势/眼动的命中率、整机体感重量,以及定价。

如果这几项给出有竞争力的答案,vivo Vision 有可能把 MR 从发布会上拉到很多的客厅;如果没有,哪怕外形再像、话术再对,可能也难逃重演 Apple Vision Pro 的失利。

标签: 机器人 体验 场景 家庭 空间 图片 现实 技术 来源 手机 苹果 产品 命中率 手势 生态 时代 领域 前哨 线下 外形 会落 旋钮 概率 官方 阶段性 用户 原型机 眼动 传感器 重量 办公 摄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