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学研
你敢相信吗?10万块就能让机器人给你生娃,全程不用产检,不用忍受孕期折磨,更不用硬扛生产时的剧痛。
你只需刷卡买个“孕育机器人”,就能在十个月后迎接新生儿的到来。
最近,深圳卡伊瓦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其峰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正在研发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声称能让人形机器人替代女性,完成从怀孕到分娩的全流程。
听起来很炸裂,但细究起来,还真经不起推敲。
PART.01
噱头大于未来
张其峰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2014年回国后不久,就创办了自己公司从事机器人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目前公司主营产品是送餐机器人,同时涵盖迎宾机器人、人形表演机器人等。
孕育机器人算是张其峰的新项目,技术原理其实是把“人造子宫”(孕育箱)塞到机器人肚子里。
不同于传统的试管,孕育箱相当于早产儿保育箱的升级版,能控温、供营养、排废物,还能支持人类胚胎从零到出生,全程在机器里“长大”。
至于外面那层“仿人类女性”的外壳,实际上就是套壳,最重要的作用是降低人类的心理负担,至于未来可能模拟胎动、宫缩等动作,对胚胎发育也起不到实际帮助。
在张其峰口中,这个“机器人老婆”是能通过正常的性行为受孕的,人类还可以体验到造人过程。
听到这,花朵小编相当疑惑。类似功能我们在情趣机器人身上已经看到过,但众所周知,胚胎需要精子和卵子结合,如果真如张其峰所言,只有男性提供精子,那么机器人的卵子又从何而来?是从女性身上提取吗?还是人造卵子?要知道,取卵对身体的伤害可不小。
对于这点,张其峰在采访中没有详细说明,希望后续能有解答。
跳过这点,全球孕育箱成功案例似乎还停留在动物阶段。比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去年就完成了第四次“去ECMO化人造子宫动物实验”,胎羊在母体外存活达90分钟,为世界首例成功案例。
全程在机器里长大的人类胚胎真能克服胎盘代谢、神经发育等难题吗?可能要画个问号。更关键的是,机器人必须十个月不出任何故障,这对系统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给孕育机器人设计成人形,反而增加了摔倒等风险,参考现在主流人形机器人还不是那么协调的样子,究竟让不让孕育机器人具备行动能力,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
现实问题是,一旦出了问题,责任又该由谁承担,厂家、医生还是家长?目前没人能说清楚。
PART.02
机器人真的能解决生育焦虑吗?
这个消息一出,还是有挺多人欢呼的,认为产品能解决他们的痛点。
张其峰也认为孕育机器人的潜在用户是子宫功能障碍/不孕不育的女性、不想结婚但想要孩子的单身人士、同性伴侣、想躲过孕期辛苦的女性等。
不可否认的是,代孕不合法的大背景下,如果孕育机器人合法合规,确实能解决不少人的问题。
但当前中国生育率下滑的根本原因在于“养”,而不是“生”。
以广州为例,无论生产前的孕检,还是生产(顺产/剖腹产)时的花费,正常公立医院生产医保报销后基本不会超过3万元(特殊情况除外)。而孕育机器人初期售价大约在10万元左右,后续孕育胚胎所需营养是否需要额外花费还是未知数。
网上都在吐槽当代年轻人不愿意生娃,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压力大,手头不宽裕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愿意花这个钱买机器人。
按照已知消息,这或许又是个“有钱人不需要,穷人用不起”的玩具。
哪怕真的价格普惠,配套立法未完善前,很难想象伦理跟不上科技会是什么样的地狱场面。
谁才是孩子的母亲?有没有可能催生“定制婴儿”产业?这些都是潜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但用来干什么,全看人心。未来它有可能帮助那些无法怀孕的人圆梦,也可能被资本利用,制造新的不平等和道德困境。生孩子这件事,是否适合交给机器完成,还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