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35期〡2025/07/28
日前,陕西2025年经济“半年报”揭晓。
数据显示,上半年陕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28.01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达6807.07亿元,以6.4%的增速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第三产业增加值达9238.67亿元,体量最大,同比增长5.1%,两大板块贡献显著。
从区域经济来看,各区域呈现清晰的梯队态势。省会西安以6358.16亿元的经济总量持续领跑;其次仍然是“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的榆林,其上半年GDP增长5.4%,稳居第二。咸阳、延安则共同构成“千亿级梯队”。
而在增长动能上,各区域则出现明显分化:商洛、咸阳与铜川领跑,增速分别达到6.9%、6.3%和6.3%;传统工业重镇宝鸡及延安相对滞后,增速均为4.6%。
陕西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胡清升表示,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延续了一季度以来的良好增势。除GDP增速领先全国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主要领域平稳增长,经济大盘坚实稳固。”
01▶
增速跑赢全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605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这一增速不仅高于市场预期,也超过了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5%左右”全年增长目标。
在全国31个省份陆续公布的“半年报”中,共有20个省份的经济增速超过全国水平。其中:西藏以7.2%的增速拔得头筹;甘肃紧随其后,增长6.3%;湖北增速达6.2%,位列第三。
陕西省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万亿,同比增长5.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第14位。
不过,从整体排名来看,陕西面临的区域竞争格局正日趋激烈。
一方面,向上“进位”难度大。排名第13位的河北省上半年GDP达2.30万亿,同比增长5.4%。其总量对陕西的领先优势超过6000亿。若以全年相比,2024年河北较陕西总量高出1.2万亿元,体量差距显著。
另一方面,身后“追兵”来势迅猛,排名第15位的江西省正加速追赶。2024年,江西GDP总量3.42万亿,仅落后陕西约1300亿元。今年上半年,江西GDP达1.67万亿,与陕西的差距已急剧缩小至仅100多亿元,追赶步伐明显加快。
聚焦陕西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梯队特征。
省会西安继续领跑,上半年GDP达6358.16亿元,相当于全省经济总量的37.7%,同比增长5.5%,与全省增速持平。榆林作为“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上半年GDP增长5.4%,稳居全省第二。
咸阳、延安上半年GDP分别为1395.39亿元、1112.28亿元,宝鸡虽未披露具体数据,但以去年数据估算,应该也在千亿范畴,三市共同构成省内“千亿级”经济体。
不过,咸阳GDP增速为6.3%,表现稳健,延安、宝鸡增速仅有4.6%。尤其是传统工业重镇宝鸡,其转型升级面临的现实压力在此次数据中显现。
比较惊喜是商洛,增速达到6.9%,目前位列全省第一。陕南的汉中和安康两市数据暂未公布。
02▶
工业“压舱”
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工业始终是陕西经济增长的坚实底盘。
202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按三产分类来看,上半年,陕西第一产业增加值782.27亿元,同比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9238.67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6807.07亿元,增长6.4%;是唯一增速跑赢全省经济大盘的产业门类。
比较亮眼的是规模以上工业表现,增加值同比增长9.2%,且非能源工业增速超越能源工业,既显示出能源大省的传统优势,也涌动着产业转型的新生力量。
上半年,陕西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4个能源行业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1.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5.5%。能源产品生产稳定,原煤产量同比增长3.3%,天然气产量增长5.0%,原油加工量增长1.9%。
具体来看,陕西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榆林作为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坐拥8大类48种矿产的资源型城市,其第二产业上半年实现了7%的增长,继续为全省能源板块提供强力支撑。
此外,非能源工业增速达到10.5%,其爆发力远超能源板块。
其中,汽车制造业一骑绝尘,增速高达27.9%。
VCG41N1320950393
具体来看,陕西上半年汽车产量达94.28万辆,同比激增25.18%,在全国排名第六,较2024年上升了一位。新能源汽车产量65.85万辆,同比增长30.23%,占比高达70%。在西安,比亚迪与吉利两大龙头产量增幅分别达33.93%和29.85%。
上半年,陕西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和商用车(重卡)产业链合计实现产值3169.44亿元,占全省重点产业链产值超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分别实现16.4%、13.9% 的增长,与汽车制造形成集群效应,标志着陕西制造向高附加值领域的实质性突破。
能源与非能源产业的协同增长,勾勒出陕西工业“双轮驱动”的发展轮廓。
不过,这架驱动全省经济的马车,仍面临考验:能源工业占比过高易受价格波动冲击;汽车产业虽势头迅猛,却依赖少数龙头企业,供应链的深度与广度亟待拓展;机器人、无人机等新兴领域虽崭露头角,尚未形成足够规模的产业集群。
眼下,陕西工业正站在关键的转型节点,其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双轮”升级为深度融合、互为支撑的“动力系统”。
03▶
“新三样”出口增长37.8%
2025年上半年,陕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以9238.67 亿元的增加值,占据全省经济总量的55%,稳稳撑起“半壁江山”。
对外贸易领域,其展现出强劲韧性。
上半年,陕西进出口总额达2445.14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较一季度显著加快9个百分点,彰显了外贸的活力。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323.7亿元,对 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 911.3 亿元,多元化的市场布局为外贸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细分来看,出口1705.35亿元,增长10.6%;进口739.79亿元,增长1.1%,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更具附加值的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同比增长19.2%,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40.3%。
外贸的韧性来自多元化市场的拓展,也来自“陕西智造”的赋能。
产品层面,机电产品作为出口主力军,增长12.4%,占出口总额比重高达85.9%。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三样”出口延续高增长态势,同比增长 37.8%。其中,电动汽车出口激增 1.1倍,太阳能电池出口额达68.8亿元,新动能在为外贸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效应逐步显现,陕西消费市场活力不断提升。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9%,增速较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反映大中型商业体活力的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更为强劲,达9.3%,较一季度提速2.7个百分点。
截至6月中旬,全省消费品以旧换新达737.77万件,直接拉动消费约486.75亿元,政策对消费的拉动赋能作用实实在在。
在省域经济中,西安扮演着核心引擎的角色,其外贸与消费表现尤为突出。
数据显示,西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539.90亿元,增长5.2%,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高达71%。上半年,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6.29 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三,展现出强劲的消费活力。
此外,作为不靠边、不沿江的内陆城市,西安上半年进出口总值达2300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9.7个和5.1个百分点,龙头带动作用尽显。
其外贸结构亦在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5%,占出口总额比重达55.7%;“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38.9%,占出口比重突破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