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从“炫技”转向“干活”,轮子比双足更吃香......高盛总结了WAIC人形机器人最新趋势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雨柔 华尔街见闻官方 时间:2025-07-28 18:20:58

对于关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投资者而言,2025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释放了几个极为清晰且重要的信号。高盛的最新观察报告揭示,整个行业正大步迈向商业化的务实阶段,这意味着单纯的技术“炫技”正在退潮,而真正能“干活”的机器人正在成为主角。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高盛在28日的研报中表示,与以往追求双足人形的“酷炫”不同,今年的展会上,带有轮式底盘(类似AGV)的机器人原型成为绝对主流。这一“轮子优先”的趋势是厂商为加速短期商业化落地做出的务实选择。

此外,机器人产品的应用场景百花齐放,超过60款机器人产品亮相,远超去年的25款静态原型。它们不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深入到制造业、仓储物流、消费零售乃至家庭养老等具体场景进行任务演示。行业正在积极探索可行的商业化路径。

然而,“手”依然是核心瓶颈。尽管机器人的移动能力进步明显,但精细操作仍然是最大的挑战。任务成功率、稳定性和操作速度距离真正取代人力还有很大差距。

高盛表示,机器人成本曲线正在下移,宇树科技甚至推出了售价4万元人民币的入门级机型,但整体成本下降并不显著。技术拐点日益临近,但尚未到来,相关股票要实现可持续的优异表现,仍需等待更明确的行业信号。

规模空前,务实主义当道:轮式方案加速商业化

今年的WAIC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参与度上,都展现出行业投资与政府支持的显著增强。会场面积扩大到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门票价格上涨31%至每天168元人民币;参展商数量更是猛增60%至800家。

尤其在具身智能领域,展出的机器人产品超过60种,而去年仅有25个静态原型。大多数机器人已经从展台上走下来,进行实时的交互式任务演示,标志着行业取得了实质性的产品进步。

高盛表示,本届大会最值得关注的趋势之一,是工作原型机在设计上明显趋同于采用AGV式的轮式底座,而非技术更复杂、成本更高的全驱动双足行走方案。

这一转变表明,行业正在从追求技术上的“完全拟人”转向优先考虑“近期商业可行性”。轮式方案在稳定性、成本和能耗上优势明显,更容易在工厂、仓库等平坦地面环境中快速部署。高盛明确指出,这一趋势可能对行星滚柱丝杠等与双足步态强相关的零部件供应商构成利空。

与此同时,硬件领域的创新也更为聚焦,例如多家公司推出了新的灵巧手模型。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传统的机器人零部件公司,如机器人执行器公司Ti5 Robot和TLIBOT,以及传感器公司SYSMO,也仅用约6个月的研发时间就推出了自己的人形机器人原型。

应用场景明确:深入制造业与服务业

高盛表示,与2024年相比,各大厂商对应用场景的探索更具针对性。机器人不再是“万金油”,而是被设计用于解决特定问题。

工业与高危场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示了用于电力巡检和灯泡品控的机器人。宝信软件的Turin机器人则专为钢铁厂等“肮脏、危险、严苛”的“3D”环境设计。消费与服务业:进化矩阵的轮式机器人可以打冰淇淋、将衣物放入洗衣机甚至提供按摩。X Square Robotics展示了能整理房间和制作纪念品的机器人。盖博特的零售机器人系统已在北京部分门店部署,并获得100家门店的订单。医疗康复:傅利叶智能的GR-3机器人专为医疗保健互动设计,其集成的康复中心解决方案据称已在超过300家医疗机构部署。核心瓶颈:心灵手巧仍需时日

高盛表示,虽然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和动态运动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盖博特的机器人实现了自主导航,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无人操控下进行了拳击比赛热身。的精细操作能力依然是最大的短板。

展会现场的演示中,操作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任务速度也远不及人类,例如从货架上取下一个物体可能需要30-40秒。即使是远程遥控的机器人,在精确复现人类动作时也存在困难。

行业普遍认为,视觉-语言-行为(VLA)大模型是实现通用能力的“大脑”基础,而强化学习(RL)则是提升特定任务表现和适应性的“专家调校师”,两者的结合是通往商业化成功的关键。

成本与数据:价格战初现,数据收集面临权衡

成本方面,宇树科技发布的新款车型R1起售价为4万元人民币,是目前行业最低价。但主流厂商的全尺寸(约1.7米高)机器人售价仍在40-50万元人民币左右,小型(约1.3米高)机器人价格在10-30万元人民币区间。成本曲线虽在下行,但并未出现显著的拐点。

数据方面,高盛表示,高质量的真实世界交互数据对训练通用VLA模型至关重要,但收集成本高昂。因此,各公司普遍采取混合策略,根据预算将10%至50%的真实世界数据与合成数据结合进行模型训练。

基于WAIC 2025的观察,高盛维持对人形机器人作为长期技术趋势的建设性观点,尽管技术拐点越来越近但尚未到达强劲可见性能够推动相关股票持续跑赢的阶段。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