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时代周报 作者:傅一波
7月28日,暴雨倾袭之下,北京市郊铁路S2线、怀柔—密云线、通密线所有列车全部停运。
同时,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提醒请广大市民非必要不外出,企事业单位除保障城市运行、民生服务等外,非必要不要求员工到岗上班——这是自2005年北京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第三次发布红色暴雨预警信号。
事实上,自7月以来,刚从高温预警缓和过来的不少北方区域便遭遇强降雨。
据中国天气网报道,7月23日以来,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东北一带出现强降雨过程,且雨带位置较为稳定、累计雨量大,北京、河北等地还遭遇极端强降雨,夜雨特征明显。
央广网的报道中提及,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云南等地31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最大超警幅度从0.05米~3.48米,其中河北阜平降水量突破单日历史极值。
受暴雨侵袭的河北村庄 《新闻直播间》截图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年来极端天气引来的事件呈现多发强发态势。面对气象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愈加严重,如何预防,以及构建更贴近复杂天气的应对系统正迫在眉睫。
为此,时代周报独家专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试图梳理出极端天气为何频发,我们又该建立起怎样的预防机制。
以下是时代周报与许小峰的对话:
本轮暴雨有“点强、面广”之特点
时代周报:如何看待本次全国各地的暴雨现象,和往年相比而言,有什么样的特殊性?
暴雨后的河北涿州 图源:新闻截图
许小峰:对于这一轮的暴雨,总体上体现了“点强,面广”的特点。具体而言,与此前发生过的几场影响较大的京津冀大暴雨相比,或者是那种系统性、持续性极端暴雨相比,这次的暴雨在小范围区域更加集中,雨势很强,如石家庄北部、保定西部等地累计降水量突破400毫米,北京的怀柔、密云等地也降了特大暴雨,体现了降雨的极端性,对区域洪涝防范造成了挑战,增加了难度。
时代周报:如果把时间拉长一些,放到华北地区,6月份的时候先是高温,然后现在又暴雨,这算是极端天气的一种表征吗?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许小峰:确实是的,从体感上也是能够明显感觉到今年北京的气候具有异常性。
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大气环流的角度来看,按照正常情况来看,暖湿空气应该是逐步从南向北推进,从华南到江淮流域,然后到黄淮,再到华北、东北,但今年副热带高压北抬时间明显偏早,较往年提前了十几天,影响到了华北,甚至东北,造成长江流域6-7月的“梅雨”时节也提前结束。
副热带高压影响到华北后,与北方弱冷空气结合,冷暖气流交汇,形成降雨带,也就是典型的华北雨季形势,也是目前某些区域暴雨形成的原因。暖湿空气提前北上一方面方面造成华北地区降雨偏多,同时也引起气温异常,造成华北提前进入闷热季节,体感温度增高引发了人们的不适感增强。
第二个原因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有关。
在全球平均气温多年来持续升高的趋势下,从2022年到现在,出现了加速上升态势。按照2023年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结果,当年出现了有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2024年这一纪录随即被打破。今年的数据还没出来,但从上半年的情况看,仍在高位运行。
所以,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极端暴雨、高温、干旱,是在这一气候背景下发生的,与气候学家对全球变化造成影响的分析判断是一致的,这一形势短期内还难以改变。
40度高温频繁发生,应对极端事件保持警觉
时代周报:频发的极端天气,对公共设施,以及防范的措施会带来什么问题和考验?
许小峰:首先是防范的意识和措施都要增强。
以往的一些经验判断可能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比如说高温热浪、极端暴雨,会从异常转为常态。以前可能觉得40度的气温并不常见,但现在在全国各地频繁发生,极端暴雨也是,成为频发事件,还包括旱涝急转,有些地方先是高温、大旱,接着迅速转为暴雨,如此往复,对于生活生产、能源供应、农业生态会带来很大影响。特别是一些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省份,对于天气、气候条件非常依赖,一旦气候发生异常,会造成很大损失。
同时,像我前面说的“点强、面广”,也要引起关注。
如果强暴雨发生在城市,会带来内涝等灾害,有影响,但城里的防范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如果在山区村镇,那带来的问题就会更多,比如说山洪、地质灾害等。
二者相比的话,显然是山区的灾害防范难度更大。山区村镇抵御洪涝的应急设施偏弱,山洪又来得迅猛,如果不能及时的处置,后果会非常严重。
时代周报: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该如何建立起一套防控机制?
许小峰:从气象角度,主要还是要尽量做好及时的监测、预测、预警。现在气象部门已普遍建立了不同等级的预警制度,根据不同情况发布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的预警信息。
但在实际业务中,将预报做准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根据变化及时调整,且要将信息及时传递给用户,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
对于预报预警发出后出现的变化,也还要及时监视、调整,做跟进式预报,递进式服务,第一时间要把预警更正发出去。除此之外,当地的政府和相关部门还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根据预案做好组织工作,最终达到有效的防范目的。
2023年,河北水灾中的救援队伍 图源:受访者提供
时代周报:那气象预报的流程是如何运作的?如今又需要作出什么样的调整?
许小峰:简单来说,气象部门得出的预报结果是基于对大量实时观测数据资料处理、计算和分析做出的。世界各国都建立了气象观测系统,通过交换系统实现对全球信息的掌握,包括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垂直探空站等获取的各类信息,为进一步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预报奠定了基础。
预报人员会通过数值模式计算、天气图跟踪分析、讨论会商等方式做出最终预报,分发给用户。预报发出后再根据新的数据、新的变化逐步订正。包括我们刚才讨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都是经过这样的过程开展预报的。若说调整,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对可能发生的趋势性变化做出分析判断,对极端事件的发生保持警觉,可算是一种思路或认识的调整吧!
时代周报:预警有时候很难做到精准,这和当下极端天气的复杂性有关吗?
许小峰:客观地看,现在的气象预测能力比以前要强很多。
一是科技进步了,硬件设备有了很好的支撑,如雷达、卫星、自动气象观测站等,提供了大量精细化观测数据;二是软实力也明显增强,各类数值预报模式和相关方法,包括AI技术都加入进来。预报水平确实有了显著提高。但也得承认,天气预报还做不到完全精准,对大气这样的复杂系统,很难准确把握,气候变化、极端事件增多也确实加剧了预测的难度。
另外,对于预报是否准确问题,也还有一个理解问题,需要加强沟通。
气象预报的温度,往往与我们公众感觉的温度不一样,预报的温度是是以标准观测站百叶箱里的温度为基准的,与住在城里居民的实际体感是不同的,相差几度完全可能,甚至会更多。这需要通过科普加以解释,也可以通过更细致的服务加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