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AI眼镜市场持续升温,一副眼镜即可集成拍照摄像、实时翻译、语音交互、会议转写及提词器等复合功能。然而,技术的便利也伴生着隐私风险,不少用户对AI眼镜的隐蔽拍摄能力表示担忧,认为其或会助长偷拍行为,而社交平台上也在流传着“AI眼镜摄像指示灯”的技术关闭方法。
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走访深圳华强电子世界与赛格电子市场时注意到,有大量不知名品牌的AI眼镜在售,部分眼镜的拍摄指示灯可以通过镜框上的按钮“一键关闭”。
“指示灯”可轻易破解
今年上半年,随着巨头和新锐们密集发布新产品,AI眼镜掀起消费热潮,而“拍摄功能”也引发隐私争议和担忧。
从市面发布的产品来看,知名品牌AI眼镜均装有“指示灯”,从而在摄录画面时对被拍者起到提示作用。据相关厂商产品介绍,当启动拍照录像功能时,指示灯就会亮起,这样一来,对面的人看到后,就知道对方正在拍摄。为了防止有人破坏指示灯,部分厂商还在AI眼镜的内部装上了一个传感器,称如果传感器被遮挡,系统就会自动禁用拍摄功能。
那么,“指示灯”真的管用吗?在社交平台上,多名博主通过实测方式曝光了AI眼镜“指示灯”的漏洞。比如,有小红书博主采用物理遮挡方式,用黑色记号笔直接涂抹,或是在指示灯上覆盖一层特殊材料的透明膜后,视频显示眼镜仍可正常摄录,无任何功能中断。
部分小红书博主对AI眼镜指示灯漏洞开展测评。
“一键关灯”AI眼镜线下有卖
南都N视频记者近日线下走访时发现,在深圳华强电子世界与赛格电子市场内,大量不知名品牌AI眼镜被陈列于柜台显眼位置,并贴上了“热卖中”的标签。这些眼镜具有AI对话、听歌、通话、拍照、录像、翻译、识图等不同功能,涵盖墨镜、可配近视镜片等款式,价格在200-500元不等。
华强电子世界的AI眼镜柜台。(张雨亭摄)
南都N视频记者在多个柜台体验了AI眼镜的拍摄功能,发现这些眼镜均有“指示灯”装置,当被问及是否可以关闭“指示灯”时,有商户暗示“可以自行关闭”。体验发现,在拍摄过程中按一下镜框上的功能按钮,指示灯就会立刻熄灭,拍摄时和普通眼镜无异,从而规避隐私警示。
据商家们介绍,AI眼镜价格和产品的功能、像素、存储、续航时间、兼容性等具体参数相关,支持拍摄功能的眼镜卖得最好,价格多在300元以上,部分柜台一天可以卖出二三十台。赛格电子市场一家公司销售人员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价格为350元的一款AI拍摄眼镜,像素500万,不支持拍摄内容直接传输手机,可以实现录像时“一键关灯”。另一升级款450元,像素能提高到800万,在APP连接蓝牙,拍摄内容即可实时传输到手机里,但无法关闭指示灯。
另在部分电商平台,南都N视频记者搜索发现,打着“华强北顶配”“某米同款”“工厂直销”标签的AI眼镜不在少数。
新规明确采集公共图像需设提示标识
从过往案例不难看出,智能眼镜饱受隐私争议。2024年,两名哈佛大学的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Meta的智能眼镜进行技术改装后,在校园、地铁等随机识别了数十个陌生人。拍下某人的一张照片,几秒之后,这个人的信息就会出现在手机上。
其发布的视频显示,他们先是通过智能眼镜的直播功能,将视频实时传输到社交平台,然后用一个计算机程序监控了这个视频流,并使用AI进行人脸识别。随后,在互联网上搜索到拍摄对象的更多照片,并基于公共数据库,查找这个人的姓名、住址、电话号码、亲属信息等,将这些信息传送到他们编写的一个手机app上,从而完成“人肉”。
在我国,上海、北京等多地检察院近年来都办理过销售具有窃听、窃照功能智能设备的刑事案件。随着相关法律的相继出台,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愈发规范。如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明确公共场所的图像采集设备必须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智能眼镜亟待强化隐私保护。
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预将突破275万台,居全球第一。伴随着AI眼镜更加“智能”与消费的热潮,厂商应如何做好合规?深圳市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会联席秘书长唐劲松建议,在基础研发期企业应强化核心算法专利布局,规避开源代码侵权风险;进入产品落地期,需严守数据隐私红线,通过“动态脱敏技术”平衡功能与合规;面对全球化竞争期,他强调应提前布局国际专利,构建跨境法律防火墙以应对海外市场壁垒。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张雨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