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作为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的国家,我们积累的经验,特别是那些‘不靠砸钱、靠改制度’的办法,对‘全球南方’国家尤其有借鉴价值。”
10月25日,中国水利学术大会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对封面新闻记者表示,从制度层面而言,中国独创的“河湖长制”最值得推广,源于该制度成本低、见效快、能本土化,尤其适合发展中国家。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受访者供图
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
理念引领:
从“征服自然”到“和谐共生”
王浩指出,我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最根本的经验在于理念的彻底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水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参考。
“节水优先”不是口号,而是战略选择。王浩强调,过去面对缺水问题,许多国家第一反应是“找水”“调水”,而中国明确把节水作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首要路径。“水资源是有限的,靠开发、调水不可能无限满足需求。只有把节水放在首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举例说,近十年来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但用水总量基本保持稳定,正是“节水优先”理念落地见效的体现。
“空间均衡”强调发展要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王浩指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是中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原则。“有多少水,就办多少事。这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他提醒,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起步阶段容易忽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导致生态破坏、资源枯竭,最终付出更大代价。
“系统治理”要求跳出“就水治水”的局限。王浩解释,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水必须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统筹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与水环境治理。“一条河出了问题,不能只盯着河道,而要追溯上游植被、农业污染、工业企业排污等系统性根源。”
“两手发力”则意味着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王浩指出,政府要在做规划、定标准、强监管、保公平方面承担主要责任,特别是生态保护、防洪减灾等公益性领域。而市场则应通过水权交易、价格机制、社会参与等方面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用水效率。“两只手配合好,才能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
王浩强调,这“十六字”治水思路的核心,在于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将生态保护与资源节约融入发展全过程,“这个理念不需要花钱,但需要转变观念、需要战略定力”。
制度创新:
河湖长制最值得推广
在制度层面,王浩特别推荐了中国独创的“河湖长制”。他认为,这一制度简单、务实、高效,尤其适合发展中国家。
“河湖长制的核心,是让每条河流、每个湖泊都有一位‘家长’,由党政领导担任,出了问题找得到人、问得了责。”王浩介绍,中国目前有120万名河湖长,覆盖从省委书记到乡镇干部的各级党政领导,形成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力的治理网络。
他还总结了河湖长制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三大优势。首先,成本低。该制度主要依托现有行政资源,不依赖大规模资金投入。
其次,见效快。王浩举例说,中国许多长期难以解决的河流污染问题,在河长上任后,通过跨部门协调、联合执法,往往一年内就能见到明显改善。
最后,能本土化。各国可根据自身政治体制和行政架构灵活调整制度形式,关键在于把握“明确责任、党政同责、属地管理”的精髓。
法治保障:
立法与执法并重
在法治层面,王浩指出,中国近年来的重要经验是将生态保护上升至法律层面,并通过严格执法筑牢流域保护底线。
他特别提及《长江保护法》和《黄河保护法》两部流域专门立法。“这两部法律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理念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明确了保护红线和发展底线。”
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党政同责、终身追责”的严格问责机制,一些地方官员因生态环境问题被追究法律责任。王浩表示,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律条文是否完善,而在于能否严格执行、敢不敢动真碰硬。
王浩强调,中国并非要输出某种固定模式,而是希望与“全球南方”国家分享经验、互学互鉴,“每个国家的国情、水情不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中国的实践只是提供一个参考坐标”。
“让每条河流健康流淌,让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王浩说。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