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文化中国行|AI赋能千年文脉,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造文明新传奇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现代快报 时间:2025-07-28 10:17:35


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25WAIC)在上海举行,汇聚了800余家企业,集中展示3000余项前沿展品及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

7万平方米的展馆内人潮涌动,形态各异的机器人穿梭自如,未来感扑面而来。机器人演绎传统技艺,文物借科技“重生”……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特别的现象尤为瞩目:众多家长带着孩子,不仅为看“未来世界”的样子,更为体验AI如何让千年文脉“活”起来。


科技唤醒千年文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在上海世博展览馆2楼H1展馆内,上海合合信息的展位前人头攒动。合合信息旗下的扫描全能王和南京博物院、现代快报联合打造的“坤舆万国全图·无限扫描”体验项目解锁了文物欣赏新方式。


只见一只灵巧的机械臂正托举着手机,在《坤舆万国全图》复制件一米开外精准地来回滑动拍摄录制,利用AI“智能拼图”,拍摄的手机上无痕高清还原了400年前的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是国内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中文世界地图,承载着明代人对世界的认知。“无限扫描”技术不仅能智能识别,智能拼图,还能智能识别图中的航船、异兽等元素,观众轻触屏幕,就能知晓背后的天文地理知识与风土人情。


面对敦煌莫高窟《三兔共耳莲花藻井图》这类文化瑰宝,商汤科技的“AI问客AI-Vox”成了贴心讲解员。它通过“空间感知+情感化叙事”,不仅能介绍壁画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还能还原背后的宗教文化场景,让游客告别“望文生义”,真正走进古代文化语境。

机器人“玩转”传统技艺,技术有了“文化温度”

机器人化身拳击手打对抗赛、化身服务员做咖啡和关东煮、化身陪玩“搭子”和你打麻将……展馆里,一股智能浪潮扑面而来,随处可见机器人的身影。



在不少展区,机器人也成了传统文化的“新传人”。变量机器人公司的机械臂专注地制作香囊,从精准放置香料到对齐绳结、粘贴会标,全程自主思考柔性操作逻辑,把这项非遗手艺拆解为可执行的智能任务——这得益于端到端生成式大模型,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推理“怎么做”,让传统技艺有了标准化传承的可能。


而智平方的机器人“爱宝”则化身鼓手,随着节奏起伏快速击打鼓面。0.375秒/次的敲击速度、0.75秒的鼓点切换,已接近专业鼓手水准。其搭载的GOVLA大模型借鉴人类“双系统”思维:慢系统把控乐曲意境,快系统执行精准动作,让架子鼓表演既有技术精度又有艺术感染力。

写歌、烧盏、设计旗袍……AI让非遗“触手可及”

“From code to the clouds,machines learn to grow……”这首歌是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英文主题曲《AI For Good》。这首旋律抓耳的歌曲,从作词、作曲到人声演唱,全部都由一款名叫“音潮”的音乐大模型独立完成。只要给它一句话的指令,只需1—2分钟,就能生成一首属于自己的歌。


不止于音乐,AI的应用正深入更多传统美学领域。在大会的“AI+非遗工坊”区,则为观众提供了设计AI旗袍、烧制AI茶盏的机会,吸引不少年轻人体验,大家在亲手操作中感受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的碰撞。

设计AI旗袍时,输入“云纹”“盘扣”等关键词,AI就能快速生成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剪裁的设计稿,再结合3D打印技术,短短几十分钟就能看到旗袍的雏形;烧制AI茶盏时,AI会根据宋代汝窑、哥窑的釉色特点,模拟不同温度下的开片效果,让青少年们在屏幕上调整参数,就能提前预览茶盏成品——这种“先设计后创作”的模式,既保留了陶艺的手工温度又通过AI降低了传统技艺的入门门槛。


从《坤舆万国全图》的数字化“重生”到机器人巧手传承香囊技艺,再到AI谱写乐章、重塑非遗工美,2025WAIC展现的不仅是中国AI技术的硬核实力与创新活力,更揭示了一条清晰的文化传承新路径:当最前沿的智能科技与最深厚的文化底蕴相遇,传统不再是被封存的记忆或遥远的符号。

这场盛会不仅是一场科技的狂欢,更是一次文明的对话。它预示着,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被注入新的时代基因,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成为塑造未来“中国智造”新传奇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与灵感宝库。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 裴诗语/文 钱念秋/摄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