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险预定利率再迎调降。
7月2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二季度例会。保险业专家就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发表了意见,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
随后,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工银安盛人寿等多家公司纷纷发布公告,宣布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其中,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2.0%,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1.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0%。
据悉,保险公司将于2025年8月31日24时起,不再接受超过上述预定利率最高值的保险产品投保申请。
动态调整机制下首降
所谓预定利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年收益率。通俗地说,就是保险公司承诺给消费者的投资回报率。
2024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首次提出“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
今年1月10日,金融监管总局向各人身险公司下发《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进一步落实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公司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科学审慎定价。
根据《通知》,保险行业协会定期组织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召开会议,结合5年期以上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变化和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情况,研究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有关事项,每季度发布预定利率研究值。
按照调节机制要求,预定利率最高值取0.25%的整倍数。当保险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要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2个月内平稳做好新老产品切换工作。
此外,在调整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的同时,也要按照一定的差值,合理调整分红型人身保险和万能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最高值。
目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与保险行业协会在今年1月公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2.34%相比,未超过25个基点;但与4月公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2.13%相比,已超过25个基点。
因此,最新一期的预定利率研究值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根据保险行业协会公布,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这也意味着预定利率下调机制被首次触发。
相较目前人身保险的预定利率水平,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调降幅度为: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和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均调降50个基点,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调降25个基点。根据要求,保险公司要在9月前完成新老产品切换工作。
分红险将回归“C位”
“当前,中长端利率持续下行,新会计准则对保险公司财务报表影响增强,行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保险行业协会指出,人身险公司要进一步增强市场敏感度和判断力,加强对经济形势及行业发展规律研究,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和产品转型。
记者从业内获悉,在此次预定利率研究值公布前,已有部分保险公司率先“抢跑”,上新预定利率1.5%的分红险产品。
举例来看,早在上月,合资寿险公司同方全球人寿推出的产品中,传世尊享G/F款终身寿险(分红型)的预定利率已下调50个基点至1.5%。另一边,中意人寿、恒安标准人寿、阳光人寿等保险公司也陆续推出了预定利率1.5%的分红型产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下调,有利于保险公司缓解新产品的“利差损”风险,倒逼保险公司转型保障服务与资产负债管理。
“保险行业预定利率进入‘1’时代,分红险将真正回归‘C位’。”龙格认为,此次调整也验证了动态机制的有效性,避免滞后调整导致新的“利差损”风险,标志着行业彻底告别高利率依赖,推动产品结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比如实现以分红险主导的产品模式。
事实上,加快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转型,已经成为多数人身险公司的共同选择。中国人寿总裁利明光此前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公司持续推动产品和业务多元发展,包括形态多元、期限多元和成本多元,尤其是大力推动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截至目前,公司业务形态进一步丰富,浮动类型产品和业务占比快速提升。
不过,分红险想重回主流市场并非易事。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向记者分析称:一是市场竞争激烈,如何突出产品特色成为一大难题;二是消费者对分红险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有待提高;三是保险公司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分红险的收益稳定性。
“展望未来,保险公司产品结构中纳入更多分红险是大势所趋,但仍需时间。”中信证券非银行金融业联席首席分析师童成墩指出,短期内,无论是渠道适应分红险销售,还是客户消费倾向的转变,都具有挑战性。长期看,随着利率不断走低,分红险作为一种类固收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规模增长将具有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