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的全球发展与治理:共赢与共治之路”论坛在上海阿里巴巴徐汇滨江园区召开。本次论坛聚焦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协同建设,倡导以“共赢”理念推动技术红利广泛共享,以“共治”路径回应跨国治理需求,促进人工智能开放、包容、普惠、向善发展。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发布了《从共识到行动:构建包容普惠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研究报告。报告系统回顾了过去一年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最新进展,强调国际社会正从理论探索向务实行动转变。面向未来,报告建议人工智能治理应秉持“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敏捷治理框架,建立大国间合作的“安全区”和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协作网络,推进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建设,确保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惠及全人类,实现技术创新服务于人类福祉。
“炉边对话”环节,由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主持。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顾问、前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中美人工智能二轨对话美方牵头人、美国微软公司前首席研究与战略官克瑞格·蒙迪(Craig Mundie)围绕未来人机关系、中美人工智能合作等主题作深入探讨。
论坛上,“人工智能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2025全球青年AI未来创新赛(AI for SDGs - 2025 Global Youth AI Future Innovation Competition)”正式宣布启动。本届大赛选择“生态环境与绿色转型挑战(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Green Transition Challenges)作为主题,联合国大学全球人工智能网络发起主办,联合国大学澳门研究所、北欧创新中心联合承办。
联合国大学澳门研究所所长黄京波说,人工智能治理的核心在于“包容性”——AI发展不应让任何一个人落后。她特别关注最脆弱群体在AI就业冲击与环境代价中的真实痛感,提醒如果忽视这些群体的需求,再精密的框架也将流于空谈。她认为联合国的最大价值在于促成各方共识,包括政府、民间、媒体、企业、个人等,最终把AI向善融入每一行代码、每一条法规,让每一次算法迭代同步转化为普惠机会与可持续未来,使AI成为惠及全人类的公共品。
本论坛汇聚了全球顶尖学者、政策制定者与产业领袖出席并参与研讨,现场参会人数近500人。论坛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官网、腾讯科技、搜狐科技、清华大学视频号等平台全程直播,线上观众超过50万人。来自联合国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英国萨利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百度、蚂蚁、微软、Stability AI等行业领袖,国际人工智能治理联盟等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并就人工智能全球发展与治理的共赢共治之路展开了深入而富有建设性的交流与碰撞。与会嘉宾分享了真知灼见,凝聚了宝贵共识,为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全球性挑战贡献了重要智慧和方案。
本论坛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指导,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主办,联合国大学协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联合主办,并得到了徐汇区新型工业化推进办公室、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