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媒介巨变!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传播学,路向何方?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29 02:07:47




传播学引入中国,已近半个世纪。近年来,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媒介形态经历了巨大变革,从“事与事”的信息交流,发展为“人与人”的情感联结,如今,虚实交错的世界本身已变成一种媒介。

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源于大众传播时代的传播学陷入了“变也得变,不变也得变”的严峻局面,变革成为唯一出路。传播学本是为整合各类研究而生的 “十字路口”,如今它却自己站在路口,思考何去何从。

“主动求变”巨大变革催生本土化探索

近日,一场题为“中国的传播学本土化——个人的经历与反思”的对谈在上海展开,聚焦的正是这个如何主动求变的问题。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吴予敏教授首先从自身的学术生涯切入,回顾了与传播学相遇的经历。20世纪80年代,大众传播学理论被引入中国,为美学和文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当时还在攻读博士的吴予敏于是试着从传播学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写作出版了《无形的网络》,从此“误打误撞”投身传播研究,耕耘至今。在他看来,研究者不应对中国文化抱着本质主义的概念,而应以动态的建构的概念揭示传播与文化的同构关系,在剖析传播和媒介表象时展现出历史纵深感。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黄旦以传播学科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为线索,梳理了中国传播学本土化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学界通过对西方传播学的译介和引入,拓宽了传统新闻学的视野,一系列新的传播语汇随之进入学术话语和公共话语。回望历史,黄旦将传播学本土化概括为三条线索:理论和方法的复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的问题的讨论,以及过去十几年间围绕传播学自主性问题展开的一系列探索。他认为,这个过程不仅是以传播理论考察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科的历程。他在反思得失的前提下,提出本土化探索需要超越自然主义的立场,超越中外对立、古今对立、以传找传的研究取向。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教授,则回顾了中国传播学科在本土化发展历程中所受到的各类影响。他认为“本土”不是固化的,而是“有无之间”的开放状态,富有创新性的突破往往诞生在学科或体系的边缘地带。基于此,他提出“情境化”主张,为跨文化研究的系列悖论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这意味着,围绕“差异化共生”这一重大跨文化议题,需要将任何事物、行为、文本、制度及社会现象,都置于其特定的情境之中进行理解和分析,以超越各种中心论的窠臼。



“中国的传播学本土化——个人的经历与反思”对谈现场

19年接力以“中国媒介学”为核心锚定方向

这场密度颇高的对谈,作为“从复旦出发的‘传播学在中国’系列对谈的开篇,也是“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5)”的重要一环,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10月25日的开幕式,由该中心副主任潘霁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严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致辞。孙玮强调,在学科转型的关键时刻,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应重新审视自身在人类知识版图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位置和价值,在“十五五”规划中持续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与理论创新。

作为连续19年在海内外学界深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今年的论坛紧跟人文社科“媒介转向”趋势,以构建“中国媒介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核心目标,主题定为“媒介学:智能时代的都市社会”。

四大专场、19 个分论坛

跨学科大咖共探中国传播学“新动能”

除前述对谈,还设有《“对话的力量”——中文播客的公共价值报告》发布暨‘小宇宙、大世界:播客与城市公共生活的未来’圆桌讨论” “智能城市文明的交流互鉴:城市国际传播新思路”“数字沟通力:长三角、大湾区中国都市圈发展”四大专场,分别从学科历史、媒介经验、国际视野、国内实践四个方面,探索并建构“中国媒介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广泛征集投稿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委员会评审,最终共有84篇学术论文入选论坛。会议期间19个分论坛,涵盖了智能城市、数字治理、城市文化、报刊史、数字记忆、媒介理论、人机交互、公共艺术、电子游戏、数智新闻、国际传播等众多前沿议题。


论坛现场

以《黑神话:悟空》的海外破圈引发中国文化热、《绝地潜兵2》全球玩家共同保卫“赛博上海”为代表,智能时代“玩游戏”的新传播方式,正带来城市文明交流互鉴的“‘开放式’交互”,取代传统的“‘封闭式’交互”;从外国博主China Travel的火爆到互联网“外卖大战”,“接入”特定的软件生态已成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进入城市的基础,软件系统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成为文明对话的新媒介,推动全球城市“求同存异”;从微观场景中的“无人网约车”“宇树机器人”到宏观的数字政府“一网通办”和“城市大脑”,智能体技术正创造出智能城市文明运作的“中国模式”,重塑着我国城市公共生活的运作模式,并为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智能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范本。


论坛现场

与海内外学术伙伴联合发布《2025年城市新兴技术创新力评估报告》,进一步探讨城市生活如何催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创新力。报告指出,数字媒介本身成为市民了解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营造城市良好的数字沟通环境有利于增强人工智能新兴技术的创新。

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学者,跨越新闻传播学、社会学、技术哲学、公共管理、艺术设计等多个学科。在为期两天的交流中,他们围绕智能时代的城市传播、中国媒介学的范式建构、数字媒介的社会文化意义等议题深入交流,为学科发展注入强劲 “新动能”。


论坛现场

原标题:《媒介巨变!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传播学,路向何方?》

作者:解放日报 刘璐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