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的商业帝国,巨量是根——不只因为它能赚钱,更因为它撑起了字节的用户飞轮。”
作者丨董子博
编辑丨林觉民
在字节的无数高管当中,与巨量引擎有渊源的人太多——而张超,是其中很特殊的一个。
番茄小说和红果短剧,两个近 2 亿月活的产品,就足以让张超在内部享尽鲜花和掌声。而 5 月底,抖音集团官宣成立“短剧版权中心”,把抖音内循环的短剧和红果兵合一处——两股势力合流,执剑人还是张超。
张超
传闻中,合并后红果的人直言部门突然多出了不少工作、职责重复的同事,劳动力甚至有些过剩,堪称“甜蜜的烦恼”。
张超,1984年生人,清华毕业。几年间,他从头条创作者生态的一个“小领导” ,到韩尚佑之外又一个超年轻的“5-1 太子”,张超的晋升速度堪称字节内部传奇。
平步青云,张超能有今日,个人能力当然过硬,但如果忘了张超背后的“助力”,也自然无法窥见字节产品今日新增长的全貌。
这个助力,就是让字节引以为傲的巨量引擎。
这个被字节视为 “根基” 的商业化系统,不仅为张超输送了精准的用户画像、高效的投流能力,更在张超每一次 “赌赛道” 时,用 9 亿日活的流量池,给他最关键的用户洞察,最高效的投放策略。
今天的字节,谈到的无论是商业化收入,还是新产品的用户飞轮,都躲不开巨量引擎——它不光为字节的商业化全域带来了巨额流水,更以“用户飞轮”给了字节持续产出超高增长产品的机会。
谁在给字节赚钱?今天先谈谈字节的巨量引擎。
(谁在给字节赚取泼天财富?巨量引擎之外,直播、电商在字节的商业帝国中,又占了怎样的位置?系列选题正在写作中,欢迎添加作者微信:william_dong交流八卦,分享认知。)
01
王奉坤和杨希旺,搭起字节广告系统的台子
百丈高楼,硬在基础;字节的万里商业帝国,也当然有其根基。
巨量引擎,托起了字节基于“用户飞轮”的商业生态。无论是涨势迅猛的直播,还是今天战火正烈的电商,某种程度上,这些都可视为字节这棵“大树”上结出的商业化“果实”。
而多年前,在张利东的支持下,字节首推的信息流个性化推荐广告,正是巨量引擎,乃至于字节今日商业化的源流。
当时,全球范围内,广告系统只有几家的模式相对先进。在中国,广告做得最好的还是微博。
当时微博的问题,是营销号太多,文章里面安排抽奖,但前提是必须订阅,时间一长,用户就会厌倦。
在微博,海量的信息,和精准的广告推送形成了最根本的矛盾。
“微博没有信息增益,没有信息组织——推特也不例外。”一位了解早期广告系统的人士如是说道。
在字节广告的故事里,首先出场的是两个人物,一个是张利东,一个是杨震原——他俩,前者是商业化的鬼才,后者是技术上的专家,字节广告系统的故事,要先从他们两个人的加入开始讲。
2012年,初建字节的张一鸣,正为销售的事情发愁。最早在酷讯,张一鸣主要任务是见客户。后来创立了字节,张一鸣前两年时,可能一年就花一天时间,见两三个客户,虽然商业产品——比如广告系统、广告审核、客服——张一鸣有所过问,但销售基本不管。
为了找一个商业化的全才,张一鸣从代理公司、新浪、平面媒体等诸多平台辗转,与很多人交流,后经人推荐,2012年底,才认识了当时的张利东。
张利东
作为字节商业化的“总舵手”,张利东初到字节,就是来统筹商业化的相关工作,参与大小工作无数,甚至用户调研也是主力之一。而他也不辱使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给字节带来了两份“大礼”。
他先是成建制地挖人,广揽销售和代理商的贤才;之后,张利东又从某大厂拉来了不少客户资源,还顺便搭起 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不少系统,给字节的起飞挂上了高速档。
张利东来到字节,张一鸣把他安排在了自己工位的对面——张一鸣习惯把重要的同事安排在身边,方便随时交流。
而当时坐在张利东身边的,就是统筹着字节技术体系的杨震原。
杨震原
关于杨震原如何加入的字节,坊间故事早就不少,文中就提到过,张一鸣的求贤若渴,廖若雪的浅尝辄止,杨震原对张一鸣的心悦诚服,再到后来朱文佳等人的天下归心——杨震原的加入,正是字节把技术体系建立起来的转折点。
(篇幅受限,了解更多消息请添加作者微信:william_dong,聊一点“播不了”的天。)
尽管张利东主管商业化,但要做搜索、广告、推荐系统,最开始时本质上技术问题,于是都被归到了杨震原的 Data 部门。
在杨震原旗下,让广告系统“从无到有”,乃至于为巨量引擎奠基的功臣,是王奉坤。
相比今天巨量引擎的“扛把子”刘小兵,手下精兵数千人,技术和商业双料好手;字节广告的早年主创王奉坤,更擅长从零到一地搭建体系,从早期的数十人规模,在几年内把团队扩到四五百人,精于拓荒。
彼时,字节跳动旗下,只有今日头条一个产品扛旗。王奉坤北航毕业,从网易有道加入时,身上还挂着皮皮虾 App公司的法人身份,工程造诣颇高,在杨震原 Data 部门的麾下,任头条广告系统的工程负责人和后台数据负责人。
据张一鸣本人说,王奉坤是字节广告系统的第二、三号工程师,最早期还有一位姓刘的老员工。王奉坤来了之后,除了之前的一号员工,字节还调了一人兼任,就这么 2.5 个战斗力,整个拉起了广告技术部的前身。
3年后,王奉坤的团队中加入了杨希旺——此前他是微信广告技术负责人,离职后加入字节,担任广告算法负责人。
杨希旺加入时,字节的算法团队更少——团队规模仅十人,但人才密度奇高,论技术全是个中好手。
回国前,杨希旺一直在美国 Facebook 供职,对老东家的体系如数家珍。来到字节后,杨希旺便着手推动算法团队学习 Facebook 的模式,引入了 VCG 的竞价体系,这才一手搭起了字节的广告算法体系。
之后数年间,杨希旺推行的 Facebook 模式在字节广告体系里,一直被奉为圭臬。
但随着时间过去,Facebook 逐渐开始展现疲态,谷歌却一直高歌猛进——后来接管字节广告的刘小兵,便是后者算法模型的拥趸,给字节的广告体系带来了新的模式,不过这个一会再讲。
在早期,王奉坤和杨希旺是字节广告,乃至全公司上下的肱骨之臣,早期在今日头条连年营收翻番,把今日头条的广告收入做到了 100 亿往上,与另外一边的推荐引擎组的大才——朱文佳、项亮一样,都是杨震原手下的干将。
王奉坤和杨希旺,帮助字节把广告系统的台子搭了起来;日后驱动着字节帝国崛起的巨量引擎,也正是建立在广告系统这个坚实的底子上。
02
谁把巨量引擎扶上正轨?
字节广告系统——乃至字节全公司——的下一个历史关键点,巨量引擎都是绕不开的一个节点。
有消息称:今天,巨量引擎一年大概有 6000 亿以上的收入。
作为巨量引擎旗下的广告联盟,穿山甲在 2022 年时,市场份额就占到了 55%,不仅帮着字节整合内外流量,高速完成素材审核,支持电商的快速转化。
字节的广告业务又登上一个台阶,成功进化为巨量引擎,在这个故事里,刘小兵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角色。
刘小兵
2018 年,巨量引擎的大幕还尚未拉开,杨希旺也从广告算法被调往电商。
刘小兵刚刚来到字节时,却并非直接负责广告业务,而是在杨震原麾下负责机器学习中台,后来一步步从支持广告、到兼管广告,逐渐变成了广告业务的负责人。
在字节,刘小兵的技术没得说——他的故事,雷峰网的《中国广告引擎简史》介绍过。北大毕业之后,刘小兵第一站是在腾讯做广告,和王益团队一起开发广点通。后来,刘小兵又从 360 辗转到了美国雅虎,随后到了谷歌工作,负责 Tensorflow 在谷歌广告的应用,也涉猎过大模型的研究和开发。
刘小兵的技术,强在他的“内功”——也就是底层的能力。底层能力很强,无论在上层做广告还是推荐,都可以手到擒来。
当然,字节对刘小兵也是求贤若渴,进到字节就是 5-1 的超高规格待遇,算得上在字节技术线的顶级。
刘小兵加入之前,字节的推荐、机器学习平台等内容都在杨震原麾下,一个名叫“头条推荐”的组,而之前字节的机器学习框架,还并不很好用。刘小兵在字节的旅程,就是从机器学习平台开始的。
在头条推荐组,刘小兵用他在谷歌时擅长的 Tensorflow,重新搭建了一套分布式的机器学习平台。
当时,刘小兵麾下兵分两路,一路人马负责编写框架,一路人马负责利用框架训练模型,把头条、点击率、广告等等关键业务模型全部跑通,给业务带来不少助力。
后来,刘小兵从机器学习中台带队,进军广告业务,一方面是在技术底座的建设上,有卓越战功,从底层向上延伸到广告,技术上也一脉相承;一方面是广告业务还分属杨震原旗下,人事的链路上也顺理成章。
而对于刘小兵来说,这个工作调动却并不简单。开始时,抖音广告和头条广告的算法团队,对刘小兵的团队并不全然接受——新团队进入老业务,两边相互竞赛几乎蔚然成风,拼谁的功能做得更快、谁先上线。
在这样的竞争中,刘小兵团队牵头做的算法,对商业化效果提升立竿见影,也就顺理成章地升职负责整个商业化技术,机器学习中台就交给了项亮管理。
在商业化技术团队,王奉坤从 2019 年开始,就离开了字节商业化团队,转而负责字节的房产业务。之后的商业化团队负责人,先后是今日头条前商业产品副总裁刘思齐,和优酷集团的前副总裁周盛。
同是 2019 年,巨量引擎上线,一举囊括头条、抖音、火山、穿山甲等体系,以“Trigger(激发)-Action(行动)-Sympathize(共鸣环)”为模型,创新性地将转化路径缩短,并以用户价值的逻辑,推动字节商业化的齿轮。
N 年前,张一鸣对广告业务模式深刻的观察,终于在巨量引擎上进化到了更新的等级。
刚刚提到的刘思齐和周盛,也先后担任过巨量引擎高级副总裁,主导巨量引擎的发展。
巨量引擎发布大会上的刘思齐
从王奉坤到刘思齐、周盛的变化,背后是字节商业化团队的汇报关系,从杨震原到张利东的变化。
然而,如果说更懂增长的张楠,是字节的“未来”;那么负责商业化的张利东,就是字节的“现在”,是“给字节赚钱的人们”当中,不可或缺的“设计师”角色。
但刘小兵能在巨量引擎的体系里留下来,当然有理由。
一方面,刘小兵加入商业化团队,技术实力是他的立身之本。在他之前,TikTok 只有销售,并没有产品工程师。正是刘小兵来了,招了一个韩裔美国人工程师,TikTok 才搭起了工程师团队。
一方面,是刘小兵虽然技术过硬,却不似行业里太多人一样恃才傲物,不止巨量引擎内部,刘在公司上下左右风评很高。
一方面,刘小兵也成功踩上了字节“产研运结合”的步点,这也让他从原来的纯研发站位,一步步地变成了字节又一个全能型的业务领头人。
在张利东和刘小兵的带领下,字节不仅在电商广告上,取得了不错的商业化成绩,技术上更是持续地进步中,传说广告部门还因此优化了不少冗员,这也是技术进步给字节带来的红利之一。
今年 4 月,有媒体爆出,刘小兵正式接手了 TikTok 的全球商业解决方案团队,常驻新加坡,向张利东和周受资双线汇报。
尽管现在,刘小兵已经一手揽起巨量引擎在国内外工作,但相比国内已经趋于稳定的战局,刘小兵的精力,主要还是放在海外。
海外广告,有深谙此道的分析师向雷峰网分享,字节今年大概也能有大概 10% 的增长。
分析海外的广告平台,Meta 和谷歌一个北美的 DAU 一年能变现 200 亿,而字节在北美一个 DAU 一年下来只能变现 30-40 亿。
成立于 2004 年,Meta(当时还叫 Facebook)最初十几、二十多岁的用户,今天已经到了 30-55 岁,成为了付费能力最强的中坚群体——无论衣食住行,还是金融教育等行业,这类人群都是广告主最愿意竞价的“兵家必争之地”,当然能给平台提供巨额的广告收入。
而今天字节 TikTok 的用户,一半以上都是未成年,消费能力很弱,竞价自然便宜,DAU 的转化也就更低。
这位分析师说:“20-30 岁的人‘好骗’,但付费能力弱;30 岁以上的人不好‘骗’,但付费能力强得多。”在这个法则下,广告平台也就大多走了这样一条路线——前 10 年靠产品吸引高粘性核心用户,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再靠广告变现。
Meta 如此,Snapchat 如此,字节的抖音和 TikTok 亦如此。
然而,这条路也有“终点”:十年后,当 Meta 的核心用户进入了 40-65 岁的圈层,付费能力虽然在,但付费意愿却会显著下降。
但在这个周期,TikTok 的用户却会进入付费的“当打之年”。Meta 在广告业务的“此消”,和 TikTok 的“彼长”,一定程度上是可见的。
“这么看,TikTok 广告收入 30%-50% 的增幅,至少可以维持 3 年。”这位分析师如是说道。
(广告业务突飞猛进,而电商的战场,字节的突破点在哪?欢迎添加作者微信:william_dong了解更多信息。)
而要走上这条路,刘小兵在 TikTok 的广告业务上,也有问题必须解决。
有了解 TikTok 的人士向雷峰网爆料称,TikTok 之前曾在日本抽取了 10 万个用户的样本,测试之后,发现 60% 的用户画像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如此,无论是广告竞价,还是主动推送,TikTok 都很难做起来。
不同于 Meta 和谷歌,TikTok 并不是一个实名制的平台。相比两个“前辈”横跨社交、邮箱、视频、办公等场景,TikTok 也缺乏一个宽广的产品生态,来为用户的画像交叉校准。最后,TikTok 上大量的未成年人,由于当地法律,巨量引擎也很难收集到他们信息。
对此,TikTok 广告采取的方式,是最纯粹的“猜你喜欢”——完全依赖用户的兴趣画像,而非按照他们真实的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标签进行分类。
然而,人的兴趣终归会变,收集兴趣画像、调整模型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猜你喜欢”的方式看上去,有点像是对 TikTok 先天和后天缺陷的“妥协”,但长远来看,也未必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如果只看到,广告系统给字节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而忽略了用户飞轮带给字节的长期价值,某种程度上,你看到的并不是字节巨幅商业版图的全貌。
令人艳羡的收入,只不过是字节广告系统这个“金矿”中,被挖掘出来的第一块金子——而这个巨大的金矿中,或许还藏着,字节在下一个时代持续增长的又一个“曲线”。
03
番茄和红果,字节广告挖掘出的两块“金子”
之前提到,广告系统为字节带来了一个高速运转的用户飞轮,但除了以转化创造收入,这个飞轮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一个关键的数据,可能许多人至今都没有概念:在巨量引擎上,统计激活了超过了 50 亿台的智能机——而全中国手机的出货量不过 70-80 亿台。
据接近字节的人士透露,巨量的日活跃量大概 9 亿以上,月活跃约 11 亿,是中国仅次于微信的产品,但用户在巨量上——包括抖音、头条、抖音极速版等——留存的时间,相比在微信上要更长。
互联网圈子里流传着一个“暴论”:巨量引擎拥有大量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信息,用户画像甚至比背靠腾讯生态的“广点通”还要准。
如此,字节不仅拥有着对大量用户的理解,并且可以根据对市场的洞察,设计更符合用户习惯的产品;更能引导用户流量,在新产品中形成新流量池,拓展新的流量循环。
简单来说,就是字节更有可能制造出下一个——甚至无数个——爆款互联网产品的机会。
在这个逻辑下,背靠巨量引擎,字节孵化除了懂车帝、住小帮这样在对应领域一呼百应的产品。
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无需争议,是张超手下的番茄小说,和红果短剧。
来到字节之前,张超也是产品出身,他待过许多公司,在神策数据做了 3 年多的 BP。而到了字节,他也在豌豆荚、TikTok 当中辗转了一段,和张楠(男)关系不错。
和阅文的前任掌门程武一样,张超也是网络文学的爱好者,在网文圈混迹了将近 10 年,做头条号创作者生态,很多内容也和网络文学搭边,同样向张利东汇报。
(张超的故事,讲到这里还完全没讲完,雷峰网正在策划“字节能打的少壮派”系列选题,欢迎添加作者微信:william_dong获取更多消息。)
谈及张超,一个和他相熟多年的圈里人评价他道:张超擅长深入浅出地解释技术术语,对技术和产品的边界感很强。
最近,张超在真格基金还做了两次分享,主题一次是大模型,一次是 Deepseek,反响都不错。
回到 2018 年,当时行业最火的赛道,除了在线教育,就是免费网文。市面上,阅文和掌阅,都是收费的模式为主。
字节并不是第一个注意到这个机会的公司。当时,趣头条做了米读,市场上还有连尚、七猫等等免费阅读平台,月活都突破过 2000 万的峰值,日活也达到了千万的量级。
彼时每天,免费小说类的产品,每天在巨量上都有巨额投放。亲身感受到行业的热度,张超眼疾手快地立了项,字节内部才有了“番茄小说”的番号。
给番茄小说做冷启动,投流是必经之路。字节给番茄投流,背靠的是抖音,所以广告素材不能投图文,只能是视频——把网文的精华片段浓缩成一个脚本,重点就是简单粗暴,这也是日后短剧的前身。
“十六年之期已到,恭迎龙王回归!”
光是看到这句台词,就很容易联想到当时铺天盖地的广告素材。当时,一条广告素材的成本大概在 5000-10000 块一条,时长在 30 秒到 1 分钟。
后来借助梗图火起来的“歪嘴龙王”,字节也合作过,一条视频成本才花了 8000。
后来的番茄,就开始了野蛮生长的高速发展期。行业里的前十名,除了背靠腾讯的阅文,字节要么投资要么买,在几年内风卷残云,几乎一统天下。
手上有了版权,再借助巨量引擎筛选用户画像、完成引流——番茄之于七猫等竞争对手,无论是获客成本,还是变现效率,几乎成降维打击。
然而,在字节内部评价中,张超在番茄上的战功,最多只是“中等偏上”。毕竟免费网文的赛道上,张超只是后来者,是站在内容生态巨人的肩膀上。
番茄小说的成功,不是开创,而是跟随;是“前人栽树”之后的“后人乘凉”。
短短几年后,张超在红果上的第二次成功,就再没人有置喙的余地。
2022 年,短剧市场开始发热。张超也开始入局,在字节内部孵化一个付费短剧的产品。
短剧的拍摄不是问题,先前团队为网文广告拍摄的素材,都相当适配短剧的形式。
当时,短剧的问题还是商业化。和之前做番茄一样,张超还是钻进了巨量引擎。
当时,短剧行业投流大盘,一天也是一个亿,其中 7000 万在抖音,1000 万在快手,1000 万在广点通——学习短剧的用户画像,巨量引擎还是最权威的平台。
而等免费短剧的机会,张超等了两年——一方面是学习用户的画像;一方面是等待内容供给的市场规模,只要行业攻击能达到数万部,靠插入广告的 IAA 玩法,才能实际生效。
2022 年,等待着一个机会的张超,还意外地撞上了,抖音广告和微信小程序打通跳转。
两家中国互联网巨头在广告上的和解,给了依靠大 DAU 的免费短剧平台更多操盘流量的机会。
一年后,红果上线,团队规模快速突破了 1000 人,投手占约 300 人,剪辑和编导各占约 100 人,产品经理、技术、功能等团队大概 400-500 人,从导演到演员、从摄影到录音、灯光美术服道化其余全部外包。
快速增长的免费短剧业务,让张利东也视若珍宝,张超也成了字节现下的又一个“红人”。
一段时间前,抖音自己的内循环短剧团队,也被并入了张超的麾下,甚至还引发了不少人员职责撞车的小型“阵痛”。
抖音的内循环短剧,DAU 也有大概 3000 万,较之 DAU 大概 8000 万的红果虽然不到一半,但用户的转化数据却比红果好了不少,收入也少不了多少。
视频内容的战场上,字节在西瓜视频上吃过败仗。这次兵合一处,更说明了张利东对于张超的信任,与字节对于短剧内容的坚决投资。
04
结语
巨量引擎,不仅支撑着字节商业化的现在,更贯穿了这家公司的过去和未来。
说字节是一家内容公司,它缺乏自建优秀内容的基因;
说字节是一家娱乐公司,它旗下产品覆盖繁多场景,又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说字节是一家电商公司,它当下的电商业务又严重依赖广告和其他业务,独木难支。
而说字节是一家广告公司,虽然不免以偏概全,但或许争议最少。
“谁在给字节赚钱”,能写的英雄好汉太多——但巨量引擎的这些人们,少了他们,就绝不会有字节的今日。
从杨震原、张利东,到王奉坤、杨希旺、刘小兵、张超……他们的背后还有无数人,有无数的故事可讲,篇幅所限,无法一一涵盖。
相比电商和直播业务,巨量引擎和广告,更像字节的“贤妻良母”——既能稳定持续地产出营收,还能持续孵化新业务新产品。
巨量引擎的高地一日不丢,字节的根基就一日不倒。
(谢谢你读完这么长的文章,字节的巨量引擎篇告一段落,后续直播和电商的故事仍然不少,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系列,或添加作者微信:william_dong分享认知,交流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