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奶茶店开遍全国,面包店活不过三年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IC实验室 时间:2025-07-30 16:31:25


当一个行业里,任何玩家都只能喋血狂奔,任何公司都无法安全地赚到钱,相对领先者也可能在下一个瞬间原地爆炸,那整个行业的上下游,包括消费者,同样是无法得到安全感的。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年我们身边的面包店蛋糕店,总是莫名其妙就关门大吉了?

不管是走高端精致路线的网红店,还是走大众亲民路线的小作坊,哪怕是一些口碑很好的品牌,也总是无声无息地就消失了。

最近,著名的烘焙连锁面包新语(BreadTalk)就爆了个雷。

在成都,面包新语声称进行升级改造,实际上却关闭了当地所有门店。充了钱的储值卡用户无处消费,退费无门,只能上当地问政平台反映情况。

这也不是最近唯一一个暴雷新闻了。

前两个月,杭州的欢牛蛋糕屋也出事了,作为一个在杭州本地口碑不错,前几年还拿到过雷总旗下顺为资本的几千万美元投资的烘焙连锁,在发布了一篇告别公告后,原地暴死,留下一问三不知的员工,充了钱拿不回来的消费者,还有一批交了加盟费,如今血本无归的加盟商们。

过去几年烘焙行业的重磅倒闭事件,是一件接着一件。

美团统计过一组数据,全国烘焙门店,平均存活时长只有32个月,有超过一半的门店(57.7%)甚至活不过两年,而超过四年不倒闭的,只有不到四分之一(23.8%)。

这个行业,堪称修罗场。

这期内容,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做面包做蛋糕的烘焙店,总是动不动就要关店跑路。

01

做餐饮,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做鲜果茶的喜茶,花了好几年提升出餐速度都没做到;霸王茶姬只做最简单的茶+奶+糖,轻轻松松做到30秒一杯。

做炒菜的商家,想尽办法降低人工成本,炒菜机料理包,能上的科技都上了。做火锅的表示:啊,我压根用不上厨师。

做餐饮的公司,想要效率拉满,有时候得看你做的食物配不配合你。

烘焙,恰巧就是很难把效率提高的事情。

做过面包的同学可能都知道,这事儿特别麻烦。在中央工厂里,光是把面粉加工成冷冻面团或者蛋糕坯,中间就至少有9道工序,分别是:搅拌、基础醒发、分割、中间醒发、成型、最终醒发、烘烤、冷却、包装。

哪怕效率再拉满,这个流程也要一天才能完成。

毕竟酵母菌不是什么打工牛马,你再想让它快点发酵,它也不会听你的。

还没完,到这个阶段,还只是半成品。

这些冷冻面团和蛋糕坯,还要用冷链运输的形式,从工厂配送到各个门店。由门店的面包师傅根据标准的操作手册,把面团加工成不同的形状,有些面包还要加一些类似坚果、葡萄干之类的辅料。做完了以后,在门店的烤箱里烤制出炉。

当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还没呢。

最后还有装饰裱花的工序呢。那些新鲜的水果、精致诱人的奶油,都要等到最后,才和烤好的面包蛋糕完成合体,变成可以出售的商品。

这就问题很大了。

中央厨房里生产出来的东西,在别的餐饮品类里,只要在门店混合或者加热,走最后一两步工序就能完成,但烘焙店有太多工序只能在门店搞定。

被其他餐饮品类奉若神明的「工业化」、「供应链」建设,在烘焙店这里行不通。

02

而没有工业化,就没有规模化和连锁化。

数据显示,中国烘焙行业的CR5(行业前五名的市场占有率之和)只有10%。超过五成的连锁品牌,门店数都到不了20家,出不了本省甚至本市。

这也和烘焙的流程太过复杂有关。

太多的流程需要依赖门店的面包师和蛋糕师手工作业,如果强行采用加盟的方式扩张门店,员工培训跟不上,就必然会导致品质下降。

另外,供应链也不支持大规模的扩张。

目前国内的冷链技术环境下面包冬季保质期大概在5-7天,夏季3-5天,考虑到综合产品下的物流成本,基本是以200-300公里为半径进行周边产品物流的配送。

很多品牌不是不想进军广阔的全国三四线市场,奈何有心无力。

如果强行扩张,只能把很多原料辅料的采购加工权交给加盟商。

有了采购权,加盟商大概率是什么便宜买什么,既导致了品质的下降,也容易出现致命的卫生安全问题。

这件事上,面包新语就踩过不小的坑。

而像鲍师傅、味多美、好利来这种口碑比较好的,都采用的是纯直营模式,或者只允许少量内部加盟。

于是我们看到,在这个万店连锁辈出的时代,烘焙品牌里,门店数能超过1000家的屈指可数,目前还活着的品牌似乎只有好利来。

绝大多数品牌可能做了几十年,门店数还不如某些网红奶茶一天开的新店多。

03

门店少,则会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

那就是营销成本很大。

事实上,无论是面包还是蛋糕,中国内地人均烘焙食品的消费量其实是相当低的。

2020年,中国内地人均烘焙食品消费量为7.3千克。这个数据,别说和那些以面包为主食的西方国家有差距,就连同样以米面为主食的日本,消费量都是中国的两倍。

而韩国、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地区,人均消费量也都高于内地。

在中国,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把面包,当成可以和馒头、米饭、面条相提并论的主食,大部分人购买烘焙食品,都是为了解馋而已。

那么问题就来了。

一类商品,刚需属性越弱,复购率和忠诚度越低,越是需要用庞大的营销成本,不断提醒消费者。营销一停,订单就停。

为什么遍地都是网红蛋糕网红面包?因为你不是网红,大家干嘛要来吃你呢?

可见,烘焙是非常依赖营销来激发复购的。

那怎么激发复购呢?

在线下餐饮这块,有个很方便的做法,就是大量开店。

如果我们把营销,理解为在电线杆子上贴小广告。那么你开越多的店,就意味着你拥有很多的免费的电线杆子。

拿奶茶做个例子。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在全国范围开几千上万家门店,不止是为了促进销售。更是把每一家门店当成免费的电线杆子,当成专属的广告位。

只要店开得够密集,就能不断提醒顾客,你该复购奶茶了。

这就是线下商业的「电线杆子理论」。

但残酷的是,这条理论只对巨头生效,像烘焙行业这种门店开得不够多的,这个红利你就吃不到。

于是乎,烘焙品牌们只有三条路。

一、要么乖乖地砸钱去投放广告,吸引客流。

二、花大力气开发网红新品,并且隔段时间就推陈出新,目的也是吸引客流。

三、想办法让利降价,用折扣吸引客流。

前两条,比较适合那些有几百家店,门店至少覆盖了一二线城市的大品牌。

第三条,则是专门针对那些只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开了十几家店的中小品牌。

大家可能都发现了,越是中小连锁的面包店蛋糕店,越喜欢推出储值卡。什么充五百送五十,充一千送一百五的。

储值卡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把顾客绑住,保证复购,也是一种让利折扣。

但一家烘焙店如果太依赖储值卡,就会严重影响到利润率。

烘焙在整个餐饮领域里,不算是毛利率很高的,哪怕是龙头企业,大概也就不到50%。如果费者大量使用储值卡,哪怕平均折扣只有九折,也能把整体毛利率打到40%以下。

这15%的毛利,要付人工,要付房租,要付水电,纯纯是在刀尖上跳舞,很容易陷入亏损,然后拿着账上大笔大笔的预付款续命,并且给出更大的折扣,吸引消费者充值。

而折扣越大,毛利率就越低,就越不可能实现盈利。

最后的结果,那就是关张跑路了。

到这里,大家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烘焙连锁倒闭的新闻里,都有一群买了几百几千的储值卡,欲哭无泪的消费者们。

这就是小品牌们的悲哀。

04

但对于那些大品牌,这个行业同样是修罗场。

远的不说,光是2023年,就有一大批重量级选手退出江湖。

烘焙第一股,初代顶流克莉丝汀,困于公司内斗,产品长期没有创新,最后被时代抛弃。

被称为「新中式烘焙」双雄的虎头局和墨茉点心局,短暂火爆之后,迅速被年轻人善变的味蕾抛弃,加上模仿者层出不穷,最后只能凉凉。

主打牛角包,一度号称「在北京遇见明星几率最高的面包店」的牛角村,随着牛角包从网红品类变成大众品类,也逐渐式微,最终向银行申请了破产清算。

除此之外,过去四五年里退出市场的烘焙品牌,还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甜甜圈巨头唐恩都乐、掀起乳酪蛋糕潮流的徹思叔叔,上海本土老品牌宜芝多,深圳高端品牌昂司蛋糕等等等等。

如果加上那些还没彻底凉透,但也在大规模收缩战线的面包新语、多乐之日、85度C,这个名单就更加重磅了。

它们的死因千奇百怪。

有的死于扩张,有的死于不扩张。

有的一成不变最后过气,有的拼尽全力跟上时代,最后还是过气。

有的押注单一品类,最后随着品类落寞而落寞,有的选择全面发展,最后该落寞的还是落寞。

你甚至找不到一个固定的死法。

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个行业的门槛实在太低,消费者口味变化实在太快,而整个行业的工业化、连锁化的水平太低。还不足以让任何一个品牌形成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得到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

这也是商业世界的吊诡所在。

我们常说,垄断不好,垄断不利于充分竞争,垄断会损害消费者利益。

但当一个行业里,任何玩家都只能喋血狂奔,任何公司都无法安全地赚到钱,相对领先者也可能在下一个瞬间原地爆炸,那整个行业的上下游,包括消费者,同样是无法得到安全感的。

关注IC实验室视频号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来撩?

商业世界的有趣就在这里。

关注大众消费,互联网商业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见与观察。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