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ISC.AI 2025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上,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发表了一项引人注目的观点:2025年标志着智能体时代的开启,智能体将成为AI领域的主角,并将从当前的初级阶段逐步进化为智能体蜂群或集群形态。这一前瞻性言论迅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就在周鸿祎发表演讲的前几日,360集团已经抢先一步,宣布推出了“纳米AI多智能体蜂群”。这一创新技术将AI协作模式比作“蜂群作战”,成功实现了智能体从“单打独斗”到“群体协同”的飞跃性转变,彻底颠覆了传统智能体的工作模式。
据了解,“纳米AI多智能体蜂群”技术的发布,意味着智能体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系统协同为核心的新阶段。这一转变不仅引发了业界对未来智能体发展路径的深入思考,还促使行业开始重新评估智能体单体强化与构建智能体集群之间的优劣。
在ISC.AI大会上,360集团巧妙地借鉴了自动驾驶的分级体系,将智能体的发展划分为L1至L5五个阶段。这一分类体系清晰地界定了不同层级智能体在能力、协作性和自主性上的差异。
L1级智能体,作为最早一批的智能体,其功能类似于“聊天助手”,具备对话能力,但本质上仍是信息入口的延伸,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L2级智能体则进入了“工具逻辑”阶段,通过预设模块完成内容处理、格式转换等工作,但仍需人类后续参与,输出的结果只能算是“半成品”。
到了L3阶段,智能体开始具备真正的推理能力,能够在特定领域中完成目标规划、逻辑拆解和流程调用。然而,一旦任务跨越其知识边界或涉及多领域融合,就会出现协作断层,效率大幅下降。从L1到L3,智能体的进化始终沿着“个体强化”的路径前进,但单体智能的边界限制了其跨角色、跨阶段、跨工具链的复杂任务协同能力。
针对这一核心问题,360推出的“纳米AI多智能体蜂群”给出了结构性回应。与当前普遍强调“个体能力”的智能体系统不同,“蜂群逻辑”的出发点是“协作能力优先”。通过结构化指挥机制,实现多个智能体之间的灵活拉群、嵌套协同,从而完成高复杂度工作流。
这一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入了“蜂群协作框架”的全新机制。每个智能体不再是被动执行的子程序,而是作为任务流程中的独立参与者,在统一目标指挥下,扮演具体角色,分工协作。例如,在自动生成短视频的任务中,脚本生成、分镜设计、素材调取、配音配乐、剪辑调色等不同的智能体会协同完成任务,实现“团队产出”。
据360数据显示,“纳米AI多智能体蜂群”已能实现连续2小时执行超1000步任务不中断,消耗token超2000万。这一强悍能力的背后,是其拥有行业领先的多智能体蜂群引擎,该引擎支持无限工具调用、无限上下文长度,能够执行无限步骤的超级任务。
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对此评论道:“周鸿祎借用自动驾驶领域的L1到L5分级体系来描述智能体的发展阶段,非常有启发性。一方面帮助大众理解了技术进展的层级,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当前智能体真正的问题所在。”
在智能体行业普遍关注模型能力和插件生态时,360却选择了“协同调度”这一被忽视的路径。这一选择并非一时兴起,而是360长期“系统思维”的自然延伸。回顾360的发展历程,从首创免费杀毒到推出360安全大脑,其核心能力一直是面向组织级需求的结构性应对体系。
多智能体蜂群技术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还已经开始在360的多个产品线中落地应用。从视频生成到带货翻译、行业分析、知识总结等实际应用场景,360将蜂群能力嵌入多个C端与B端产品中,让每一套蜂群协作模型都以“任务包”的形式服务于终端用户。
周鸿祎在演讲中指出:“智能体和我们找的数字人一样,能力平庸且存在任务倦怠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多个不同专业的智能体进行协作,多智能体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360选择在ISC大会期间发布“纳米AI多智能体蜂群”,不仅是一次技术宣布,更是一种产业立场的声明,即360要用协同智能体系统定义AI时代的“组织级生产力工具”。
市面上大多数智能体仍停留在“单人作战”的思路里,而多智能体蜂群的核心思路则是构建系统层的分工逻辑与调度机制。这种差异不仅是执行效率的优化,更是战略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