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全球领先!“成都造”量子测控系统出海业务翻番,创始人揭秘“大院大所”的成都优势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红星新闻 时间:2025-07-24 00:18:27

7月21日至23日,第四届CCF量子计算大会(CQCC2025)在蓉举办。现场,一款来自成都的蓝色“箱子”引发关注——

这是成都中微达信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微达信”)自主研发的第四代全新可扩展低延迟反馈量子计算测控系统ZW-QCS580系列产品,入选“CQCC2025量子计算优秀成果与案例”。作为量子计算机的“核心主板”,这套系统能在300纳秒内完成反馈控制,技术指标全球领先,为国内首台套快速反馈测控产品。


▲现场,图据受访者

“量子计算机要走向实用化,测控系统就是连接宏观与微观世界的桥梁。”CCF量子计算专委会常务委员、成都中微达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曾耿华现场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这位兼具物理学与电子工程背景的创业者,带领团队深耕量子测控领域八年,产品已覆盖全国大部分量子计算研究机构。

曾耿华介绍道,公司基于量子计算需求驱动突破核心器件瓶颈,其低温低噪声放大器频率覆盖10kHz-40GHz,“功耗仅为国际竞品的1/5~1/20”。正是这种技术底气让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2025年出海业务较去年翻倍增长,客户遍及欧美十余个国家科研机构。”

“产品是迭代出来的,就像国产车的崛起一样。”他特别强调应用场景的关键作用。无论是量子计算、贵州“天眼”的核心器件,还是航天电子领域,真实场景的反馈能驱动技术快速进化。目前公司出口主力正是应用于量子计算、天文探测等高端科研场景的低温器件。

当被问及成都量子产业的独特优势时,曾耿华反复提及四个字:大院大所。“成都的大院大所战略科技力量,在超高速飞行器模拟、雷达探测等领域对量子技术有天然需求。”在他看来,这种稀缺的应用场景资源是成都最独特的产业土壤。

“量子计算机不是孤岛,需要整个生态支撑。”他现场呼吁更多产业链伙伴落地成都。当前中微达信虽客户集中于北上广深,但成都通过“首台套”政策给予创新产品试错空间。“政府要做的是搭建桥梁,让传统领域认识量子技术的颠覆性价值。”

除测控系统外,中微达信还在芯片级分子时钟领域实现全球首创突破。这种量子时钟功耗低、体积小,适用于卫星导航等领域,已登上Nature系列杂志封面,预计明年小批量生产。

“技术突围与场景开放的双螺旋,正推动成都量子产业从实验室走向全球竞技场。在成都,能够把事情做成。”曾耿华用这句话总结创业感受。这座包容的城市,正以丰富的大院大所场景与创新生态,助推中国量子力量向上生长。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实习生 贾李逸雯

编辑 陈怡西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